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曾憲林:從延安“小弟娃子”到共和國部長
——訪延安自然科學院校友、原國家輕工業部部長曾憲林
發布日期:2015-09-18 供稿:校友會辦公室 李芬 編輯:校友會 李芬 閱讀次數:
曾憲林,教授級高工,四川人。1929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8月進入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1956年,畢業于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機床與工具學院。1985年曾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兼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7-199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93年被選為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兼任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及中共中央第十三、十四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5月,電話約訪曾部長時,86歲高齡的他主動提出要約訪題目的“具體信息,我們可以用微信聯系”;與曾老互加微信后,發現他的頭像竟然是身穿紅色滑雪服滑雪的照片。看著他充滿活力的微信頭像很難與延安自然科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的老校友聯系起來,帶著好奇和崇敬的心情我們期盼著對曾老的采訪。
。。終于,在一個夏日的午后,我們到他辦公室拜見了他。身材清瘦的他精神矍鑠,親切和藹,有種可愛的老頑童形象。看著他當年的照片和他手工制作的“玩具”延河石頭磨的珠子,聽著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回顧了那段激情燃燒、充滿正能量的延安歲月。
。。終于,在一個夏日的午后,我們到他辦公室拜見了他。身材清瘦的他精神矍鑠,親切和藹,有種可愛的老頑童形象。看著他當年的照片和他手工制作的“玩具”延河石頭磨的珠子,聽著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回顧了那段激情燃燒、充滿正能量的延安歲月。
革命搖籃中的輾轉求學路
1938年5月,9歲的曾憲林與哥哥跟隨去延安學習的父親來到了革命圣地。為了避免其在四川做地下工作者的父母受到迫害,學校要他改名為魯小林,也改了年齡。曾老進入了在延安保育院小學部學習,1942年以補習班的形式進入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學習,后在半工半讀班學習工作。1940年成立的自然科學研究院后改為自然科學院,擔負科學教育、培養科技干部的任務。校址就在杜甫川東口山下,教室和宿舍都是學生參加挖的一排排窯洞。學校也建了簡易的閱覽室、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工廠等。學生們農忙時要進行生產勞動開荒種地,農閑時才學習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物理和地理等科目。 “當年學習目的很明確就是打敗敵人,推翻三座大山,建設共產主義。”

曾憲林(右二)在延安延河邊留念
抗戰勝利后,1945年11月,曾憲林跟隨自然科學院20多名教師和200多名學員一起從延安出發,步行一個月,途經陜西綏德、葭縣(今佳縣),山西臨縣、朔縣、興縣、岢嵐、五寨、左云,到豐鎮搭乘運煤的火車。第二天早上大家都是滿臉煤灰變成“黑人”了,而且凍得直打哆嗦,即使是這樣的條件,曾老說他們當時依然很開心“坐過火車了”。1946年,延安自然科學院與原張家口市的工業專門學校合并,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
解放戰爭開始,學業未畢業的曾老被選派到冀察晉邊區靈邱縣參加到中國的機械工程專家沈鴻同志領導的機械工作室研制并生產仿蘇60炮彈的引信,從裝備的設計、制造、調試直到批量生產,并獲得“勝利功臣”獎章和解放戰爭紀念章。1949年戰爭結束后,他得到了再學習的機會,進入華北大學工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學習。
1951年,黨中央決定選派一批年輕人去蘇聯學習科學技術。經過嚴格的考試,曾憲林得到了出國學習的機會。在去蘇聯莫斯科的火車上才開始學習基本的俄語字母。最初,因為語言障礙,課堂上基本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晚上借蘇聯同學的筆記,抄下來,直到每天的深夜才能逐字逐句地去翻譯理解。條件雖苦,但每個人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新中國的建設一定要學到真本領,報效黨和人民。在刻苦努力學習一年后,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再加上在國內有戰爭年代當過工人的實踐經驗,基礎專業知識,在學校的技術理論和專業課程,理解領會都很快,最終在五年的學習之后,在畢業答辯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曾憲林校友正在畢業答辯
學習之余,曾老也經常參加很多社會活動,擔任過:學校中共黨支部書記和留蘇學生會第二任主席和中共留蘇工作委員會委員。在蘇聯五年的學習期間,不能回國,信件來往都很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并在課余盡量豐富自己的文化體育生活。寒暑假,年輕的曾老積極組織同學們參加學校組織的冬令營、夏令營活動,或是沿莫斯科運河乘船到斯大林格勒再到黑河流域,或是乘火車去列寧格勒。平時曾老最喜歡組織同學們到莫斯科郊區滑雪,或在莫斯科運河劃船游泳。如今他依然保持著滑雪的習慣。

2010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曾部長參加了延安自然科學院舊址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并代表自然科學院校友講話。他回顧了自然科學院在中國共產黨人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戰后建國、為邊區軍工和工農業生產等方面所做貢獻并追溯了學校70多年來在人才培養和祖國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在延安學習生活的經歷。

延安革命熔爐中的“自力更生”與“苦中作樂”
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曾老這一代人身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因為既要反抗國民黨的圍剿和經濟封鎖、躲避日軍的飛機轟炸的情況下,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當時生活上,條件有限,只能吃小米、黑豆和發芽麥子磨的面,想吃青菜就必須自己到地里挖灰灰菜、苦菜等野菜吃,嘴饞了就到山上摘酸棗吃,很少吃肉。
談起黑豆,曾老回憶了一件趣事。自然科學院有個學校運糧隊的喂騾馬牲口的四川大爺,他是長征過來的殘疾老戰士,人們叫他“老弟娃子”,他就叫曾老這些小同學為“小弟娃子”。他愛牲口勝過愛自己,喂牲口特別精心。當時曾老他們餓得快不行了,嘴又饞的很,就去偷喂馬的黑豆(炒熟的料豆)吃。“老弟娃子”發現了,抓住他們就用掃把“教育”一頓。因為在他看來,偷吃喂馬的料豆真比偷他自己的口糧都讓他心疼。有一天,一個剛從大后方來的同學心生一計,他口袋里經常裝著一盒萬金油(即現在的清涼油),說是要給“老弟娃子”治治眼病。先用萬金油抹腦門、抹太陽穴,清清涼涼的,抹得“老弟娃子”挺舒服;再用萬金油抹眼,這么一抹,他的眼睛就睜不開了,而且直淌眼淚。這時,曾老一行“小弟娃子”一哄而上,搶走了半麻袋黑豆。這下可把“老弟娃子”肺氣炸了。看到他難受的樣子事后又受到學校的批評,曾老一行打算以后不再偷吃黑豆了;同時“老弟娃子”也想出一條妙計,把黑豆摻上馬糞,從此再也沒有人偷吃黑豆了。
在大生產運動中,雖然生活很艱苦,但充滿了團結、友愛和樂趣。學校開運動會沒有運動場,就利用秋收后空閑的莊稼地,沒有木料做不成單杠、雙桿,就比賽百米、千米、跳高、跳遠和三足競走。沒有電影院,就在晚上沿著延河邊“夜行軍”,從白家坪走到真武洞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再一個牽一個,邊走路邊打瞌睡,回到窯洞已經半夜了。
物質的匱乏并沒有影響兒童愛玩的天性,反而激發了他們動手發明玩具的想法。手巧的曾老自制過手磨“石珠”,其圓潤程度相當于如今的玻璃球,就是用延河邊撿來的石子磨成圓圓的珠子用來練習拇指的彈力,也正是這種“石珠”陪曾老度過了漫長學習之余的農閑時光。這些“石珠”曾老一直保留至今,有一個外國友人用現代精密測試設備測量這些石球的真球度和表面精度,結論為真球度0.2毫米,表面精度為3微米的高精度。友人大為吃驚,用手磨又沒有檢測工具,不可想象。后來這位友人讓曾老把制作“石珠”的工藝手法和工具寫下來給他,他才理解了曾老的“手藝”。
。。此外,曾憲林還自制過自來水筆、滑翔機和小提琴。當時沒有鋼筆,學生們把筆尖捆在高粱桿上,蘸著用顏料化的水寫字。曾老曾用國民黨飛機掃射我們行軍路上的“達姆”彈殼改造為自來水筆,提高了書寫速度。有一次,曾老和哥哥偶然從雜志上看到滑翔機的模型,就照著畫下來。經過研究,他們把橡皮筋絞緊,當作發動機;用紙殼或削薄了的松木板做成機翼和機身。從山上或高處把滑翔機放下去,就可以實現平穩輕快地飛行。曾老首次接觸小提琴是從他當年自然科學院的數學老師艾堤那里,盯著那流線型的琴體,聽著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琴聲,曾老萌發了要造一把小提琴的念頭。于是,經過再三央求,老師才把心愛的提琴借給曾老,曾老和他哥哥一起就照著提琴畫好圖樣,并找來一塊紅松枕木,鋸成兩半,把割草的鐮刀磨成圓創刀,一點一點地摳呀挖呀直到把紅松木摳成兩塊提琴殼。琴弦就用羊腸子作低音弦,用鋼絲作高音弦,經過近半年的辛勤勞動和精心雕琢,終于成功地做出了的一把小提琴。這把小提琴曾在邊區大生產運動展覽會上展出,并引起很大轟動。
。。此外,曾憲林還自制過自來水筆、滑翔機和小提琴。當時沒有鋼筆,學生們把筆尖捆在高粱桿上,蘸著用顏料化的水寫字。曾老曾用國民黨飛機掃射我們行軍路上的“達姆”彈殼改造為自來水筆,提高了書寫速度。有一次,曾老和哥哥偶然從雜志上看到滑翔機的模型,就照著畫下來。經過研究,他們把橡皮筋絞緊,當作發動機;用紙殼或削薄了的松木板做成機翼和機身。從山上或高處把滑翔機放下去,就可以實現平穩輕快地飛行。曾老首次接觸小提琴是從他當年自然科學院的數學老師艾堤那里,盯著那流線型的琴體,聽著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琴聲,曾老萌發了要造一把小提琴的念頭。于是,經過再三央求,老師才把心愛的提琴借給曾老,曾老和他哥哥一起就照著提琴畫好圖樣,并找來一塊紅松枕木,鋸成兩半,把割草的鐮刀磨成圓創刀,一點一點地摳呀挖呀直到把紅松木摳成兩塊提琴殼。琴弦就用羊腸子作低音弦,用鋼絲作高音弦,經過近半年的辛勤勞動和精心雕琢,終于成功地做出了的一把小提琴。這把小提琴曾在邊區大生產運動展覽會上展出,并引起很大轟動。
鍥而不舍的工程師之夢
曾老從小就有一個工程師的夢想。在小學時候老師叫大家寫作文,題目是“長大后想做什么?”,他就堅定地回答要做“一名工程師”。從保小到延中,到自然科學院,通過學校老師和工廠師傅的指導下研發制作了麻繩機、紡線機,極大提高了紡線的速度,用銅板沖壓做銅扣子,自制鑷子,發明夾板方便做鞋底。在延安中學時,他還有效地改良了取暖爐子,實現燃料既充分燃燒又沒有煤氣的效果。在農業生產中根據蘇聯米秋林的方法,西紅柿嫁接到土豆瓤上的科學試驗,上面結西紅柿,下面結土豆。
在解放戰爭初期,晉察冀邊區軍工局招收一批工人去沈鴻機械工作室參加仿造蘇制炮彈引信。面試的考官就是建國后機械部的沈鴻部長,他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各種產品:鬧鐘、收音機、照相機等稀罕二手貨,讓被考者自選一種先拆開,然后再裝起來。曾先生選了一個鬧鐘。去了趟洗手間,但是后來一直組裝不起,總感覺少了一個零部件,就趴下身子在地上找。這時沈老笑了,曾老說你偷了我的零件!接著他說,你“合格了”。曾老回憶說,當時也是又驚又喜。不過曾老十分欣賞這種面試方法,他說做任何行業的工作,動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告訴現在的青年人,即使網絡再發達,再便捷,也一定不能忽視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隨后到蘇聯學習,回國后,曾老先后任北京第三機床廠籌備處車間副主任、大連機床廠先后任車間副主任,工藝科長,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大連機械局副局長,后來調到機械部機床所工作。期間參加了數十個高新產品的研發、測試。
在向工程師這個夢想奮斗的路上,曾老一直以嚴謹的態度要求自己對再不起眼的產品(商品)技術,也要認真對待:就以我們平時就餐時用的白色瓷勺子談起吧!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通常勺子的手柄末端會有一個小孔?這個小孔可與曾老有著一段故事。之前白瓷勺是沒有這個小孔的,在燒結時勺子底部會有部分殘留工藝支撐點,出廠前還要精心打磨勺子底部,不然會有細小的棱角劃傷嘴部。即浪費時間,又不能保證質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曾老就去景德鎮瓷器生產基地親自考察勺子的生產流程。雖然在考察初始遇到過生產廠長的阻攔,但曾老憑著執著的精神和謹慎的態度,最終使瓷器生產商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并建議通過在勺柄末端打一個小孔把所有勺子都掛起來上釉、燒制,從而有效而簡單地解決了“劃傷嘴部”這一問題,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
離休后,工程師的夢想依然深深扎根在曾老心中。 “干什么學什么”,這是曾老一直堅持的理念。1994年不擔任部長后,他先后組建了兩個產品研發實體“飛輪儲能(柔性)研究所”和科林博創技術公司,分別研發飛輪儲電和人工心臟。采訪中,他還向我們演示了其工作原理。


飛輪儲能與人工心臟項目
曾老雖然已86歲高齡但身體依然硬朗,這主要得益于他平和的心態和規律的生活習慣,曾老一般下午4點下班后去游泳,冬天還去滑雪。曾老一直保持著學習的心態,他關注世界發展科技并選擇幾項對社會,對環保有價值的項目攻關,他還緊跟現代信息工具使用電腦、微信等通訊設備上網查詢與科研項目有關的資料信息。曾老認為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
“延安精神是我生命中的寶貴思想財富”
通過在延安生活學習的體會實踐,延安精神的主要內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創新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曾老對北理工非常關心,采訪中曾老說,“延安精神是我生命中的寶貴思想財富。延安自然科學院給予了我革命的啟蒙教育,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是延安精神的踐行者,延安時期,動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祖國建設時期,緊密結合國家需要研制國家需要的工業機床裝備,推動發展我國輕工產品的國內市場需求和出口國際市場創匯都應盡了自己努力和責任。離休后,堅持隨著社會發展再創新。正如他所說的“延安精神不是靜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今天就是要求我們要堅持創新,在創新中求發揚求發展。”
談及對北理工學子建議,曾老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論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堅持自力更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第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踐第一;第三,要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用以指導科研工作和業務工作;第四,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要時刻以主人翁的身份關心國家社會的發展。要發揚、發展延安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為實現中國夢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