【智匯北理】楊成銘:為中國人權事業點贊的北理工人
發布日期:2015-11-10 供稿:法學院 張愛秀 張可佳 黨委宣傳部 王征 攝影:楊成銘老師提供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你們中國為什么不允許艾滋病毒攜帶者入境?”2015年6月,在新華社拉美分社舉行的國際記者會上,一名女記者忽然對中宣部人權事務局赴墨西哥訪問團尖銳發問,一時間全場鴉雀無聲,等待著臺上中方訪問團的回答。
“我去過一些歐美國家,這些國家在申請簽證和入境時沒有要求我提供非艾滋病或艾滋病毒攜帶者的醫學證明。我是中國人,沒有向中國申請過簽證,所以我也不知道中國是否要求提供這些證明。”此時中方代表團中,一位儒雅的學者用平和的語氣,從容作答。“但是據我所知,外國人進入中國后,可以申請免費艾滋病檢測或篩選,如果發現患有艾滋病或攜帶艾滋病毒,中國可以提供免費治療。中國國家主席或國務院總理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都會去到醫院看望艾滋病患者,并同他們親切握手交談,中國政府十分尊重和保護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攜帶者的權利。”巧妙而有力的回答,不僅化解了現場略顯尷尬的氣氛,還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在人權方面的工作成績,一名外國記者向他報以微笑,并豎起了大拇指。
這位從容作答,維護中國人權工作尊嚴的學者,就是來自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人權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成銘教授。這次與外國媒體的“交鋒”,只是楊教授隨中宣傳部人權訪問團赴南美交流中若干“遭遇戰”中的一朵“小浪花”。為了感謝楊成銘教授在出訪期間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積極主動地宣傳中國人權觀和中國人權教育發展情況,中宣部人權事務局特為北京理工大學發來了感謝函。
能夠在國際舞臺,維護祖國尊嚴,宣傳中國人權成就,展示中國人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良好風范,這都離不開楊成銘教授幾十年潛心中國人權研究的學術積累,以及作為一名中國人權學者的責任感,更有為師多年養成的儒雅與睿智。
我是人權學者,我是中國的人權學者
人權作為法律界一項較為敏感的研究領域,不僅蘊含的復雜法律問題,還因其設計人的基本權利,牽涉到不同國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特別是在政治力量的作用下,人權往往成為國際政治勢力角力的“熱點”。在國際舞臺上,人權往往成為抹黑中國、丑化中國的“慣用伎倆”,加之中西文化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可以說對中國人權問題的誤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能夠客觀科學的開展人權研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作為一名中國的人權學者,能夠去介紹與傳播中國的人權成就,就更不簡單,但是卻意義非凡,是我們每一名中國人權學者,應該肩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楊成銘教授對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因此他積極參與到我國人權“請進來、走出去”的各項工作,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近年來,中國逐漸建立起了人權研究的理論框架和體系,人權研究的主題不斷豐富,人權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整體態勢可以概括為‘百花齊放’和‘縱深發展’,應該積極的向國際社會宣傳和展示我們的成就,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人權。”楊成銘老師,從2007年開始,首次參與中國人權研究會專家學者代表團赴美訪問,這一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導的高層次交流活動,為中國的人權學者搭建了與美國國務院人權事務幫辦、美國國會國際關系委員會助手、伊利諾州人權局局長、奧巴馬選區辦公室主任等美國政府和著名智庫的人權官員和專家進行對話的平臺,代表團還與亞洲協會、華美協進社、麥克阿瑟基金會等知名非政府組織及美全國新聞俱樂部、《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美國有影響力的媒體開展人權交流。
從這次外訪活動開始,楊成銘教授就展示出良好的政治責任心和業務素質,與其他中國人權學者一起,積極介紹我國司法體制改革和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應對各種質疑與不解,得到了中央外宣辦的充分肯定,成為一名中國人權對外宣傳工作的骨干。之后,楊教授還參加了2010年6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中歐人權對話活動,作了《國家人權機構保護經社文權利的方法》的主題發言,逐漸成為一名在國際人權研究領域有一定影響的中國專家。
今年6月的這次南美之行中,楊成銘教授更是積極主動宣傳中國人權觀,介紹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還展示了中國人權教育事業的發展,其身后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對外經驗和良好的精神風貌,為此次訪問成功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了有關各方的一致好評。
“我是一名人權學者,我更是一名中國的人權學者,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國家的角度,我都有責任,維護中國人權發展的尊嚴,讓更多國家的人民,客觀公正的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人權”這就是楊成銘教授始終秉承的理念。
我為人的基本權利而傾情
矢志鉆研,厚積學術,是楊教授在國際舞臺維護中國人權成就最堅實的基礎。從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到2014年中國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人權原則成為中國治國理政的憲法原則,每每談到這些,楊成銘教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因為這是對一位傾情人權20年研究的中國學者最好的肯定。
楊成銘教授的人權研究,應說是從“受教育權”起步的,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在寬敞的操場上嬉戲奔跑——實現義務教育全面免費不僅是中國教育事業多年的努力方向,也是楊成銘人權研究不懈奮斗的目標,他自2001年開始對“受教育權”進行系統研究,積極推動中國受教育權的保護工作,在隨后的幾年中,他積極倡導和論證我國實行義務教育全面免費的必要性,為我國最終實現義務教育全面免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楊成銘教授從“受教育權”開始走入人權研究領域,之后,因為對中國國家人權機構的研究貢獻,成為一名具有影響力的中國人權專家。楊成銘聚焦在中國尚屬空白的國家人權機構研究,在2008年成功申報了中央外宣辦重點課題“國家人權機構研究”,帶領北理工法學院師生組成課題組,開展廣泛調研,形成《國家人權機構總覽》這一研究成果,為中國國家人權機構的建立做出了前瞻性探索。“時間很緊張,我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實地調研、文獻收集、撰寫正文和排版編輯等任務,積極聯系有關國家的人權機構或駐華使館,收集向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申請認證的所有國家人權機構的資料和情況,研究過程可謂克服重重困難,”課題組的成員們在回憶那段“戰斗”歲月時,忍不住紛紛“吐槽”,然而看著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心中又是充滿了喜悅和驕傲。
歷時3年,80余萬字的《國家人權機構總覽》經中央外宣辦審查和資助,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網在報道該書首發時稱,“這是我國第一本全面介紹各國國家人權機構情況的權威工具書,也是目前世界上對各國國家人權機構進行全景式介紹的最完整的著作”,矚目的工作成果,見證了楊成銘教授和他的團隊在中國人權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位置。
始終不忘自己為師之本
雖然已經成為中國人權領域研究的專家,但是楊成銘教授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為師之本,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和人權領域的后備力量,是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成銘作為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的所長,是國際人權法方向的博士生導師,還是國際人權法課程的任課教師,每次上課前,他都會早早的來到教室,或和同學們聊聊上節課的學習心得,或在講臺上安安靜靜的看書備課,在課堂上 “研習人權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或者學習人權法后對于我們乃至人類如何相處的啟示是什么?”是他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和他一同思考這些問題。傳道、授業、解惑,三尺講臺凝聚了楊老師多年來的研習心血,而莘莘學子對知識的渴望也鼓舞著楊老師在人權之路上砥礪前行。
在同學們眼里,楊成銘老師是熱情的、智慧的,楊老師的課堂是廣博的、包容的。“楊老師總是帶我們就某一問題深入探討,他喜歡聽我們說,每次我們發表觀點的時候,他都是微笑著看著我們,似是在鼓勵著我們各抒己見。說完之后,楊老師都會細致全面的點評,讓我們受益匪淺。”他精湛的學術造詣和課堂上熱烈的討論氛圍,常常吸引學院其他研究方向甚至外院的同學前來聆聽。
“人權,是寬容。學習人權法既要吸取人權理論和人權知識,更要領會如何做人和做人的道理。做人在于學會與人相處和如何對待他人。人與人生而不同,世界也具有多樣性,只有學會寬容,才能容人。人人相容,人類便能克服殺戮、掠奪、歧視和對抗,惟如此,人類才能相生相伴、休戚與共、祥泰幸福!”楊老師希望用人權法的理念已觸動大家的心靈,并不是簡單知識的記憶。
為師,研法,鐘情人權;做人,做事,熱愛祖國。楊成銘教授,做好一名普通的北京理工大學教師,做好一名不普通的中國人權學者,做為中國人權事業點贊的北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