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舉辦“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形勢與機遇”研討會
發布日期:2021-01-25 供稿:國際交流合作處 劉艷紅 編輯:彭姝 審核:劉向東 閱讀次數:
1月23日,由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主辦的“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形勢與機遇”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北京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以及我校研究生院、教務部以及宇航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自動化學院、管理與經濟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等40余位專家在線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劉平青教授和趙洱崠教授主持。
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劉向東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執行主編周文輝致辭。劉向東首先感謝各位專家支持并參與基于北京理工大學獲批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國際行業勝任力視角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研究”召開的研討會,并介紹了學校國際化角度開展高層次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政策背景和選題初衷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周文輝認為國際化與研究生教育緊密關聯,國際教育交流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特別是博士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環節、維度和載體,期待各位專家形成更具引領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副處長邢清清從學校國際化高層次工科人才培養規劃與基礎、國際化實踐激發新工科動能兩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從國際化課、賽、盟實踐培養學校高層次新工科人才國際行業勝任力的背景、工作思路和預期成效;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理事盧葦教授以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為例,介紹了學院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分享了學院航空航天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實踐;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黨委委員、副書記、院長(中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張林鍹分享了清華大學國際化工科人才培養實踐與思考;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彭熙偉從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入手,介紹了學院一流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情況;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海霞在介紹新工科國際化和天大行動的基礎上,分享了高校國際化示范學院——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對未來新工科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議;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副主任張景瑞從國際化教育的必要性、體系、舉措和成效分享了學校在“四維度”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在下午的會議報告中,北京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李鎮基于學校三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育教學情況,分享了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的體會以及對學校國際化的貢獻;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教務處處長姜永遠解讀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專業建設的理念、目標和新工科建設情況;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責任教授張旭從國際化人才的入手,呈現了學院機械工程全英文國際化專業建設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沙宗堯在剖析國內外人才培養比較、模式、機遇和挑戰基礎上,探討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國際合作與實踐;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尹力從新時代人才需求、新工科育人舉措和新工科建設思考三個方面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學新工科建設實踐;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教授安寧通過以科研促進教學、科研融合教學的學生培養案例,展示了他在智慧養老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和收獲。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助理教授賈之陽從新局勢下的工科人才培養、新工科背景下的國際化教育和三個方面分析了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趙洱崠從國際慕課平臺入手,結合本人開發管理溝通慕課實踐積累,探討了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建構國際化一流課程的思考和實踐。
此次會議重點圍繞國際行業勝任力視角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開展研討。研討會達到預期目標,為進一步加強北京理工大學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奠定了一個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