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趙長祿:論如何善用“大思政課”
發布日期:2022-03-22 供稿: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吳楠 審核: 閱讀次數: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確保我們培養的人能夠很好地投身“兩個一百年”偉業,是高校思政課在新時代肩負的新的歷史責任。
如何讓青年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發揮好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特殊功能?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這一重要論斷。
筆者認為,“大思政課”既指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應進一步開拓課程視野、創新課堂形式,形成對傳統思政課的升級改造,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政課堂新形態,倡導思政課要走出教室、走向國情社情一線,在關照現實中闡釋真理的力量。“大思政課”理念充分尊重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為我們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提供了重要啟發。
“大思政課”建設要與時代同向,融入大格局,拓展大視野。“大思政課”之“大”,首先在于課堂著眼的視野之大、格局之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因此,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強調要把課堂教學視野拓展開來,把正在發生的鮮活時代故事、正在進行的偉大時代變革及時呈現到課堂教學中,引導青年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和價值選擇。當前形勢下,“大思政課”建設要首先立足“兩個大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研析機理、探究規律,既要向學生講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不確定性,又要講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不可逆轉性,幫助青年學生強化“四個正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做到“兩個維護”。尤其要深度對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實踐,講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實干與擔當,帶領青年學生從當下經歷中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大思政課”建設要與真理同行,講出大學問,闡釋大道理。“大思政課”理念突破了傳統思政課堂的局限,內容上更具即時性,形式上更具開放性、多樣性,擴展了思政課的內涵和外延。無論“大思政課”在組織形式上如何創新,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為學生成長奠定科學思想基礎的使命任務是一以貫之的,教育教學的科學內容體系是高度聚焦的。因此,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既要面向寬廣的時代視野,又要扎根深厚的理論意蘊、歷史意蘊,以透徹的學理分析解析時代,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詮釋規律,回應和解答學生思想困惑。要把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改造世界作為“大思政課”建設的中心環節,注重在“大思政課”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理分析環節,避免大思政課堂成為簡單的時政課堂。同時,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大思政課”建設一方面要體現歷史縱深感,著力推進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深刻闡釋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另一方面要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作為重中之重,帶領青年學生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從而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大思政課”建設要與實踐同步,培育大情懷,砥礪大擔當。實踐教學是連接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抓手,是開展體驗式、參與式、浸潤式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形式,對促進知情意信行相統一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大思政課”建設要注重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通過對實踐課堂的科學設計,帶領青年學生悟透“有字之書”、融通“無字之書”,在親歷感知、實踐錘煉中厚植情感情懷,激發使命責任擔當。要強化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貫通融合,充分考慮高校學生的學科專業實際,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結合學生實習實踐學習環節,在相關行業領域、企事業單位和有關機構建立“大思政課”教育教學基地,推動已有教學實踐環節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將有組織的專業實習實踐教育升成學生綜合素養教育的大思政課。要注重緊抓重大歷史時點、重要契機,用好重大任務、慶典活動等“大思政課”;注重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鄉村社區,在相應學科專業主要面向的行業發展中,在平凡的崗位領域設計有針對性的“大思政課”,組織青年學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上好思政大課、人生大課、勞動大課,鼓勵啟發青年學生樹立奉獻祖國、服務人民、造福人類的大愛、大德、大情懷、大擔當。
近年來,北京理工大學黨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關于“大思政課”理念的重要論述,基于對“大思政課”建設的時代性、學理性、實踐性的深層次認識,從校級層面加強資源力量統籌,構建“大思政課”建設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結合辦學優勢和特色,密切協同相關行業和地方資源,充分把握重大時機,探索建立了一批“大思政課”育人平臺和陣地;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應用于“大思政課”建設,獲批首批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致力于提升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力爭讓學生在校期間都要上好一門有情感、有品質、有溫度的“大思政課”。
比如,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在軍工企業、科研院所等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300余個,在實習實踐要求中明確教育教學思政點,同步推進專業訓練和意志品質錘煉;組織學生團隊踴躍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任務的志愿服務和技術保障,有組織、有計劃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打造參與式、沉浸式思政大課;組織學生赴山西省方山縣定點幫扶,開展專業實踐、社會實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鍛煉,在脫貧攻堅一線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堂。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交相輝映,“大思政課”教育價值不斷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