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謝紛華甘淡泊 倚重精神求躬行
——記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朱鶴孫教授
發布日期:2015-09-25 供稿:黨委宣傳部 編輯:新聞中心 王征 閱讀次數:

2015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化工和材料學專家、教育家、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朱鶴孫教授不幸病逝,走完了他投身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的人生道路。朱鶴孫教授1984年10月至1988年4月擔任北京工業學院院長,學校更名后,繼續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至1993年2月。他重視學術、創新進取,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領導組織師生員工實現了學校“五個歷史性轉變”。他為學校付出的大量心血,也讓北京理工大學的師生們永遠銘記這位勇于開拓、治學嚴謹、清正剛直、淡泊名利的老校長。
與時俱進,改革時代謀劃轉變的大學校長
北京理工大學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大學,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軍工特色,為強大國防做出了卓越貢獻。
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社會進步的步伐也不可阻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高校不可避免地面對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服務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最高目標,擺在了中國高校的面前。
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工業學院與全國其他高校一樣,面臨著如何完成在國家和社會的改革大潮中“轉身定位”的歷史性命題。朱鶴孫作為學校主要領導,深刻領會小平同志為國家制定的“改革開放”戰略的深刻含義,與時俱進地分析國家政策,加強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使學校的發展順應時代的變化。
這一時期,朱鶴孫聯系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領導和組織全校師生員工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使學校實現了“五個歷史性轉變”,即“學校應由單一工科向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方向轉變,由單一的產品型軍工專業向以學科為主、軍民結合型專業轉變,由主要以教學為中心向教育、科研兩個中心方向轉變,由主要培養本科人才向培養多層次、特別是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轉變,由封閉型辦學向開放型辦學轉變”。學校在這一時期充分貫徹“轉變”二字,按照“保軍轉民”的方針,實現既為國防軍工服務,又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實現“兩翼齊飛”,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朱鶴孫在《搞好‘軍民結合’,深化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通過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使高等學校充滿壓力和活力,并為教育改革提供了真正的動力,使高等學校有可能建立起主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機制”。
因此,在改革的背景下,從高校的角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也成為朱鶴孫推動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舉措。他認為教育與產業結合,首先打破了大學封閉式辦學,走向社會,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進入市場,有利于釋放潛力,增強活力,在服務社會中,獲得自身更大的發展資源和空間;產學研結合,還能為學校教學研究避免理論脫離實際,與社會脫節,提供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校辦科技產業不僅能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還可以促進學校中心工作發展,關鍵在于規范管理和圍繞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不偏離,成果轉化不能舍本求末。朱鶴孫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理念,為學校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增強學校辦學實力,做出了積極貢獻,有效地增強了學校的生存發展能力。

(1986年在人民大會堂,朱鶴孫校長與日方簽署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赴日研修協議)
為人師表,“交叉培養,重在塑造”的教育家
作為一校之長,朱鶴孫殫精竭慮地謀劃學校發展,增強辦學實力,最終是要服務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他不僅言傳身教親自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同時作為校長為北京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這其中以對學校研究生培養的教育思想最具代表。他提出的“重基礎,重能力,交叉培養、重在塑造”的研究生培養理念,對今天北京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仍然意義不凡。
作為理工科大學的校長,朱鶴孫將加強技術基礎課作為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首位,解決了加強基礎課與加強專業課之間長時間的理念之爭。
他用“十年樹人”的比喻來理解人從學習概念到熟練實踐的過程,而高等教育的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常常連貫缺失,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缺乏認識實踐和深入理解的過程。“以高等數學課為例,我們對這門基礎課程的加強,往往是把力量放在內容增多和細化上,而學生在專業課階段則著重在現象和工藝方面,因此難怪工科學生在學完高等數學后,就把它束之高閣了。”朱鶴孫曾這樣接受記者訪談。因此,他明確提出技術基礎課起到承上(基礎課)啟下(專業課)的關鍵作用,使得學生在基礎與專業、理論和實際上相結合,達到學用相統一的目的,加強技術基礎課是提高理工專業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另一方面,朱鶴孫提出課程要少而精、推陳出新、重在學生能力培養。針對研究生課程繁重、學生缺乏“創造性”學習的問題,朱鶴孫提出 “四善”理論,引導學生帶著興趣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善于分析歸納,達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作用;善于吸收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達到互補完善的作用;善于爭辯,達到去偽存真的作用;善于交叉,達到推陳出新移花接木的作用。“要讓學生在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自主地學習,這樣的學生后勁足,有創造性,才能青出于藍,符合世紀人才的要求。”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朱鶴孫將“交叉培養、重在塑造”作為學校新時期學生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思路。他認為中國古代教育家韓愈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定位,在21 世紀,可以再增加“塑造”二字。他明確指出導師培養研究生僅僅傳授知識,解除疑惑是不夠的,衡量人才更重要的標準之一是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素養。
朱鶴孫曾這樣談到:“‘為人’是一門大學問,是社會討論的永恒主題,但一些不盡人意的東西,已蔓延到學校中,說明我們對學生的‘塑造’不力,表率作用尚不明顯,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
朱鶴孫不僅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這樣要求,也是如此要求自己。他曾承擔過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理論電化學、材料科學等教學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培養研究生,他的學生丁洪志榮獲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傅強及程福永獲2002 年及2003 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教學科研中的嚴格與生活中的熱情相助,構成學生們發自內心對恩師“嚴慈并濟”的最高評價。

(朱鶴孫老校長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進行研究)
傾情科研,崇尚“交叉”追求“材料”的科學家
朱鶴孫還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他畢業于東吳大學,并在浙江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他一生從事化學工程和應用化學領域的研究,學術成果豐碩,主持研制出多項國家急需的關鍵材料和部件,是我國生物材料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對推動我國新材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來講,他的眼光不能僅看著科學技術的表面問題,而要看到事物的發展規律和未來。”這是朱鶴孫對待科研的思考,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他將“交叉”作為科研創新的前提,“交叉探索”可以描述他的科研道路,他對自己的科研事業充滿興趣,傾情其中,動力無窮。
朱鶴孫帶領他的團隊曾經在磁性流體的光學效應、電老化和擊穿的動力學理論、生物醫用材料科學和工程等方面取得創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全碳分子及碳基材料方面,從1987 年在國內首先建立直流電弧等離子體噴射法研制金剛石薄膜開始的電弧放電制備富勒烯、溶液化學法制備類金剛石薄膜,到2000 年設計建立國內第一臺橢圓形微波等離子體反應腔系統、探索寬帶隙材料,不論在方法上、原理上還是應用上均做出了創新性成果。
朱鶴孫特別推崇“交叉探索”的科研理念,在中國生物材料研究領域貢獻卓著。他提出并致力于生物材料與人體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細胞層面上,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曾獲多項科技成果獎勵,如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6年獲國家機械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并當選為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會士。他曾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軍工組副組長、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咨詢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材料學科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
“中國的事情中國人一定能做好,我從沒覺得國外的就比我們的好,我深信中國人在一些科學領域上可以領先世界,完全可以做出最好的成果。”朱鶴孫的一生不僅追求最好的材料,創新最好的成果,也培養最好的學生。
從1930年到2015年,85年人生歲月,朱鶴孫經歷了一個甲子的北理工時光,他用自己對學生的熱愛、對科研的執著、對教育的奉獻,寫下人生的精彩華章。
老校長朱鶴孫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事業,對北京理工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