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法學人】于兆波:一個立體而真實的法學人
發布日期:2015-12-09 供稿:法學院 胡嬌嬌 攝影:于兆波老師提供
編輯:法學院 于璐 閱讀次數:
“毫無疑問
我所學的法學
是全天下
最厲害的”
這是套用曾經風靡網絡的趙麗華之詩《一個人來到田納西》的格式所做的短詩,是一位北理法學人在回答學生如何學好法學的提問時,從學生的視角所做的回答,目的在于堅定學生學習法學的信心和意念,但若說這首詩是他自己內心信仰的真實寫照,我想也不為過。全詩只有短短四句,十八個字,十分平實的語言,樸素自然,卻抒發了一種濃烈深刻的情懷,一種豪邁驕傲的思味,令人讀完醒思良久,倍感振奮。本詩開首“毫無疑問”,以冷靜而不容置疑的口吻,讓人相信他的這句話是最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吶喊。而喊出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今日的北理法學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理論法學研究所所長于兆波老師。
“孜孜于學術真理的追求”
2006年12月,于兆波的個人獨著《立法決策論》榮獲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法學類)。周旺生教授曾說“我為學界在立法決策這樣的重大主題上,終于有了第一部專門的且系統深入富有創見的學術著作而感到欣慰。”
誠然,在于兆波的《立法決策論》付梓成書之前,立法決策研究在中國不曾勃興。周旺生教授曾分析過原因:立法是對權力資源和權利資源進行配置的活動,其本身就意味著決策,甚至本身就是決策,這一點可能使不少人容易把立法和立法決策混同起來。此外,帶有決策意味的立法在過去專制集權的中國是政權握有者之外的人通常所不能與問的,這樣的傳統使人們往往不去關注立法決策問題。再有,在現代國家,不同的立法主體應當在法定的范圍內從事立法活動,而不能也用不著超出這一范圍,這也使立法者和其他立法參與者容易忽略專門的立法決策的重要性。但是《立法決策論》改變了中國的立法決策研究不甚勃興的局面,對此,周旺生教授難掩心中的喜悅,“這不獨是立法研究的可喜成就,亦為整個制度研究的很有分量的果實。”
哈耶克曾說過:“立法這種發明賦予了人類以一種威力無比的工具——它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善所需要的工具,但是人類卻還沒有學會控制它,并確使它不產生大惡。”這可以說是于兆波潛心研究慎重對待立法決策這一重大課題的發端。在于兆波看來,立法過程中,在“善待程序”的同時,應“慎待立法決策”。“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決策涉及的是內在的、實質性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權威性地確定社會價值,解決公共問題,分配權利、義務等,這些都與社會的穩定、發展、福利密不可分,與公民的生命、自由、財產息息相關。慎待之,可將其優勝之處加以拓展放大,惡處之,則后患無窮。”作為一名立法學研究者,于兆波正是抱有這樣的憂患意識全身心投入到該課題的研究中。
雖曾遭遇研究瓶頸,但也飽嘗寫作的暢快淋漓,最終迎來了《立法決策論》的順利問世。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的書能使那些發號施令的人增加他們應該發布什么命令的知識,并使那些服從命令的人從服從上找到新的樂趣的話,那我便是所有人們當中最快樂的人了。” 于兆波以此發人深省的話為勉,表達了自己對于此書的期望,“如果本書能促使立法決策者增強理性認識,立法相對人能更加自愿地守法,從而使法本身具有合法性,那么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也會像孟德斯鳩一樣成為一個‘最快樂的人’了。”
在學術成果問世之際,于兆波念念不忘師恩如海,他由衷地感謝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周旺生教授對自己寫作的循循善誘和嚴格要求。“導師自始至終關心著論文的孕育、成長、壯大,高屋建瓴地指導著論文提綱的完善、初稿的形成、進一步的修改、最終的成稿。導師的敏銳深深地影響了我,導師誨人不倦的風格更是督促著我,使我只能回報以加倍的努力。”對于在中國法學會工作時的同事、領導,更是他通往學術研究的帶路人、學術導師郭道暉教授,于兆波也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對于郭道暉教授對其殷切期望之意——“孜孜于學術真理的追求”,他表示:“我定將銘記于心,體現在日后行動之中。”
正如他承諾的那樣,于兆波始終將“孜孜于學術真理的追求”作為自己學術道路上的源動力。2015年,“第三方立法評估制度研究”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成功立項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在談到該課題的選題依據時,于兆波說:“第三方立法評估理論研究在我國始于世紀之交。從最初的廖廖數篇學術論文而逐漸增多,到2015年1月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的論文已達2000篇。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內容眾多,角度各異。實踐中,我國各級立法機關也已開展立法評估活動,但往往是自己評估或委托評估,評估報告難以公開并難以查找到。我國真正的第三方立法評估才開始。”
于兆波認為該課題的獨到學術價值,在于第三方立法評估的“理論基礎”。在他看來,“第三方立法評估是程序、手段而非結局、目的。目的包括社會目的和法治目的,社會目的在于使立法決策受制于中立的第三方立法評估,更客觀而中立地解決糾紛問題,構建良好社會秩序;法治目的在于使立法受體的權益不因立法而受損,追求總體權益增加,保護誠實守法之主體。”同時,于兆波解釋說:“研究立法‘后’評估,特別是第三方立法‘后’評估是將其看作立法‘前’準備工作、立法 ‘中’審議工作的自然延續而非中斷,當作邏輯延伸而非停止,共同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追求帕累托最優,力求立法的有用性,可解決問題,走向良法之治。這正是該課題的應用價值。”
“第三方立法評估制度研究”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功立項,相信于兆波作為功底扎實、銳意進取的學科帶頭人,經過潛心的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做出他積極的貢獻。
“自己好好學就學好法學了”
法律是一門有些枯燥的學科,但在于兆波老師看來,在課堂上與學生形成互動,在探討和辯論中講授知識卻是十分有趣的。在本科生課堂上,于老師注重啟發和引導,在研究生課堂上則注重探討和交流,因材施教,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表達,力求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在于老師的課堂上,從來聽不到他對學生觀點的否定評價,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好”“就是要這樣思考”諸如此類肯定和激勵的話語。上于老師的課,學生們都不怕回答問題是錯誤的,因為在于老師那里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能夠認真思考,只要能夠自圓其說。
于兆波老師有著學者嚴謹而低調的氣質,他作為法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導師,對于學生總是嚴格要求的。在他的學生中間流傳著“每周一會”的說法,雖然略顯夸張,但是反映出了于老師對于學生嚴格要求的一面,相較于許多高校中一年到頭和學生見不了幾面的導師而言,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在他的學生眼中,于老師是守時的,每次開會他總是提前5-10分鐘到會議室,從來不因為他是導師而讓學生們等他;于老師是負責的,每次開會他總是自備會議手記,詳細記錄會議的議題和每位同學的發言;于老師是嚴肅的,每次開會都認真對待,對于無故缺席會議的學生他總會提出嚴肅的批評;于老師也是平易近人的,每次會議結束,都不忘囑咐學生要鍛煉身體,注意身心健康,學會自我疏導,不要在學業上有過多的心理壓力。于兆波老師的諄諄教導和細心關懷使學生們深切感受到師德的魅力。2006年8月,于老師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5年9月,又被評為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度師德先進個人,這些榮譽稱號他當之無愧。
作為大學教師,總會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問題,于兆波老師在講授《法理學》時,一年級法學學生也經常會問:“如何學好法學,包括法理學”。于老師坦言:“這看上去很好回答,但要認真回答起來還真難。”盡管很難回答,于老師還是給出了自己的三點建議:認真學好教科書; 要聽好課,做好課堂筆記; 功夫在課外。在于老師看來,老師在課堂上所“啟”的內容,需要學生在此基礎上有所“發”,這一“啟”一“發”能被堅持下來,學生自然就學好法學了。“最最重要的,也是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多讀書,讀經典法學著作最好。讀經典著作,看上去很慢,不出成效,但如放眼人之一生,則是收效最多、成材最快的方法。”最后,于老師總結道:“自己好好學就學好法學了。”他解釋說:“雖然這看上去跟沒說一樣,但一個人成材的關鍵主要在于個人的自覺與自強。這也是我學習的‘真經’。”
“做一個踏實、真實的社會人”
于老師的學生們都知道,于老師有幾句口頭禪“好好學英語”“好好鍛煉身體”“不要有太大壓力”。這些看似無甚亮點的叨念,細細想來卻是最實用、最踏實的箴言。于老師也總是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話,在他的學生眼中,他不僅僅是一個嚴謹的學者,也是一個豐富、立體、真實的社會人。
在有課的日子里,于兆波老師總是早早整理好衣裝,拎著公文包,從北理工家屬區邁著堅實的步子走進校園,親自到管理處取來多媒體設備的鑰匙,步入教室,做好一切上課準備。在學生們還沒到齊之前,于老師習慣于端坐在椅子上,旁若無人的打開單詞書默默記誦英語單詞,如果有學生和他討論問題,他就會很認真地和同學做學術探討,之后,依舊安靜地默記單詞……
難得的空閑時間或者學校組織師生籃球賽的時候,于兆波老師總是精力充沛地上場“作戰”,搶斷、跳射投球,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在盡情揮灑汗水的同時,也一掃學術研究時的疲憊。在學校的任何地方碰到于老師時,他總是精神奕奕,挺拔的身姿透露出剛毅的氣質,矯健的步伐彰顯著無盡的活力。“好好鍛煉身體”,看到他本人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將這點作為良言告誡自己的學生了。
學生有什么困難,于老師總是報以理解和幫助。他曾對學生說:“只要是學校工作需要或者為了自食其力照顧生計而耽誤我的會面或者會議的,我都不做苛責。”他在嚴格要求學生學術上進益的同時也充分尊重學生的忙碌和為未來就業所做的奔波努力。在學生壓力過大的時候,他總不忘淡然地寬解道:“不要有太大壓力,張弛有度,順其自然。”
于兆波老師在生活中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人,和所有人一樣對生活有困惑、有思考,有熱情、有希冀。在做這次采訪時,于老師不止一次地對我說,不要過分夸大他的學術成績,實事求是就好,一些素材涉及到學生隱私時,他也會果斷否定,提醒我千萬不要為了塑造他的形象而透漏學生隱私。他常說,踏踏實實做學術,老老實實做人,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不需要華麗粉飾,自然、真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