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平凡”的創(chuàng)新團隊領軍人
發(fā)布日期:2006-06-27 閱讀次數(shù):
《北京日報》 2006年06月26日 第一版
記者 劉昊
每天早晨7時多,北京理工大學雷達研究所的在讀博士生侯舒娟將鑰匙插入自己辦公室的門鎖時,她會習慣性地看一眼對門的辦公室,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毛二可已經在辦公桌前開始了工作。“毛院士總比我來得早。”侯舒娟似乎已經習慣了恩師的勤奮。在北京理工大學雷達研究所,“勤奮”是大家評價毛二可院士用到的最多的詞。
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中,毛二可這個走路飛快的七旬老人可能年輕學生并不認識,但能夠被推薦到雷達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毛二可,卻是這個校園中學子們認為最榮耀的事情。這個勤奮的老人,這個我國雷達專業(yè)的第一批大學生,主持和參加了3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為新體制雷達和祖國的國防事業(yè)貢獻一切的勤奮老人,面對榮譽和名利,他卻將自己隱于團隊之后,“我不過是集體中的平凡一個。”望望辦公室窗外安靜的校園,毛二可院士平靜地說。
31年的忠貞不渝
“信仰堅定,無比忠誠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的負責人這樣介紹毛二可院士。19歲就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毛二可,在50歲的時候,正式加入黨組織,31年的矢志不渝,毛二可的回答堅定有力:“看到國家已經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我跟共產黨走的信念就不會改變。”
高三時,毛二可第一次聽到解放軍介紹農村土改工作;上大學時,他發(fā)現(xiàn)來自解放區(qū)的干部和同學們穿著樸素的土布襯衣和灰色干部服,待人真誠,這給毛二可留下深刻印象。大學二年級,他是全班第一個新發(fā)展的共青團員,年僅19歲的毛二可立下誓言:“要向保爾所說的那樣,把自己一生貢獻給人類最崇高的事業(yè),為無產階級解放而斗爭。積極靠近黨組織,爭取做一名共產黨員。”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毛二可始終堅定不移地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誓言。1984年6月23日,毛二可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而這時,距離他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已經31年了。
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母親癱瘓在床,妹妹有病,作為孝子、兄長的毛二可,在妥善安排繁重家務的同時,犧牲了大量的休息時間,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國防科研任務。在周圍的同事和學生們的心中,毛二可是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精神境界的崇高和踏實勤奮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
50余載情系雷達
“雷達每開關一次所產生的輻射,能夠將一只麻雀置于死地。”北京理工大學雷達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給記者講述著一次有關雷達輻射的實驗,而身型瘦小的毛二可卻在雷達研制一線,一干就是五十余載。“我不覺得我勤奮,我對雷達有興趣,為興趣多花一些時間,很平常。”毛二可再次用“平凡”形容著自己不平凡的工作。
1947年,讀高中的毛二可自己動手裝配出一個電子管收音機,開始從浩瀚的天宇中捕捉神秘的電波。1953年,因國防建設的需要,他在北京工業(yè)學院所學的專業(yè)改成雷達專業(yè),他成為了全國雷達專業(yè)的第一批大學生。從此,他的一生便緊緊與雷達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
20世紀50年代初,還在學習階段的他直接參與了當時在蘇聯(lián)專家?guī)椭吕走_專業(yè)實驗室的建設,使北京工業(yè)學院無線電系(現(xiàn)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成為我國雷達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地。60年代初,學校決定籌建雷達實驗室,在經濟條件極其困難、沒有現(xiàn)成儀器設備的情況下,毛二可和同事們就自己動手修理組裝。
沒有實驗臺,他們就把床板支起來使用,為了購置先進的儀器設備,毛二可和同志們拿出本該發(fā)給個人的科研獎金,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每年擠出一二十萬元,先后購置了價值200多萬元的先進儀器設備,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憑著對祖國國防事業(yè)、雷達科研的熱情,毛二可和同事們在一窮二白中建成了雷達實驗室。
1978年研制成功“新型十公分穩(wěn)定振蕩器”;1981年研制成功某“微波雷達動目標顯示系統(tǒng)”……數(shù)十年來,毛二可教授領導的雷達研究室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此外,毛二可還特別注重用科研成果解決實際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的“高穩(wěn)定本振源”等三項成果,使轉產單位創(chuàng)造產值上千萬元;“電荷耦合快慢鐘”項目成果,使某廠積壓的四十多部雷達得以更新出廠,產生價值4000余萬元。
獨木不成林
“我已經老了,但我們還要多培養(yǎng)年輕人,把他們帶上路,讓雷達研究后繼有人。”毛二可院士不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做出了輝煌的成就,他還建立和培養(yǎng)了一支有凝聚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研梯隊,為國防科技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后備軍和生力軍。
十幾年前,高校、科研院所待遇較低,大量人才流向社會,雷達研究所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窘境。到1993年,全所僅留下4名青年教師,3年內他們也先后離開了雷達所。眼睜睜看著自己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一一離開,毛二可焦急萬分。
面對沒有住房,工資待遇低的現(xiàn)實,毛二可教授一面積極為青年教師爭取待遇,解決青年教師的生活問題,一面竭盡所能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讓他們獲獎和在學術論文上署名。他把學生的名字放在前面,有時自己甚至不署名;學校為院士提供的辦公室,他讓給青年教師及博士生,他協(xié)助他們制訂方案,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而把研究成果歸于青年同志。他經常說:“雷達技術研究所只有培養(yǎng)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學術骨干,才能使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帶動及關心下,自主創(chuàng)新、勇于拼搏的雷達技術研究所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已初步形成,現(xiàn)在,雷達所已有6名博導,40名教師,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達所科研創(chuàng)新梯隊。2005年,雷達技術研究所科研經費達到了4000萬元,“十五”期間的科研總經費比“九五”翻了兩番。
在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毛二可始終堅持到現(xiàn)場去檢驗科研成果,為了完成一項試驗,他將自己的身體完全暴露在“輻射”面前,曾數(shù)次被高壓電擊倒、手臂被撕裂。在北疆某試驗基地;在條件艱苦的海邊靶場;在簡陋的招待所,在大風大浪中的實驗船上,都有毛二可院士試驗的身影。“我已經70多歲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盡我所能,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yè)再做一些貢獻是我的最大心愿。”在毛二可眼中,雷達是他最能為祖國作出貢獻的領域,而抓緊每一天的時間,在領域中多走一步,都是毛二可的心愿和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