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校友許勤當選深圳市市長
發布日期:2010-06-08 閱讀次數:
供稿、編輯:黨委宣傳部 高國慶

我校校友、深圳市市長許勤

我校校友、深圳市市長許勤
據新華社6月5日消息,在深圳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剛剛舉行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我校78級校友許勤當選為深圳市市長,成為深圳市歷史上最年輕的市長。許勤校友于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我校光電工程系就讀,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我校光電工程系光電專業讀研究生。
附一:許勤校友簡歷 (轉載自《南方日報》)
許勤,男,1961年10月生,漢族,江蘇連云港人,198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學歷在職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工程師。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黨組副書記(掛職),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學生;
1982年8月-1984年9月,兵器工業部第五五九廠科研所工作;
1984年9月-1987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光電工程系光電專業研究生;
1987年7月-1988年6月,國家計委機關黨委干部;
1988年6月-1992年7月,國家計委工業二司、機電司電子處干部;
1992年7月-1997年8月,國家計委機電司電子處副處長(其間1994年10月-1995年10月,赴加拿大、美國高級管理培訓);
1997年8月-1998年8月,國家計委機電司電子處處長;
1998年8月-2001年2月,國家計委高技術產業發展司信息產業處處長;
2001年2月-2003年5月,國家計委高技術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其間:1999年9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
2003年5月-2005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2003年10月主持工作)(其間:2001年11月-2004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2005年7月-2008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
2008年4月-2008年5月,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
2008年5月至今,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
附二:《解讀許勤》(轉載自《廣州日報》)
他擁有博士學位
他是新任市長,也是深圳市歷史上最年輕的市長——
前日,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落下帷幕,許勤當選深圳市市長。當天晚上,49歲的許勤帶著他的新一屆市政府領導班子亮相記者會。
許勤是深圳市歷史上最年輕的市長,擁有博士學位,還有香港高等院校學位。加上許勤本人,這屆市政府的7位市長、副市長,有4位為“60后”,超過了半數。“年輕”、“活力”成了這屆政府領導的顯著特點。
而深圳黨委的換屆工作早在10多天前結束的深圳第五屆黨代會已經完成。王榮、許勤成了深圳建市“后一個30年”的首個黨政領導搭檔。
王榮和許勤,一個52歲,一個49歲,一個擁有博導頭銜,一個擁有博士學位,兩者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有學者稱,在深圳建市三十周年之后,面對“后一個30年”,王榮和許勤的搭檔讓人充滿期待。
王榮曾任深圳代市長近一年時間,深圳市民對這位過去的代市長和現在的書記已有充分的了解,而身居其后的許勤,其從政之路并不為太多人所熟知。為此,本報記者在北京和深圳兩地,采訪了許勤的多位老師、同學和下屬,為讀者解讀一個真實的許勤。
1 學生時代
許勤一直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之一,并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除了熱心參與集體的活動,他還經常給班級爭得榮譽。
“他幾乎沒有棱角,跟他說話,吵不起來,而且他好像跟所有人都能思想交流,而且能把所有人的意見都擺平”。
真正體現許勤與眾不同的是他異于常人的創新精神。
初露鋒芒,讀研時嘗試辦公司
品學兼優,積極要求進步
1978年,也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有著濃重延安風氣的軍工名校——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光學設計專業迎來了一批意氣風發的少年,許勤就是其中的一位。
“品學兼優,積極要求進步。”時任系黨總支書記的北京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焦文俊接受本報專訪時這樣評價許勤,而焦文俊也從此以后成了伴隨許勤成長亦師亦友的特殊人物,在許勤的同學、校友圈子里,老焦被尊稱為“老大哥”,成為大家的主心骨。
在系領導的眼里,許勤的積極表現為:入學一年多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了系的黨支部組織委員。學習方面,在焦文俊的印象里,許勤一直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之一,并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除了熱心參與集體的活動,他還經常給班級爭得榮譽,一是400米、800米的校運會賽場上他給系爭取不少榮譽,二是作為班干部的他幫助班級爭取到北京市先進班級的榮譽。
但這一時期,能夠打上許勤標簽的個人特點,應該是他看問題不同旁人的客觀和冷靜。“當時他們的班長熊景杰要求入黨,但熊的父輩是國民黨,盡管熊本人通過了組織兩年多的考驗,但最終能否入黨還存在不同意見。” 焦文俊回憶在當時一次討論會上,許勤明確表示,“歷史問題應該一分為二看待,但主要看本人表現。”這種鮮明的觀點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同。
調和人際關系出類拔萃
畢業后,許勤并沒找焦文俊談話,要求留京,而是服從組織分配回到了原籍地江蘇,在兵器工業部第五五九廠科研所待了兩年時間。
1984年9月,許勤以優異的成績考回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攻讀光電專業碩士。“研究生階段,許勤開始全面展示他的才能,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許勤當上了北京理工大學校研究生會主席,而北理工校研究生會是當時北京市大學中十分有影響力的高校組織。”時任研究生輔導員的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院長魏平這樣告訴記者。
主抓學生工作多年的焦文俊則表示,“現在幾乎每一屆北理工校研究生會主席都順利進入兵工集團,因為這個崗位本身也是培養領導的重要渠道。”
“由于當時系里云集各省高考狀元,被寄予厚望的大學生個個牛氣沖天,如何處理學生關系則成了一門大學問,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勤表現得特別突出。” 魏平記得,“他幾乎沒有棱角,跟他說話,吵不起來,而且他好像跟所有人都能思想交流,而且能把所有人的意見都擺平。”
另一件令焦文俊印象深刻的事是,北京理工大學新建了一棟研究生樓,是否應該讓本科生也住進去,女生是否也要搬進去,如何分配才能夠服眾,這些都成了困擾包括老焦在內的校領導一大難題。
最終,任務落在研究生會主席許勤的身上,在經過多方面的問卷調查后,許勤作出一個決定,研究生樓獨立歸研究生使用,女生與男生都住進去,但管理上分區,各走各的門。“事情處理的結果是,男生、女生、本科生都滿意。”焦文俊說。
想成立公司 嚇到副校長
但真正體現許勤與眾不同的是他異于常人的創新精神,許勤進入研究生學習那幾年,正值中關村科技興起期,為了能夠學以致用,有過基層工作經驗的許勤竟然動起了干企業的腦子。“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叫新遠,”此時身為主管財務的副校長焦文俊從許勤嘴里得知這個想法后,嚇了一跳,反問:“學生搞什么公司?”
在許勤的堅持下,最后請示了校長。“把研究成果、轉變為社會成果,創造生產力。”校方經過討論后最終支持了許勤的決定,事實證明,這家公司運營得很不錯,也成了一次在首都大學生中可謂開創式的實踐。
在魏平的印象里,許勤的雄心一直比較大,“將來一定要到國家計委去。”許勤在一次與魏平認真談話中,表情嚴肅地這樣說道。這也讓魏平感到十分詫異。“出國熱,留學潮是那個時期極其流行的出路。”魏平正是在許勤研究生畢業的那年選擇了出國,直至去年才回到中國。
“國家計委在當時并不是好單位,一個月幾十元的工資,而國外一個月甚至一天的收入夠國內一年的。”魏平自嘲缺乏像許勤那樣的眼光,“他就是目標明確,對人生規劃清晰的一個人。”
2在京任職
在校友的印象里,許勤為人非常低調,而且從不張揚,表現得十分樸實。
為人低調,老師請吃飯都避嫌
1987年,許勤走上了工作崗位,進入國家計委工作,但他從未間斷與焦文俊的聯系,“他非常忙,幾乎每天都在加班,但校友真的有事情找到,他只要有時間,都會熱情招待,一點架子都沒有。” 在校友的印象里,許勤為人非常低調,而且從不張揚,表現得十分樸實。
改革之初,國家計委的權力比較大,因此請吃飯的比較多,“許勤很不一樣,別人請吃飯他基本都不去,有時候我以老師身份請他,他都避嫌。” 焦文俊很了解許勤的性格,“涉及學校爭取項目、實驗室等資源審批的問題,他會很熱心,但他會明確聲明,要經過專家認證、仔細討論,他說的不算,也不便發表意見。”
但公私分明的態度并不妨礙他對母校的關心和感情,焦文俊記得,“四五年前的一天,原本與校方約好會到北理工聽一次關于高新技術成果的匯報,但當天雪下得特別大,路根本沒法走,幾乎所有與會者都認為許勤來不了了。但最終他還是冒著大雪來了,而且會一開就到晚上10時許,最終一項關于信息安全的項目,由于對國家信息產業有重要作用,得到許勤的支持。”
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身為國家計委機電司電子處副處長的許勤赴加拿大、美國參加高級管理培訓。
“他是一個特別注重外國企業與中國合作的人,也是他多少年來一直極力促成包括微軟在內的外國公司與中國高校合作開辦研究院,真正讓中國高校信息領域和高技術推廣實現與國際接軌。”焦文俊認為,工科出身和延安風氣對許勤影響深刻,也使他清楚理解科技的作用及合作的意義。
3調任深圳
在《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新聞發布會上,對于記者們輪番密集式提問,許勤“見招拆招”、條理清晰的作答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熟悉國家機關的運作規律,政策水平高,總是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局限在深圳本身”。
勤奮務實,交出漂亮“成績單”
2008年4月,時任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許勤掛職擔任深圳市委常委一職,時間一年。當年5月31日,許勤與李鋒一起當選為深圳市常務副市長。
主持綜改方案嶄露頭角
許勤的行事一直都非常低調,他公開露面的場合大多與高科技相關,如“高交會”、“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等,這些都是其在發改委高新司就出現甚多的場合。
一直到2009年5月26日,備受矚目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發現坐在發布臺上,主持公布這個事關深圳全市未來發展戰略大局重要方案的深圳政府官員是常務副市長許勤。
在發布會現場,對于記者們輪番密集式提問,許勤“見招拆招”、條理清晰的作答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在解讀“方案提出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的問題時,許勤游刃有余地詳細提出:要啟動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源頭創新”,要像中興、華為一樣“企業創新”,以及面向未來的“產業創新”三層次,并指“開放式構建深圳自主創新體系將成為深圳構建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將其對高科技領域的熟稔功底展露無遺。
一位參加此次新聞發布會駐深媒體資深記者會后就表示,這次發布會材料準備得精要而條理清楚,提問回答簡單務實,與以往的重大政策新聞發布會有些“不一樣的味道”。
熬通宵督戰綜改方案
了解國家重大政策出臺內幕的人都知道,一個重大政策的出臺要經過廣泛調研、反復征求協調各方面意見,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但是,《深圳綜合配改革方案》在《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后,短短4個月就獲得國務院56號文正式批復。從方案上報國務院到獲得批復僅兩個多月,是批復最快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厚愛”、深圳市委、市政府擅抓重大歷史機遇,固然是決定性因素,但具體工作中依然需要深圳的努力。
一位全程參與了《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的起草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時任深圳市常務副市長許勤從國家發改委調來深圳,擁有博士學位,“熟悉國家機關的運作規律,政策水平高,總是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局限在深圳本身,總是探討、追尋、求索深圳的改革對全國的示范意義,這對方案的順利批復幫助很大!”
“許勤市長是個非常實干的人,在北京根據各部委意見修改方案的時候,許勤同志和起草組工作人員一起熬通宵,熬完通宵趕早直接去有關部委溝通匯報,每一個文件、說明、報告、請示,都是許勤同志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修改的,這爭取了很多時間,大大加快了工作進度。方案既要聽取采納各方意見又要結合深圳實際,這還是需要點智慧的。一些看似平凡的表述,實際是很有內容的。”他說,像方案中關于“特區擴容”的表述“積極探索延伸特區范圍至深圳全市”,就是許勤和體改司孔司長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最后決定還是要上報爭取,又是“探索”又是“延伸”表述非常彈性,就是希望能夠在方案中為解決深圳“一市兩法”的困境留下一個口子,為特區擴容埋下伏筆。
“特區擴容”險被刪除
“但是,在綜改方案申報過程中,最驚險的還是關于‘特區擴容’的內容差點在最后關頭被刪除,當時真有點生死時速的感覺。”該參與方案起草負責人回憶道,記得當天上午接到國家發改委的電話,說相關單位一定要法制部門的書面意見,而且下午必須提交,時間非常緊。這意味著,如果解釋得不好,這項深圳苦求多年的重要改革舉措有可能從方案中刪除。
直到下午4時許,深圳還在進行溝通、協調。好在國務院法制辦非常重視,在認真研究了深圳的意見后給予了大力支持,最終出具了書面函。他說當時真是“最驚險、壓力最大的時刻!”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深圳就已經提出“特區擴容”的問題了。在本世紀初,深圳還曾專門打過一次報告要求解決深圳特區法律不能適用“關外”寶安、龍崗兩區“一市兩法”的尷尬。當時,深圳想走人大立法的途徑改變這種困局,但后來發現這涉及到要修改國家《立法法》的問題,沒有走通。到綜改方案起草的時候,深圳認真研究借鑒了珠海、汕頭等特區成功實現特區擴容的經驗,決定嘗試“特區擴容”的路子。
這樣來看,許勤在綜改方案新聞發布會上曾對記者說:“綜改總體方案是深圳市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樣的表述是其親身所感、亦是恰如其分的。
高科項目頻密落戶
綜改方案公布之后,許勤在媒體視野曝光的幾率增多了。
2009年6月4日,深圳建市以來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位居世界前列的每秒千萬億次運算超級計算機將落戶深圳的信息發布,發布人正是許勤。他鄭重表示,該項目的總體目標是“坐落深圳,面向華南,面向港澳,面向東南亞”,成為區域最強大的計算基礎設施,強化深圳區域創新地位,對建設創新國家也具有重要意義。
緊隨超算中心之后,國家電子信息標準化工程實驗室,國家電子信息產品協同互聯工程實驗室,國家數字電視工程實驗室和國家數字音頻,四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相繼落戶深圳。
就在這一年,深圳連續推出了支持IT產業發展的“組合拳”,尤其是出臺了深圳互聯網產業振興發展規劃,設立35億元互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IT企業方面不斷取得了新突破。
今年3月4日,許勤在 “2010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深圳出臺了國家創新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落戶了一批重大信息產業基礎設施,有力促進了深圳IT產業發展環境提升,“2009年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實現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1721.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0%,同比增長了12.6%,應該說在應對金融危機這么一個總體形勢下,這個成績取得是來之不易的”。
(審核:賀亞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