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周立偉:做學問要耐寂寞 缺乏質疑難成大器
發布日期:2009-09-24 閱讀次數:
來源:《重慶商報》 2009年8月28日 摘編:新聞中心 國慶
原文鏈接: http://cq.cqnews.net/sz/zwyw/200908/t20090828_3546862.htm
■人物檔案 周立偉:男,漢族,193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諸暨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家。現任北京理工大學首席專家、校科協主席,北京理工大學光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研究生論文抄襲、教授學術剽竊的丑聞頻頻發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電學和光電研究專家周立偉接受采訪時說,做學問需要耐得住寂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成大器。
談行業發展
儀器儀表行業結盟
共同攻關降低成本
下月初在渝召開的科協年會,周立偉院士將在儀器儀表分會場作主題發言。周老說,重慶在儀器儀表的科研開發及產品應用方面優勢明顯,但行業團體整合不夠。以臺灣為例,他們就成立了自動光學檢測聯盟,主要針對儀器儀表及大規模晶體電路檢測,有幾百個企業聯合起來攻關解決技術問題。既降低了科研成本,又利于產品創新。重慶作為這個行業的老大哥,應該為此做些工作,以搶占國際市場。
談學術研究
魂不守舍利欲熏心
缺乏質疑難成大器
已過古稀之年的周老至今還帶著博士生,他最欣賞不浮躁,敢于質疑的學生。“一些研究生在從事科學研究時魂不守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忙著外出走穴,打工掙錢,這怎么能有所成就呢?”周立偉說,改革開放后,外來誘惑很大,一些研究生被金錢俘虜。還有一些研究生,急著想早點成名,走所謂終南捷徑,不愿意沉心研究問題。這些都難有成就。要想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績,就要耐著住清淡和寂寞。
同時,周立偉說,搞研究首先要有懷疑精神。如果書上寫的都是對的,也沒有研究的必要了。所以要敢于質疑權威,要有雄心壯志。現在一些研究生不愿意深入研究一些問題,就愿意跟著老師轉。老師交給什么任務就老老實實地去做,屬平庸之輩難成大器。
談學術應用
夜視機終將進民居
防范小偷摸黑進屋
夜視技術一直用于軍事領域。周立偉說,夜視及紅外技術正在向民用發展。正在研發的夜視機就屬民用產品,它可用于家庭的防盜系統,體積只有一個普通水瓶的四分之一。安裝在家里,哪怕是小偷晚上摸黑進屋,也能一下發現。
但是由于目前夜視機的價格成本是電視機的10多倍,普通家庭還買不起,因此阻礙這一產品大面積推廣。但是,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夜視機進入普通百姓家指日可待。
人物素描
院士自評57分“我只能算想象型人才”
“我只能算是一個想象型的人才。”77歲高齡的周立偉院士說,他不算一個智能型人才,就連離創新型人才也還有一點差距。說到此,還搬出科學根據。
多年前,他按照美國一本書列舉的25項指標進行自我測評。創新型人才的標準分是67分,他自己測出的分數只有57分。
然而,這位自評只屬于想象型人才的院士在電子光學與光電成像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對于這些,他簡單歸結為“六個字”幫他實現了人生理想,那就是:志(向)、勤(奮)、(知)識、恒(心)、(方)法、創(新)。
“只要不浮躁,確立志向而終身追求的人就會有所成就。”周立偉說,做學問要耐得住清淡和寂寞。沒有廢寢忘食的勤奮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是不可能成為好科學家的。
周立偉愛好廣泛,對攝影、書法、畫畫等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堅持認為,科學藝術是一家,之間沒有鴻溝,歷史上有名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達·芬奇等,都是鼎鼎有名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