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通往明天的大學教育
發布日期:2004-11-17 閱讀次數:
《中關村》2004年10月號
在各個大學身上,國家正投入巨資用以改善大學生們的教育環境。一般而言,這種改善表現在日益漂亮起來的校舍以及日益完備起來的教學儀器等硬件方面,也表現在教師地位與工資的日益提高上,還有不斷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國家的力度。
不過,大學教育十分特殊,已經不同于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模式,教育目的已經轉向培養大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中小學的一些教育方法不見得有效,但建國以來主流教育的傳統慣性、一紙答卷的重要往往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手段代替了目的,這就造成教育的偏離。雖然這種偏離正在糾正,素質教育正在受到普遍重視,但是,對于不同的教育階段的特點,應當采取不同側重的教育方法。中小學階段,傳統教學方法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這是打基礎時期,知識基礎一定要牢靠,這就不排斥所謂的死記硬背。有一位大家總結說,如果成為大師級的人物,沒有“死記硬背”的知識功底是不可想象的。當然,“死記硬背”之外,要有更靈活有趣的方法加以愈合。
大學生教育呢?大學教育應當培養學生掌握獲取知識與技術的能力。應當將智力和能力有效結合起來,從而使大學和社會的屬性在某種程度上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大學的教育背景、手段與方法應當盡可能對接社會與實踐。讓“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真正在大學教育教學中得到體現,大學不應當是“象牙之塔”。為此,西方的現代教育十分受到重視,那種活躍的課堂互動,鮮活的教學案例都讓人印象深刻。
實際上,中國兩千年的教育歷史所留下來的寶貴東西也不應當一概抹殺。“格物”與“致知”同西方的教育方法也有相同之處。進一步地說,教育從來不能說失敗,每一種教育都在塑造一個時代的歷史,教育最大的本質是傳遞一種精神,告訴學生一個最樸實的道理——在你能力的地平線以內,你無所不能,而不斷學習的本身在推進著這種地平線。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這個時代才是大學生們的真正春天,有廣闊的社會就業與創業的環境,有日益重視的大學教育。但什么是成功的大學教育?我們不打算給出答案,今天我們只是介紹一種教學模式與方法,還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學人物。這個人物叫張忠廉,這種方法是他40年來摸索的結果,是他在北京理工大學建立的“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同時是校科技園的人才孵化器上綻開的教育方法論。這個結果對應著一批優秀的學生,他們有的已經創業成功,有的學有大成……
總之,還是那句話,我們的重點不是評述,而是描述,客觀地……
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生們的圣地
其實,記者一直擔心,“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的重要性會被過于專業的名字掩蓋掉教育史上的意義。但北京理工大學的嚴謹、求實、創新的教育氛圍很難讓一個有沖擊力的商業名詞成為其教學探索的代名詞。
事實上,名字并不重要,關鍵是“基地”的真正作用。恰巧一位在航天部門工作的曾經接受過培訓的學員于洋在我們采訪進行時帶著他的一個同事拜訪基地的主持人張忠廉教授,他委托給張教授的工作是“帶帶”他的同事,并且請“基地”幫忙加工一些光電設備。于洋對記者說,許多學生都認為,能夠有幸受到培訓,是他們今后人生中的最大財富。在這里受到的嚴謹規范的實踐教育讓學生們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于洋是一個受益者,來“基地”活動過的每一個人都是受益者,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是“基地”的業余導師,在雙休日到這里義務為學生授課。而授課的內容則是設計、實驗與制作,讓學生在挑戰、興趣和興奮中不斷進步。
張教授談到一些學生的學習表現時說,當學生們發現許多耳熟能詳的產品在自己的手里成功“制造”出來時,興奮得又叫又跳。學生們發現了知識的力量,也發現了理論學習的實踐價值。正是在這種過程中,許多學生發現了自己,有了自信和學習的動力。張教授戲稱為“學習動力學”。
“基地”的學習動力學的本質還是目標與實踐,也就是說盡可能地提供一套教學實踐程式,讓學生由低到高地接觸到許多的光電設計知識與操作實踐,從一個小零件做起到一個成熟產品的成型并最終在科技論文上加以總結,使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得天衣無縫并相互激發。最重要的是,低年級教育偏重基礎知識的儲備,一旦在“基地”的系統實踐中得到釋放,學生們發現了學習的別樣天地。這種實踐的意義在于,學生在就業之前已經具備了兩年以上的實踐,完全勝任工作,對接社會,用人單位也不必為長期的培訓苦惱。這就形成“就業競爭力”。另外,嚴謹的論文寫作需要大量的理論支持,由此學生們學會資料檢索查閱,理論實踐化掌握,論文寫作以及完全超出書本以外的理論知識,這些都形成一種儲備。在上述意義上,張教授承認,正是徹底的“實踐設計”讓“基地”與眾不同。
我們的采訪正值2000級剛剛畢業,這級學生中有來自全校不同專業的67人參加了“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36人免試推薦上了研究生,13人考取研究生,10來名成功就業;29人參加各種科技競賽,42人次獲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和全國“挑戰杯”競賽等北京市以上獎項。這說明“基地”教育方法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說明,凡是參加“基地”學習的學生經教育后都目標明確、上進心很強。這些學生都是入學時自愿報名參加“基地”學習的。
其實,“基地”的成功運轉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在“基地”學習的成績可以計入學生選學科目的學分,這加強了學生們的“功利動力”,加上實踐課本身的趣味性的挑戰性,“基地”幾乎場場爆滿。張教授說,有一次競賽,29人擠在70平米的“基地”空間中揮汗如雨,但“樂此不疲”,實在讓人感動。學校的支持也表現在,2000年基地正式運轉時投資15萬元,2004年又追加30萬元。這些錢大部分用于購買設備和實驗器材以及零部件。張教授說,200元的材料費可以培養一個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2000元材料費可以培養一個能夠參加高級研發項目的人才。
這種理工類的實踐教學方法能否用在文科類的實踐教學上?張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基地運轉的成功本質在于它通過實踐給學生們帶來興趣,然后沿著這種興趣教會學生他在大學應當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方法。“關鍵是如何設計好實踐方案。開始激發學生興趣,然后設定教學中學生的雄心和理想,最后提供達到目標的路徑。路徑的實踐教學就是創新教育的成功本質。”張教授又強調小環境即學習氛圍的作用,一進入這個環境學生就不一樣,而且學生特別聽話。許多家長打電話反映這種情況,這是張教授最大的安慰。
本質上,創新教育基地的追求是,在知識觀念上充分認識書本以外知識的重要性,使知識的接受、創造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達到和諧統一。知識的積累為智力和能力準備了條件,反過來,智力和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擴大知識的積累,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智力包括思維力、想象力、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必須的心理特性和具體方式。顯然,讓智力、能力和知識有效互動的就是實踐。因為實踐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變化十分重要,還有優良有效的教師隊伍。如果沒有張忠廉教授的忘我工作,創新教育基地會很快流于形式,因此,一個有效的教師隊伍和教育環境十分重要。張教授說,未來幾年,幾個博士可能會接替自己的工作。但這種精神能否傳承下來?如果可能,那么創新教育完全可以進行規模上的擴大。張教授認為,創新教育完全可以實現大學教育中的學生最佳智能結構的建立,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并實現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關鍵是教師隊伍的建設。
機會、挑戰與趣味:“基地”的成功模式
2004年的夏天很熱,但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基地的學生們紛紛要求張忠廉教授繼續基地的教育課程。于是學習與實踐繼續,最后溫度實在太高的時候,張教授怕學生們中暑,強行放假。狹小的空間中上演著現代大學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為什么學生們寧愿放棄回家、放棄旅游或者打工來到基地進行科技活動,而這樣的“上班”沒有工資,只有樂趣作為報酬?我們會發現,許多高年級的學生指導著低年級的學生,而且張教授也請來許多已經工作的學長前來授課。這些“教師”全是義務勞動,沒有工資,張教授也沒有。但這種現象如何在這個商業社會里進行下去?張教授認為,師兄帶師弟,古已有之,薪火相傳,歷代不絕。初來的學生們的熱情因為這里有趣,做指導的學生們的熱情在于他們會在指導中學會組織管理并更深入地把握知識與技能,而已經工作或創業的學長們的熱情則在于這里面他們可以找到氛圍、尋找創造靈感和優秀的人才。當然,社會責任感也十分重要。無疑,所有人中,張教授是個靈魂人物。
創新教育基地的產生也是機遇的產物。張教授在1995年退休以前一直在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摸索教育創新,先后按現在的基地模式培養過很多批學生,十分成功,直到現在他還在跟蹤自己以前的培養對象,以便形成有力的科學結論。學校對張教授的工作十分認可。2000年,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計劃到以前一直去的專業對口的云南光學儀器廠和昆明物理所實習,但因為改制等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學生們只能參觀,不能實踐操作。于是學校自己建立實習基地,光電創新教育基地應運而生。因為張教授的教改經驗和成績,學校邀請已經退休的老人重執教鞭。
最終,“基地”的角色逐漸從實習基地轉變為創新教育基地。因為在教改進行中,張教授發現,四年級到“基地”實習不如三年級就來,而三年級來學習不如第二年就來,第二年不如一開學就到“基地”接受科學洗禮。關鍵是學生們喜歡這種洗禮。“洗禮”將理論和實踐對接,將社會企業和學校對接,學生們找到了方向。在這個意義上,基地是教育本質的最徹底最忠實的執行者,這種徹底與忠實,就構成不一樣的教學奇跡。
作為光電創新教育基地,主要從培養人才著眼進行自己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設計。在記者的眼里,屋子里面全是各種學生制作的器材,各種儀器按科學研究方法分為八個過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系列成型的產品。張教授一手拿著一組電線和電路板,一手指著數字顯示頻率計,說,這兩個有相同的功能,但一個是丑陋的實驗設計,一個是成型的產品,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市場上高價賣出的產品一樣時,他們會感到學習的重要,而且他們也會感覺到,產品和實驗之間的差別距離以及聯系。這個過程與對比會讓學生有很多收獲,最后,當最終的成型產品在學生手中出現時,他會感到,原來自己這么強,獲得了自信,當然還有興趣和知識。
光電創新教育基地的起步實踐是從CCD攝像機開始的。這個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明成功的產品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光電方面的大學教育的知識,正因為此,成了張教授的“教材”。除CCD的技術之外,還有測光表、微光夜視儀器等,這些器材的拆裝以及重新設計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上興趣之路。采訪中,張教授自豪地將一些學生的“作業制品”拿出來,這些制品簡直就是工廠的成品,而且張教授也肯定地說,基地確實也為一些合作廠家加工一些中間產品,借此鍛煉學生們的動手能力。這可以為學校節省一大批經費,因為有些實踐的東西如線路板等是一次性的,而與廠家合作,則可以實地操作,減少學校方面的相關投入。而且,合作企業也得到好處,廉價、質優,畢竟為它工作的是高素質的大學生。學生們的作業包括各種總結和畢業設計,這些張教授都要細細看過。
基地的合作企業基本上也是學生實習參觀的企業,如北京濱松光子技術有限公司、華北光技術研究所、華北光學儀器廠以及中北高科機電公司。
正因為幾十年的教學實踐,張教授認為自己的教育模式不比國外的落后。也許,我們詳細研究一下他為基地學生四年的教學安排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學期是新生入學教育,第二學期是科學技術認識。初步通過基地的實踐設備以及老師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習興趣。第三、四學期進行信號發生器的設計制作、數碼顯示與應用技術制作、單片機的使用,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學習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第五學期的內容是單片機的應用與制作,CPLD的應用與制作,目的是初步學習新技術、深入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第六學期的內容是技術創新和設計實驗與制作,目的是將學生導入科學研究領域。第七學期是科技創新,第八學期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和工程設計。課程是這樣,但運用則存乎一心。
張教授說,到科學研究階段,學生就已經超過了老師,進行自主的興趣學習與研究。被學生超越,張教授一點都不遺憾,而是高興,他為自己這種教學路徑而高興。因為只有超越,一代才能比一代強,才能發展,才會給這個時代貢獻出它所需要的人才。
不一樣的教師、老人、教改先驅
初秋的細雨里,記者跟隨著這位老人一起漫步在靜靜的北京理工大學校園。老人其實已經很老了,但六十九歲的古稀年齡仍舊像年輕人一樣步履“矯健”,對他這個年齡的步伐,矯健是最好的形容詞了。在這種矯健的語境里,記者不敢或不忍心去攙扶他,那會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已經老了。不,他沒有老,記者不覺得,學生們也不覺得,老人自己也不覺得……
我們剛從老人的家里走出來,四樓,一路上去,記者有些氣喘,老人氣定神閑。而老人是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的,每天,他九點到創新教育基地,晚上十一點多才回家,以致于老伴將家比喻為他的旅館,就連兩歲大的孫女兒也對張老的作息時間把握得很準,每當張老上班時,孫女兒就知道幾點了。而晚上的時間孫女兒是不知道的,在她的夢里也許會同這個難得陪她的爺爺嬉戲……當老人每天爬四樓時,他小心地不弄出聲響,鄰里關系都很好,但他總有一種歉意,這種歉意一直延續到自己的妻子的臥室,他會停下來,孩子似的聽一聽妻子均勻的呼吸,然后走進自己的臥房兼辦公室。他還不能睡,明天還要課要備,他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新的東西。于是,在那個一肘見方大小的窗臺上,他攤開書,看到第二天兩點多,然后睡覺。七點醒來的時候,起床,看孫女兒,這就是老人的體育鍛煉……記者就是為了拍攝那個作為書桌的窗臺跟著老人造訪他家的。
老人很健談,他不經意地談到,也許只有累死才是自己停止的時候,他又補充說,自己的父親活了85歲,母親活了97歲,看來自己還可以再干幾年。但“七十三、八十四”的老人古語總讓他有些掛懷,但最掛懷的還是創新教育基地和那些家長送到學校里的孩子們……
老人是搞科研出身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上了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北京工業學院,還沒有畢業就抽調出來進行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在光電科研領域,老人有過許多國家、部級和學校的獎項。因此,老人說自己的獎狀很多,每個獎狀都記錄了他的一段歷史。而最重要的歷史則是,七十年代末,他參與學校教學改革,一直到八十年代,他探索出一條路子。在他建立的光電成像技術實驗室里進行學生的實踐性的學習實驗。直到1995年退休,他的一些實驗還沒有結束,也就是說他要跟蹤一些學生的成長,以便得出科學的數據,用來支持自己的教改理論。老人對自己的研究始終割舍不下,后來學校正好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并建立學校自己的實習基地,邀請老人主持,于是老人又開始自己的教學探索。不一樣的是,這次探索與國家的號召以及學校的倡導十分合拍,于是,創新基地便在老人的努力下由實習基地變成創新教育基地,進一步有可能變成大學教育的主流模式。以老人的年齡,這一天可能他不會看到,但當記者強調整個國家大學教育模式的理想走向時,他毫不遲疑地肯定創新教育基地的模式。
老人不是學教育出身的,努力啃了幾本教育學的書籍,不管怎樣,在他主持下,基地編了幾本“四不像”的教材、講義,特點是出書快,學生買的起,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而且愿意學,其中有些教材明年還要正式出版。似乎老人也不為了什么名聲,他從來沒有刻意地宣傳什么,只是這里成功的教學實踐,讓社會的焦點轉向他的基地。
那些有了明顯進步的學生的父母不會忘記這個長者,也許這些父母們的職業背景不同,但他們都希望孩子有能力、懂事、有出息,學有所成。這也是老人的想法。他會告訴學生們要孝順,他會用最大的慈祥讓學生們懂得愛心的力量。于是,學生家長們反映說,孩子們變得懂事了,感謝的電話和信件十分多。貴州的一個同學的母親專門為老人織了一雙拖鞋,是用廢輪胎做底子,又勾上花,看著十分精致……老人還圖什么呢?他說,他要多多地“搶”出一些學生。因為經過基地的環境熏陶,學生會改變。許多學生感謝老人給予的關心,感謝基地對其人生的塑造。這些學生有的遠在歐美,有的近在咫尺,也許老人已經不再成為他們生活的中心,但是他們知道,老人給他們現在的生活與事業以怎樣的影響。老人圖什么?父母辭世都是他的學生們幫忙打理的,這就夠了。老人帶著記者拜訪自己的幾個創業門生,對基地的回憶也許同公司的經營不再合拍,但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大的敬意。
想一想,如果沒有老人的這種努力,或者說奉獻,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基地將是什么樣子?沒有人能夠確切回答,因為這種假設還只是假設。但日益老去的老人是否會帶走他賦予基地的靈性?人們不得而知。其實,基地里的活力在于老人的性格因素與奉獻因素,有些東西是無法拷貝的。記得一句很有名的話是,這個世界就怕認真。而像老人一樣認真的人已經很少了。在這個意義上,理工大學是個受益者,而老人也在大學的支持中尋找到生命中最燦爛的感覺。
其實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頒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同年10月中共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提出《北京理工大學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意見》,黨的十六大也對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再加上教育部、國防科工委以及北京市教育局對高校高教改革的鼎立支持,使光電創新教育基地的成立和發展順應了時代進步的潮流。
記者最擔心的是,基地的規模不斷擴大,起作用的人只是老人一個。誰將是老人的接班人?誰又會將這種教育模式普及到這個國家?我們都不知道,記者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學校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一些博士做老人的工作,而且老人正通過余年的努力,不斷地培養著他的孩子們,也許這個群體的擴大會成為中國大學教育的一種革命力量。
新教育所培養的創業者們
當一個28歲的年輕人向記者伸出手來,當張忠廉教授說這是北京普萊諾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時,面對年齡比記者還小的侯雨石。記者有一些愕然與悵然。窗外的雨在下,屋內的人語不斷。回想當時參加開放實驗試驗班的經歷,侯雨石說,這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經歷。侯是東北人,1998年到北京理工大學讀書,然后就加入張教授的開放實驗試驗班,他也是張教授的得意門生,幫著指導低年級的同學。
往事并不如煙,盡管窗外的雨境讓人有些迷離與恍惚。侯雨石回憶說,正因為在“基地”練就的功底,自己的應聘十分順利。張教授笑著說,侯在上學時就已經半工半讀了。侯畢業后順利到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上班,兩年的工作也訓練了自己的思維和習慣。于是,他發明了高分辨的攝像機,用于公安偵破的拍攝,國內幾乎沒有競爭對手,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只有一萬元售價的產品具有巨大的優勢,因為國外產品要賣到四五萬元。目前,這款產品很好賣,很受歡迎。侯有一種創業者的精明,他也是遼寧人,與張教授同鄉,但書生氣也是明顯的,畢竟他剛剛畢業兩年。
侯的另一個產品是媒體播放器,用來播放U盤或移動硬盤里的音樂或畫面,進行音頻或視頻播放。這款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好,市場也十分大,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電腦的某些功能,十分方便。
當然,侯的未來還難以確定,但他這么年輕,他完全可以輕松地拓展他的事業。而看著他走向遠方的,是張忠廉教授。
盡管都是張老的學生,張老總是盡量地不去打擾他們。采訪他的學生,是記者的一個要求。但顯然,張老不太愿意學生們對他本人和基地做更高的評價,他喜歡低調。他帶記者前來的一種“私心”是,他希望記者多多地宣傳自己學生們的事業。
中北高科遠沒有電腦音箱“潤寶輕騎兵”出名,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品牌,完全是張老的學生們鼓搗出來的。據說,剛開始時,是在一個地下室里創業的。張老不止一次地指點過他們。
程建軍總經理恭敬地將張老和記者迎接到他的辦公室。這位三十多歲的老總也是技術出身,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打拼天下,他對自己公司的實力十分自信:“輕騎兵”成為全國品牌,必定在某些地方與眾不同。張老十分高興弟子這種外交辭令的強勢表達。這種強勢讓記者記起握手時的有力,與侯雨石的握手也有這種感覺,這是否有張老的影響?……程介紹說,“輕騎兵”正打入德國和保加利亞等歐洲市場,正在向國際品牌發展。而且公司今后的走向是資本社會化,市場國際化,產品向數碼娛樂發展。健全的銷售渠道成為程自信的本錢。
雨在下,在某種程度上使我們的走訪行程進行得不完全順利。但讓張老自豪的學生很多,有大學二三年級時編了六本教材的曲大成,有中北高科總工程師陳永飛,有……這些人都有自己的事業了,都可以獨立發展了,這些人都三十多歲,如此年輕,這些人都成長在張老的視野里,而且也是張老事業所結出的果子。
對于張老,感激的人不僅僅是學校、家長和學生們,這個社會也在他的努力中間接地受惠。這就是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