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謝光選:一生鑄箭獻國防
——追思我校校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之父謝光選院士
發布日期:2016-03-30 供稿:校友會志愿者 孫曉麗 編輯:校友會 李芬 審核:包麗穎 付大軍 閱讀次數:
【編者按】我校杰出校友、兼職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和主要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謝光選一生致力于我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開拓和發展,為中國的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016年2月22日,謝光選同志與世長辭,走完了他93年的光輝歷程,告別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航天事業和跟著他腳步前行的人們。在追思和感恩的時節,讓我們共同緬懷我校杰出校友、長征三號火箭之父謝光選院士一生愛國、奉獻、傾心為國防建設服務的精神。
剛收到北京理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上網瀏覽了北京理工大學網頁,在迎新網“我的校友”一欄中,看到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院士。成功發射了的亞太一號衛星、亞太一號甲衛星、風云二號衛星等多顆國內外衛星的長征三號火箭居然是我的校友設計的,心里不由感到自豪!
入學后,更多地了解到擁有國防特色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無數“紅色國防工程師”,其中就有謝光選院士。在中關村圖書館閱覽室的院士墻上找到了謝光選院士的照片。他堅定、智慧的眼神注視著在知識海洋中遨游的莘莘學子。照片中有著關于謝老的介紹:“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和主要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這讓我更為深刻地認識了謝光選院士。
初春聽聞謝光選院士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禁一沉。在跟隨校友會辦公室李芬老師去學校檔案館、校史館、圖書館查閱謝光選校友的有關資料,采訪原黨委書記談天民、校友會辦公室退休教師高德惠、宇航學院飛行力學學科帶頭人林瑞雄教授、宣傳部部長包麗穎老師的過程中,對謝光選院士這位杰出校友、紅色國防工程師的輝煌一生更為了解,同時也挖掘到了謝光選校友無私支持母校發展建設的許多感人故事。
讀書深造選兵工
詩書傳家,修齊治平,是中國文人對子孫們的殷殷期盼。謝光選的祖父謝炳南是當地知名的儒醫,他把孩子的教育看作頭等大事,并立“寧存千卷書,不置萬畝田”作為家訓。在詩書之家的熏陶和引導下,謝光選從小便勤奮讀書。
15歲的謝光選
1928年秋,6歲的謝光選進入南昌經堂小學學習,開始了人生中“讀萬卷書”的第一步。16歲時,謝光選和13歲的弟弟謝光進跟隨長兄謝光遷,離開了故土南昌,去外求學。一路輾轉,到達重慶,進入重慶明誠中學讀書。
明誠中學是教會學校,聘有外籍教師,有的課程直接用外語講授。為適應這種學習氛圍,謝光選努力學習,英語水平快速提高。在這里,謝光選系統地接觸到數學、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的基礎課程。他感覺,相對于文學與歷史等課程,這些課程更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些學習經歷,為他后來為實現“強國夢”自學國外教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2年秋,完成高中學業的謝光選被西南聯大、中央大學和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三所大學同時錄取。而此時,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進行抗日戰爭。學成報國,為國盡力的信念,讓謝光選心里有著清晰的選擇。同年11月,他步入了當時擁有最高鑄就兵工技術的兵工學校——重慶兵工學校。五年寒窗,謝光選不遺余力地擴大知識面,培養能力。當時著名的土木工程學教授丁觀海先生把國外彈性力學理論引進中國,他便擠出時間去聽丁先生的課。
迎難而上鑄強國夢
1947年,大學畢業的謝光選被分配到沈陽的九零兵工廠。遼沈戰役勝利后,這家兵工廠被解放軍接管,改為中央兵工總局724廠。當時國家急需新式武器,剛畢業的謝光選擔任教員,在工廠的技術干部補習班教工人識圖。
謝光選善于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找出辦法解決問題。他思路開闊,常常有創新之舉:建立制度,健全設施,雙重保障,相輔相成。1950年,抗美援朝戰場上需要反坦克火箭彈。兵工廠組建了火箭彈研究“七人小組”,謝光選擔任工程師室主管技術員,開始設計與研制火箭彈。經過努力,總共研制成5種火箭彈和5種火箭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線。后來,謝光選和同事們又創新了TNT不經溶化、以螺旋桿壓入彈丸內裝置,這些創新讓謝光選及其團隊獲得了國家發明創造獎,同時謝光選也被評為沈陽市第一屆勞動模范。
謝光選榮獲沈陽市勞動模范證書 謝光選榮獲724廠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56年10月,國防部五院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謝光選被陳賡大將推選,調往北京,從事導彈與火箭研制工作。1958年5月,聶榮臻元帥向國防部五院部署了P-2導彈仿制工作。謝光選被任命為第一總體設計部綜合實驗室主任,帶領幾十位同事負責發射運輸設備、加注設備、遙測試驗設備的研制和大型試驗的組織準備工作,同時擔任仿制P-2導彈地面設備的總負責人。這是謝光選第一次解剖外國人研制的導彈。
為使仿制任務圓滿完成,謝光選找來一堆相關書籍,埋頭苦學。由于,他以前就一直關注相關領域,已經積累了一些知識,再加上多年的兵工實踐經驗,觸類旁通,很快,積累了一定的導彈知識。在仿制時期,他時常從一本《宇航工程手冊》中找答案。為了了解P-2導彈的總體結構、組成部分、單元配制、器件、材料,他不但掌握了英語、德語,還攻讀了俄語,自學了陀螺力學、控制論、可靠性數學、 微機應用、低溫傳熱學、二相流和熱傳遞的新進展等專業知識。與他共過事的火箭發動機專家王之任校友對他的敏而好學和知識淵博印象深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60年11月5日上午9點2分28秒,只聽一聲巨響,一股暗紅色的火焰從發射臺下向四周躥起,P-2導彈穩穩地從發射臺上緩緩升起,繼而越飛越快,在藍天上留下一條長長的乳白色煙霧,最后變成一個小亮點,消失在西邊的天空。
“成功了!成功了!”站在遠處敖包山上的試驗隊員們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在歡笑和尖叫聲中,謝光選不知不覺地熱淚盈眶。這一天,恰巧是謝光選38歲生日。他覺得在導彈發射基地參加中國首發仿制導彈的發射試驗,這個生日過得太有意義了!
一次成功不是終點,仿制導彈不是目的。謝光選下定決心,一定要研制出名叫“中國”的導彈。從仿制到研制的道路并不平坦,謝光選與同事們在仿制的基礎上改進設計,不斷突破技術指標,實現獨立設計與研制導彈。經歷過失敗與挫折,認真總結經驗,1964年6月29日,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東風二號導彈終于發射成功。
攻堅克難研制火箭
1977年,謝光選被任命為航天一院副院長,隨后出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此前,謝光選參與了長征一號火箭的研制,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同時,在長征二號火箭首發受挫之際,臨危受命,作為技術負責人,組織第二次發射并獲得圓滿成功。由于運載能力較大,飛行時間長、技術新、要求高,長征三號火箭在研制過程中,要解決低溫技術、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點火和大型火箭縱向耦合振動等三大技術難題。
面對艱巨的任務,謝光選和他帶領的長征三號火箭研制隊伍,抱著“中國不能在靜止軌道上缺席”的壯志,致力于新型火箭的開拓和發展。他說:“掌握這種發射同步定點通信衛星的技術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我是總設計師,必須全力以赴做好這項工作。”
1990年4月,謝光選(右)與航天一院黨委書記沈辛蓀在發射現場
其中液氫液氧發動機的研制,是“長征三號”研制中的重中之重,卻也是“短線中的短線”。謝光選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專家們一起商討如何改進、如何提高、如何與其他系統協調。終于在1983年,經過129次地面試車,累計工作時間33500秒,攻克了世界級技術難關,掌握了液氫液氧發動機技術。
科學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長征三號火箭在1984年1月首次發射時,只獲得部分成功,但取得重要成果。這次發射使科研人員認識了低重力場三相流、高真空度下的三相流的危害。70天后,長征三號火箭再次發射,成功地將一枚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送入預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1990年4月,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外星發射服務合同,成功的發射了一枚亞洲一號衛星。在此之后,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先后成功地發射了包括亞太一號、亞太一號甲、風云二號在內的多顆國內外衛星。為中共航天科技打開國際市場開了先河。
在這次發射以后,68歲的謝光選退居二線。到這時,謝光選以總體設計負責人的身份參加的各種型號導彈、火箭飛行試驗達49次,成功率為93%。
助母校熱與光
1950年,謝光選受聘在東北兵工專門學校(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兼職講授機械設計課程。在沿用兵工廠實用性強的教學方法之外,謝光選還采用了“層級教學法”,即先挑選出一些數學比較好的人來教,這些人學會后再去教其他人……這樣一層層傳授下去,每一層都在學習后把自身的知識融會貫通,而后傳授給下一層人員,并解答各種問題。在層層的“傳幫帶”中,每一層人員都挖掘了自身的學習與教學潛力,既鞏固了知識,也鍛煉了技能。1953年,東北兵工專門學校建制撤銷,兵工專業所有教師及二年級上、下兩期全體學生調入北京工業學院,即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校友會辦公室離休教師高德惠回憶到,1985年,謝光選校友出席了北京工業學院建校45周年暨校友總會成立儀式。同年,他被推選為東北兵工專門學校(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校友會的副理事長。
謝光選校友贈予母校北京理工大學的“長征三號”火箭影集
北京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談天民回憶,1980年5月3日,謝光選被聘為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謝光選校友當年對北理工科研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任兼任教授期間,細化學科分類,深挖專業,完善航天專業設置;首次申請設立航天領域碩士博士學位點;全力引進人才,包括當時的王永志、沈興隼、陳杰等航天領域杰出人物。他還大力發展聯合辦學,積極爭取與航天科工委的項目合作。
謝光選(右三)返校參加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火箭導彈專業創建三十周年慶祝會及研討會
宇航學院飛行力學學科帶頭人林瑞雄教授在采訪中告訴我們,謝光選校友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和資源,對我校的航天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積極協調社會力量辦學,鼓勵支持航空航天學科發展。1990年4月24日,航空航天部一院給學校捐資10萬元設立了航天“長征”獎學金。捐贈儀式上,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副總設計師范士合、王之任三位校友介紹了“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情況。
“讀千卷詩書,學一技之長”這是父親留給謝光選的家訓,也是謝光選對學生們的期望。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播,在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心里,播下航天的種子,延續鉆研的精神。謝光選積極參加學校的相關學術活動,并給師生做學術報告。宣傳部部長包麗穎回憶到,入學后在學校大禮堂聆聽了謝光選的報告,當時非常激動與自豪,還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寫到:“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是我們學校的校友,還來校給我們做了報告。”
航天品格傳與承
謝光選院士一生以“勤奮務實”為座右銘,一直致力于我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開拓和發展,為中國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謝光選生前襟懷坦蕩、品行高潔。“如何把先進的技術、技能和經驗完整地傳承下去,如何把優良的傳統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延續下去,”這是謝光選思考的關鍵所在。工作中,他總是無私地扶助年輕的科技工作者邁向新的征程。他告訴年輕的航天人:“我的人生算是成功的,但是我沒吃過洋面包,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是一個‘土豹子’,當然不是‘土包子’,豹子可是兇猛動物啊,厲害??!我特別想告訴年輕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經過努力,一樣能有成就,一樣能報效祖國。沒留洋的人也能當院士,老謝就是個例子。年輕人,加油!”
雖然謝光選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轉身之際,航天事業還將在年輕的航天人手中繼續,他的務實鉆研精神將在北京理工大學學子中繼續傳承與發揚。
(文章寫作中參閱了圖書《謝光選院士傳記》(史顏莉 著)、《勵志之箭-宇航學院飛行器工程學科發展歷程》(于倩 主編)大量的歷史資料,在此對圖書作者表示感謝。)
【謝光選院士簡介】 謝光選同志1922年11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市,1947年1月參加工作,1960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沈陽九〇兵工廠(沈陽解放后更名為國營七二四廠)技術員、專職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部綜合試驗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一院機關生產組副組長、一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一院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