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人民日報》的劉澤昌:兩戰白血病魔,鍛造鋼鐵脊梁
發布日期:2025-05-14 供稿:黨委宣傳部 崔雨涵 攝影:本人提供
編輯:臧瑞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編者按】他們是匠心師者,以高尚的師德和不懈的追求,詮釋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深刻內涵;他們是青春榜樣,以優異成績和出色表現,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風采;他們是時代先鋒,以出色業績、卓越貢獻和家國情懷,引領行業發展,回饋社會。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紅色領軍人”專題報道,講述北理工人矢志強國、勇攀高峰的奮斗故事,旨在激勵和鼓舞廣大師生、校友潛心求索、恒心致遠,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擔當,領軍卓越。
他博學篤志、精益求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北方工業獎學金、濰柴獎學金等;他知行合一、擔當作為,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市海淀區“海英之星”等榮譽,并作為2024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生代表登上《人民日報》;他堅守科研陣地,兩戰白血病,在病榻之上用青春與熱血,鑄就鐵甲報國之路。
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2021級博士研究生劉澤昌。
薪火相傳,鐵甲報國點亮科研初心
從沈陽化工大學到北京理工大學,劉澤昌的科研逐夢之路始終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大二時一場關于"V型"發動機參數化設計的講座,讓他見識到數字技術如何重塑動力系統研發范式——這項由劉福水教授領銜的突破性成果,正推動我國裝備動力系統實現代際跨越。當"做國家需要的科研"的理念在心中扎根,劉澤昌立下宏愿:用技術創新鍛造國之重器。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發動機研究所,師從劉福水教授,在動力系統數字化轉型的科研戰場上續寫報國篇章。
劉澤昌與指導老師何旭
在發動機研究所讀書期間,劉福水教授指導他攻克低溫冷啟動技術難關,何旭老師則通過光學診斷技術為其打開燃燒機理研究新視界。兩位導師剛柔相濟的育人理念——既注重工程實踐攻堅又強調科學思維培養,助力他在技術創新與理論探索間找到成長平衡點。
當研究漸入佳境時,劉教授確診胃癌晚期的消息如重錘擊碎平靜。這位將一生奉獻給坦克發動機事業的學者,在病床上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時刻留下“設計開發出一款發動機不是學者的特長,總結提煉出發動機設計方法,以對后人有所啟迪,才是學者的職責。”的殷切囑托,“愿我國能源與動力學科早日躋身國際一流行列!祝我中華民族早日成為設計與制造強國!”劉福水用生命踐行了鐵甲報國的錚錚誓言。
病榻上的劉福水在指導學生
在劉福水的言傳身教下,劉澤昌深刻認識到國家重點領域動力裝備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實驗室的理論建模到實際發動機的噴霧燃燒測試,劉澤昌的科研筆記本里始終夾著那張泛黃的便簽——"我們的鐵甲在雪域高原必須一把著"。這是導師劉福水教授彌留之際的殷殷囑托,也是刻在他骨子里的科研信仰。當傳統發動機在高海拔地區頻頻"罷工",他參與優化的點火策略,極大推進了極寒條件下發動機快速可靠啟動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導師未盡的心愿。
病榻礪劍,鋼鐵意志擊退白血病魔
當實驗正常進行時,命運卻給了劉澤昌最殘酷的考驗。年僅25歲的他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身頻繁出血,劇烈的藥物反應讓他整夜難眠。然而,即使在病榻上,他也并未放棄對科研的追求。在接受第一個化療時,他收到之前與何旭老師準備了一年多的稿子的審稿意見,劉澤昌既高興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有了希望,又擔心接受化療身體不足以支撐他開展科研工作,最終在何旭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他下定決心向白血病宣戰!
劉澤昌接收化療期間堅持學習
左眼出血導致單眼視力模糊的劉澤昌只能依靠右眼逐字逐句地修改稿件、校對公式;化療引發的周圍神經炎使他的手指靈活性下降60%,只能借助手寫筆在平板電腦上逐字錄入。因為化療的緣故,劉澤昌身體極度虛脫,每工作20分鐘必須休息,這是一場又一場淬煉意志的苦修。幸運的是,這篇文章在經過打磨后,順利在專業頂刊《fuel》發表,而劉澤昌在經歷了四個月高強度的化療后,病情暫時得到了緩解,他選擇重新回到實驗室,繼續開展新一階段的科研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新的科研工作剛開始4個月,劉澤昌的白血病復發了,而且這一次更加危險。他發病時恰逢大年三十,老家的醫療條件無法支持他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在學院和導師多方溝通后,他才在家人的陪同下趕回北京接受治療,由于是再次復發,這次的化療無論是時間還是藥物的使用上都比之前強度大,原本150斤的劉澤昌,在經過六次高強度化療之后,身高180cm的他體重只剩下105斤,雖然病情再次得到緩解,但是后續還需要長達2年的維持治療,要每天輸液,家里人都勸劉澤昌休學治療,但是他說“現在是我和何老師攻關氨/柴雙燃料發動機研究的關鍵時期,我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夢想剛剛看到曙光就半途而廢。”
劉澤昌在宿舍邊輸液、邊做科研
為了不耽誤科研,在醫生的指導下,劉澤昌自學導管留置輸液,之后的兩年里,他每天在宿舍給自己輸液,在輸完液的下午或者療程的間隙,就去試驗區開展試驗。一手扎針、一手捧書的他成為了宿舍里最勵志的畫面。功夫不負有心人,生病治療期間,他協助何老師成功申請到了氨/柴雙燃料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也成功發表了13篇SCI頂級期刊論文。
浴火重生,為國鑄器燃燒青春芳華
兩度與血癌病魔交鋒,劉澤昌以鋼鐵意志書寫生命奇跡。深耕北理工七載,他始終銘記導師教誨,踐行"頂天立地"的科研追求——既仰望鐵甲報國夢想,又腳踏實地推動氨柴雙燃料發動機創新突破。即便病體纏身,仍以驚人毅力用行動兌現年少報國誓言。
他協助團隊完成多項企業委托課題,為國家重點領域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他的成績獲得多方認可:獲得了濰柴動力獎學金(濰柴動力集團設立)、北方工業獎學金(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并作為全國優秀獲獎者入選2024年《人民日報》2024年度國家獎學金代表名錄。
劉澤昌在2023年工程熱物理學會上進行學術交流
科研之外,劉澤昌選擇以志愿行動回饋社會:在不生病的時候,他堅持在寒暑假期間指導家鄉小學生學習;作為實驗室大師兄,他以身作則,手把手帶領師弟做實驗,幫助師弟師妹修改論文。
“心態與信念很重要,我也會有絕望低落的時候,但是我知道我想要的不是一次實驗的成功,也不是一篇論文的發表,作為北理工人,我深知科研之路沒有終點,我希望自己可以掌握精深的學術,做出對社會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如今,博士即將畢業的他,選擇留在所里繼續開展博士后研究,希望未來可以留校教書育人,完成氨柴雙燃料發動機開發的科研事業。
對于即將報考北京理工大學的學子,他說“個人的苦難在國家需求和民族復興面前微不足道。我的目標很堅定——讓中國發動機的聲音響徹世界,而北理工為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讓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我的經歷能讓你們在低谷時多堅持一刻,那些被病痛啃噬的日夜,就不算白熬。" 說這話時,他眼里閃著光,仿佛那些與病魔對峙的艱難時光,都化作了照亮他人前路的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