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北理工師生學習身邊的優秀人物
發布日期:2005-05-08 閱讀次數:
《光明日報》 2005年4月27日 A5版
本報記者 朱振國 本報通訊員 李海明
對于高校師生來說,英雄人物和先進模范似乎是遙遠和陌生的。其實,在安靜的校園里,有很多平凡的人,他們踏實工作,樂觀生活,影響和帶動著周圍越來越多的人求實奉獻。4月20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學幾名普通共產黨員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師生黨員們從自己的身邊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魅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教授,于1956年和幾個同學成功地完成了電視實驗發射中心的研究設計,取得了我國第一個電視頻道的執照。1958年,在學校建成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60年代初,他研制成功的“高頻相位儀”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作為一名老教師,他心里裝著年輕人,注意培養年輕人;在科研組,他講奉獻、講團結。毛教授所在的雷達研究室獲得國家發明獎6項,省部級重大科技進步獎17項。
蘇士杰是后勤集團黨委黨員,他把學校的師生員工當成自己的家人,時刻為他們的冷暖需要服務。無論在非典肆虐的特殊時期,還是日常的點滴工作,他都踏踏實實工作,誠誠懇懇做人。環境工程博士生黨支部的8位黨員以“8個黨員,8面旗幟”為目標,努力創建“學習型黨支部”,成為其他黨支部的學習榜樣。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的吳勤以及王珂、袁浩等幾位學生以自己實際行動證明了學生黨員的先進性。
這些身邊的黨員雖然身份不同,工作崗位各異,但他們身上共同具備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全校的黨員樹立了可信、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他們的事跡反映了一個共產黨員“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崇高品質,身為他的同學感到很受鼓舞和激勵。作為一名教師黨員,要向那些老教授學習,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教育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接班人。教務處的同志說,雖然這些黨員的崗位不同,但他們身上都體現了先進性的共同特征:理想信念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本職工作中做出了一流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