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趙長祿:堅定自信 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發布日期:2021-02-02 供稿:來源:《中國高等教育》 編輯:吳楠 審核: 閱讀次數:
[摘 要]新時代“紅色育人路”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保證,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內涵和質量,強調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和責任,強調堅持“四個服務”發展面向。
[關鍵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紅色育人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
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探索歷程,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教育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國情、扎根中國大地的“紅色育人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充分總結黨辦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經驗,傳承紅色基因、堅定辦學自信,推動“紅色育人路”在新時代創新發展,才能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好地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共產黨發揮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獨特優勢開創了“紅色育人路”
百年來,我們黨百折不撓、接續奮斗,帶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追根溯源,這是由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決定的。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所走過的“紅色育人路”也得益于此。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其80年辦學歷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高等教育的砥礪奮進歷程,是黨的“紅色育人路”的生動縮影。
發揮理論優勢辦學,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是我們黨基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辦學實踐,一方面重視開展政治理論教育,打好師生思想基礎。比如,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自然科學院創辦之初即開設政治理論課,李富春、徐特立及中央領導經常為學員授課。另一方面,黨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學發展規律來辦學。比如,自然科學院老院長徐特立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倡導學科和術科緊密聯系、互相轉化,提出科學教育、科學研究、經濟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的思想。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有指導意義。近年來,學校黨委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從歷史觀、發展觀、系統觀和群眾觀出發,謀劃一流大學建設,學校整體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社會貢獻度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指引,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確保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建好植根中國土壤、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發揮政治優勢辦學,注重建強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被譽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我們黨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完備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體系。比如,在自然科學院時期,學校就確立了德育為首、全面培養的思想,提出了培養“革命通才、業務專家”的目標。此后不同歷史階段,學校一貫倡導“我們的教學方針是教人而不僅是教書”“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并落實“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人民教師必須又紅又專”等理念。近年來,學校黨委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學術為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傳統,深化“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各方面、全過程。學校領軍領導人才培養深深鐫刻上紅色基因的烙印,一批批畢業生赴基層、入主流,到祖國最需要的行業和領域服務奉獻,就業競爭力持續保持在全國前列。實踐證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只有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權,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發揮組織優勢辦學,持續打造堅強戰斗堡壘。政黨力量的凝聚和運用,在于科學的組織。我們黨一貫重視加強高校黨組織建設,把黨組織的作用發揮融入到辦學發展各項工作中。比如,自然科學院貫徹政治與業務相結合的理念,結合教學業務開展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調動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此后不同階段,學校不斷完善以黨的領導為統領的大學治理體系,發揮組織優勢,服務支持人才培養和重大科研攻關,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近年來,學校黨委進一步健全黨的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模范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系統提升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師生組織力和動員號召力,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學校集中力量、敢打硬仗,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鑄造大國重器,培養強國棟梁,持續在服務國家戰略和世界科技發展中展現擔當。實踐證明,黨的全部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只有不斷完善新形勢下黨的組織領導和活動方式,發揮黨在學校事業中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作用,規范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強化政治功能,才能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落實責任、推動發展,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發揮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辦學,尊重并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在辦學實踐中,學校時刻注重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緊密團結師生的優勢,激發匯聚了廣泛而強大的辦學內生動力。上世紀50年代,學校堅持“在政治上團結和改進,在業務上從普及中得到提高,在生活上特別予以照顧”的方針,有效鼓舞了師生干事創業熱情。1963年,學校召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學校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近年來,學校黨委把堅持黨的領導、密切聯系師生與完善內部制度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營造崇尚真理的學術生態,建設和諧美麗的宜學生態,持續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校師生同心協力建設一流大學的共識和行動更加堅定。實踐證明,密切聯系師生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使治校理教體現師生為本、服務師生需要,從作風上、行動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只有充分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激發師生主觀能動性,贏得師生信賴,催生校園活力。
中國共產黨推動“紅色育人路”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規模與質量的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高等教育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紅色育人路”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注入新內涵。
一是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保證,著重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和正確辦學方向是貫穿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脈絡的一條主線。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我們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有效轉化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二是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著重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國勢之強由于人,這是黨辦高等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各方面、全過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完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三是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內涵和質量,著重強調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重視辦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是黨辦高等教育的一貫原則。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規模和結構,進一步培育差異化發展優勢和特色,深化綜合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持一流標準、匯聚一流資源、鍛造一流教師隊伍,加快推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四是更加關注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和責任,著重強調堅持“四個服務”發展面向。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推動黨和國家建設的先導工程。新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就要求我們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聚焦大學的核心使命、特殊功能,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發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教育現代化引領服務國家現代化。
團結奮進走好新時代的“紅色育人路”
當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加艱巨的任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成為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我們應進一步發揮黨辦高等教育的特色優勢,充分認識新時代黨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準確把握“危”與“機”、“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與建設世界一流相統一。堅持黨的領導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前提和根本。處理好扎根中國大地與建設世界一流的關系,首先要把準一流大學建設的政治原則、方向目標、根本任務,堅守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特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其次要面向當前形勢下的新發展格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更加開放的思維舉措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
二是要進一步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落實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與推進大學各項功能協調發展相統一。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體功能、第一使命。大學的其他功能是本體功能的重要延伸與拓展。處理好人才培養與大學各項功能的關系,要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突出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強化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其他功能對人才培養的反哺作用,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聯動效應,提升學校事業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三是要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堅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與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相統一。當前,高等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處理好服務重大需求與引領文明進步的關系,要堅守大學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價值追求,服務我國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的迫切需要,不斷強化“四個服務”發展面向;同時,還要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供中國方案,強化教育自身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有效鏈接。
四是要進一步圍繞、關照、服務師生,堅持促進學校事業發展和實現師生個人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民立場也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立場。處理好促進學校事業發展和實現師生個人價值的關系,要堅定秉承宗旨意識,緊緊圍繞師生、關照師生、服務師生,尊重師生主體地位,服務師生事業和成長需求,打造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和諧“共同體”,凝聚同心同德的內生動力。
總體來講,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歷程詮釋并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以及“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特在何處”等重大問題,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艱辛探索,體現了黨領導高等教育的卓越能力,是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應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把紅色接力棒代代傳遞下去,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趙長祿,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