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人物】“四兩撥千斤”的中國“爆破隊長”
——記北京理工大學爆破專家楊軍
發布日期:2017-11-08 供稿:黨委宣傳部 韓姍杉 王朝陽 趙梓辰 攝影:黨委宣傳部 郭強
編輯:王朝陽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
“現在準備起爆,一分鐘前準備!”
“清點人數,所有人和車撤到外面去!”
“5、4、3、2、1,起爆!”
一絲一毫決定成敗,一分一秒分崩離析,讓普通人震撼畏懼的爆破現場,卻是爆破人的日常。在書聲瑯瑯的北理工校園里,就有這樣一批不平凡的師生,精深學術,潛心研究,為的是電光火石間的優雅,他們就是北理工的爆破人。
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爆破工程及安全技術學科組學科帶頭人楊軍,就是一位北理工爆破人的杰出代表。10月3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系列紀錄片《中國隊長》第三集《爆破專家》中,就講述了中國“爆破隊長”楊軍的故事。
日夜拼搏在工作一線上的他,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開創一個又一個“高難度動作”,寫就中國爆破的精彩篇章。
爆破是一門科學
楊軍為學生講解唐山西郊熱電廠爆破細節
2016年6月29日,唐山西郊熱電廠爆破現場,氣氛有些緊張。
面對即將被爆破拆除的一座210米的超高煙囪,楊軍團隊提出采用的“同向折疊”爆破新方案,精確計算的上下爆破切口延時能否實現,雖然方案經過多次論證和模擬,但在一切沒有塵埃落定之前,誰都不敢有絲毫懈怠。若有不測,廠房內價值數千萬元的設備將遭遇損毀。
折疊爆破法,是針對超高建筑最常用的爆破拆除方式,但是對于地面的空間有著嚴格的要求,這次要拆除的超高煙囪,距離旁邊的廠房僅有10米,如此復雜嚴苛的環境條件,讓“拆煙囪”似乎成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點燃爆破導火索,必須是科學的論證。經過現場的反復勘探,憑借多年在爆破領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楊軍深思熟慮后提出了“同向折疊”這一大膽的爆破方案。“專家意見很大,幾乎都不同意我們這個方案,質疑集中在上下兩個爆炸切口的延遲時間怎么確定。煙囪爆破的同向倒塌在之前沒有過工程實例,只是在教科書上有,因此大家認為我們沒有多大把握。”但楊軍的方案并不是異想天開,根據科學的模擬計算得到延遲時間為2.5秒到3秒,足以保證煙囪爆破后,按著預定的方向同向折疊,這種信心來自于科學,“當時在場的都是中國爆破行業協會邀請的爆破行業專家,我們頂住了很大壓力,在反復論證的前提下,才堅持了這個方案。”
爆破是一門科學,需要膽量與細致并存,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除了要經歷科學的論證,也還要面對無法控制的各種因素。楊軍是這樣理解的:“爆破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作為專業人員,你必須能頂得住,準備不充分的時候,堅決不能起爆,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很可能造成災難性的損失。”
這次超高煙囪的爆破,爆破日就遭遇到雷雨天氣,給爆破帶來安全隱患,楊軍帶領團隊沉著應戰,等待3個小時后,抓住雨停的時間窗口,沉穩起爆,在隆隆巨響過后,這座高達210米,具有超強抗震能力的大煙囪,按照既定設計,“折疊”倒下,爆破圓滿成功。現場的行業專家對此次爆破贊不絕口:“煙囪下段110米處的爆破,保持正北方向和原設計準確無誤,非常好!”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北理工在中國爆炸領域始終保持著明顯的研究優勢,深厚的學術基礎為學校在爆破工程領域的科研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正是在楊軍等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北理工在爆破學科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工程應用成果不斷涌現,在中國爆破行業和世界爆破學屆享有較高聲譽。
爆破是一門瞬間的“藝術”
楊軍在查閱資料
與爆破的結緣,楊軍表示也算機緣巧合,“我那時候作為一個高中生都不知道有這個行當,考大學時想自己應該去學個美術,但我們那時候專業都是屬于分配的,超過了分數線之后分到哪個專業就是哪個專業。”
作為一名1977年的大學生,雖然楊軍并沒有走上他向往的藝術之路,但如今的他卻把爆破看成是一項“四兩撥千斤”的瞬間“藝術”。
楊軍對爆破科學的不斷登攀和與時俱進的鉆研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的學生們,“楊老師一定會要求我們做好周密的模擬計算,反反復復論證,不合適的就推倒重來,總之不能出一點差錯。”另外,楊軍在學生們的眼中也是一位“潮人”,他把爆破“玩”向了流行的手機APP,“爆破有很多手冊規范,有些場合我們沒有辦法把書帶回去,所以碰到有些爭論的地方,大家就憑借著自己的記憶,這個經常就會造成失誤。”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楊軍組織開發了一款針對爆破提供知識技術參考和輔助計算的手機應用程序,“我們覺得現在手機每個人都有,而且手機的功能很強大,人家別的行業已經有了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也應該做一個!”
“除了研究拆除爆破,我的研究方向還有巖石爆破理論模擬計算和爆破安全技術,在我看來,科學的爆破設計和先進的數字仿真技術,可以讓看似驚險的爆破盡在掌握之中,”楊軍說,“然而,這都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他內心深深地知道,只有抓好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才是爆破這門瞬間“藝術”不斷輝煌的底蘊。
楊軍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辦的爆破頂級會議Fragblast11
如今,楊軍主持的巖石爆破損傷理論模型及模擬技術研究在國內領先,有關建構筑物爆破拆除過程數值模擬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并成功應用于多項爆破拆除工程設計中。他也已先后指導了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生23名,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80余篇、出版《建筑結構爆破拆除數值模擬(科學出版社)》等專著6冊,曾獲教育部和兵器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爆破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對于楊軍而言,爆破的魅力早已超出了“有意思”和“超刺激”,在面對一項項挑戰中攻堅克難,讓科學的理論和縝密的設計,在瞬間完美爆發,這種美堪比“藝術”。
爆破意味著新的開始
爆破現場團隊合影
一座80萬千瓦的發電廠,連接著蘭州、河西走廊、青海的三大用電系統的負荷中心,是西北主力電網上重要的一環,正常運行的發電廠機組和電廠內需要拆除的舊廠房之間的距離只有24米;北京周邊地區的一處廢棄金礦,由于盜采屢禁不止而且事故頻發,從根本上杜絕盜采需要徹底炸毀金礦,但金礦內部巨大的空洞,潛伏著塌方的危險;承鋼黑山鐵礦爆破和元寶山露天煤礦采場爆炸產生的地震效應有可能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生產造成影響……楊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樣一項項棘手的任務。“楊老師喜歡做一些有點技術難度的任務,當出現新的工程實際問題時,楊老師認為正是我們發揮作用的時候。” 京工博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李順波博士說。
“爆破絕不僅僅是炸掉某個廢棄建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新舊更替,正是在循環之間,才有了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因此,爆破應該理解為是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的建設手段,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楊軍從國家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理解爆破的意義。爆破并不意味著毀滅,而是一個新的開始,發展的新陳代謝,少不了爆破的催化,一聲巨響過后,廢墟之上將重塑新的建筑,土地也將擁有新的可能。
今年57歲的楊軍,從事爆破研究已經30多個年頭了,他把自己比喻為一個“橡皮擦”,用才智和辛勤不斷地擦除舊的,開創一個又一個新的可能。在北理工,還有一大批像楊軍一樣的北理工人,在自己的領域內,嚴謹治學,踏實鉆研,攻堅克難,創造出一個個腳踏實地、作用實在的成果,踐行著北理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發展理念,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學添磚加瓦,奮力譜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