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金沙官网

培引并舉,匯聚一流人才隊伍


——北京理工大學人才隊伍建設紀實

【編者按】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金秋9月,學校成功舉辦了建校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下半年,學校將迎來第十五次黨代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全面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征程之際,為全面展示學校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取得的辦學成就,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砥礪奮進、輝煌北理”系列專題報道,營造昂揚向上、激情進取的良好氛圍,凝聚師生員工團結奮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圖片.png 

“能夠回到母校工作,是我的榮幸。在工作起步階段,學校給予了我極大的關心和幫助,我愿在北理工校園中深耕不輟,為學校發展、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迎著清晨的陽光,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周天豐來到實驗室,準備開啟一天的工作。近年來,像周天豐一樣的眾多高層次人才胸懷家國夢想,紛紛加入北理工,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校園中,銳意進取,砥礪創新,以實干業績實現強國夢想。

“人才是第一資源”。世界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面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北京理工大學如何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和科技支撐?

“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圍繞服務“雙一流”建設,實施海內外影響力提升計劃,著力構建全球人才選聘體系,匯聚海內外一流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為建設人民滿意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匯聚磅礴力量。

深改機制,激發人才內生新動力

圖片.png

“預聘-長聘-專聘”教師聘任新體系

“得益于學校的柔性聘任制度,2016年在德國畢業后,我來到北理工工作。”在通過新體系進入北理工的四年里,宇航學院預聘助理研究員宋韜展現出了突出的學術能力,在科學研究、實踐育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僅在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還指導學生團隊連續兩屆獲得國際頂級創新賽事金獎,在無人飛行器建模與協同控制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成果……

2016年以來,學校探索構建并實施了與國際接軌、具有北理工特色的“預聘-長聘-專聘”教師聘任新體系,推進建立專兼職、雙聘制、學銜制、博士后和項目聘用制等相結合的柔性人才聘用機制。聘用過程中,注重結合學科特點,避免所有學科“一把尺子”現象,突出品德、能力和發展潛力,引進了一批具有學術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教師,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從常規體系轉入新體系,將績效獎勵與工作業績、貢獻充分掛鉤,與此同時,新體系對教學科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極大地激發了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017年1月從常規體系轉入新體系以來,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李曉煒緊盯國家重大需求中激光微納制造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近三年新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省部級課題4項,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并獲得國家級人才計劃支持。

在對新進教師全面實施“預聘-長聘-專聘”制度的同時,學校對校內常規體系教師試點啟動了并軌,加強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實現人才良性流動,提升隊伍整體水平與活力。

圖片.png

實現“分類卓越”為目標的八大專業技術職務晉升體系

“新的職稱評價體系對教學類的成績成果給予充分肯定,我們教學比賽成績、課堂教學效果等都可以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職稱評審的標準更加與我們的工作實際貼近,在北理工自己所做的努力被充分認可、被學生享受,我感覺做北理工的老師更加幸福、干勁十足!” 2019年的職稱評審中,物理學院教師王菲憑借引人入勝的課堂、工程訓練中心教師付鐵通過輔導學生科技創新的優秀表現,在職稱評審中,雙雙脫穎而出。2020年10月29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對北理工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事跡進行了報道。

2016年以來,學校不斷完善以“分類卓越”為目標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構建教研型、教學型、研究型等八大專業技術職務晉升體系,實現“分類卓越”,形成“縱向暢通、橫向互通”的發展模式。通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激勵,讓不同系列的人才都有展示價值、實現卓越的機會,最大限度的把廣大教職工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

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堅決破除“五唯”,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貢獻與團隊評價相結合、階段性成果與長期目標相結合、特殊領域人才單獨評價等方式,科學設置人才評價標準,建立教師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的工作機制。同時,建立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人力資源成本校院兩級分擔機制,鼓勵創新、激勵貢獻,教職員工展示出愛崗奉獻、奮發有為的良好精神風貌。

厚植沃土,涵養人才成長新生態

“在科研起步階段,科研團隊的支持、科研方向的引領,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在學校相關部門和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入校不久,我就順利組建了由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搭配的研究隊伍,并與同期入職的其他青年教師共同建立了公共基礎實驗平臺。”2016年7月,黃佳琦以預聘副教授身份入職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四年多來,黃佳琦在電化學儲能系統固液界面形成和轉化機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8年至2020年,連續3年入選科睿唯安材料科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首聘期內,于2019年2月獲得國家級人才計劃支持。

圖片.png

正在建設中的“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大樓”效果圖

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步伐,打造學術交叉創新平臺,學校于2015年6月成立了專門從事交叉科學和前沿科學研究的學術實體——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作為“人才特區”,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以“培育學科方向”“孵化優秀人才”為使命擔當,用全新的體制機制匯聚和培育高端人才,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方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力求產生重大學術成果,提升學校國際學術影響力和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建設以來,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已匯聚優秀人才近70人,通過搭建學術交流軟平臺,開展“交叉科學論壇”“求是學術茶敘”等學術活動,促進交叉融合,繁榮學術氛圍,催生新方向,形成了微納器件、力學、能源動力、材料、大數據、智能機器人、先進制造、生命科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多個交叉科學研究團隊,在爆炸與沖擊、前沿界面能源化學等領域已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北理工是一個有愛有溫度的地方。在我剛入職的時候,學校通過‘人才入校通知單’等一系列政策,及時解決了我的辦公用房、實驗室條件以及招生資源等問題,讓我能夠快速的開展工作。” 回想2019年剛入校時的情景,宇航學院教授陳亞彬感覺很溫暖。“在實驗條件方面,我和幾位學科方向相近的青年教師共同申請獲批建設分子能源公共實驗平臺,這樣既提高了實驗平臺的使用率,同時也讓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

在建設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筑巢引鳳”的同時,如何協調資源,完善高端人才引育“綠色通道”,是學校人才工作始終在探索和實踐的問題。2018年以來,學校實施綜合資源改革,優化人才引進保障機制,以服務教職工為中心,建立“引進人才入校通知單”制度。建設“拎包入駐”標準化辦公條件和公共實驗輕平臺,定制化解決人才入校后的燃眉之急;為人才資源配套實行賬單式管理模式,打破制度藩籬,填平部門間“焊縫”,優化高端人才引進評價和保障機制,推動人才資源快速落實。提升人才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引進人才入校后的幸福感、獲得感。

近年來,學校厚植人才成長的沃土,注重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開展“大部制”改革,加強部門協同,提升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建設人才特區、落實“引進人才入校通知單”制度,通過“硬”和“軟”兩方面條件建設,使人才入校軟著陸、發展加速度,讓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

創新舉措,構建人才培引新模式

圖片.png

特立論壇—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已成為學校招才引智的重要平臺

“在這里,有一流的科研條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里,有細致完善的保障制度,有深厚的校園文化。”在2020年第五屆特立論壇上,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金旭輝以“樸實無華,創新的沃土”為題分享了自己入職北理工的體會和感受。2018年,金旭輝通過“走進北理”活動與學校結緣,2019年入職后,在學校相關部門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獨立組建了有機半導體微納材料研究團隊,聚焦可控有機半導體微納光電材料方向開展研究。

“構建世界一流人才全球化選聘體系,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以學術為橋梁定期舉辦‘特立論壇’——海外青年學者論壇,精準定位、長期追蹤,有效構建了常態化、多形態的全球招聘信息網絡。” 2019年3月27日,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全國教育新聞聯播》聚焦北理工特色人才引進工作報道時,校長助理兼黨委教師工作部/人力資源部部長閻艷如是說。

近年來,學校主動出擊,強化校院協同,落實以學院為責任主體的人才引育模式,簽訂培引目標任務書和引才對接協議,匹配學科引才重點方向及對接優勢區域。堅持“走出去,引進來”,通過常態化開展“特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走進北理”等活動,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加盟,人才隊伍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前文提到的周天豐、金旭輝等入職學校,正是源于這一特色工作體系。2016年以來,學校通過特色人才選聘體系,吸引了530余名青年學者加盟,為人才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匯聚了200余名高層次人才,新增選兩院院士5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的青年人才增長了5倍,高層次人才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12%,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顯著提升。

2017年初,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良鄉實驗樓正式啟用。早在2015年,學校力邀材料力學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岱寧到校工作,領銜建設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新興交叉融合大平臺。在此后的5年中,平臺會聚了以學術領軍人才為核心、青年拔尖人才為骨干的學術梯隊40余人,實現規模“倍增”,突破輕質多功能復合材料的設計與制備關鍵技術。

2015年,智能機器人與系統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緊跟國際科技前沿,圍繞智能機器人與系統研究領域,以智能機器人與系統等作為高端科學研究的技術集成平臺,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吸引了10余名國際知名學者到校工作,聯合了包括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日本、美國等知名專家100余人進行合作研究。學校國際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才“集聚效應”正在形成。

圖片.png

以“四個效應”為代表的北理工人才培引新模式

近年來,學校系統謀劃實施積極有效的人才培引政策,堅持以校引人、以業育人、以人聚人,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引新模式。由方岱寧院士為領銜建設的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以及智能機器人與系統高精尖中心的發展壯大,就是學校大力推行“以業聚才、以人聚人”,注重依托大平臺,匯集大團隊、承接大項目、培育大成果的精彩實踐。

人才工作不能止于“引”,更要注重“育”。引進與培育,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十四次黨代會以來,學校建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多種形式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培育了一批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以項昌樂院士為帶頭人的研究團隊勇擔強國使命,打造國之重器,2019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毛二可院士帶領團隊在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領域深耕細作,不僅成果豐碩,還培養了以龍騰教授為代表的新一代北理工雷達人。學校注重發揮學術領軍人才在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中的帶動作用,“頭雁效應”不斷凸顯;注重學術傳承和梯隊建設,“師徒型人才鏈”正在匯聚,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已逐步形成了“大師+團隊”的人才隊伍建設典范模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將繼續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銳意進取,涵養人才生態,積極造就一流師資隊伍,扎根中國大地,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巴宝莉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金海岸| 华人百家乐官网博彩论| 缅甸百家乐博彩真假| bet365官网bet365gwylc| 玩百家乐官网游戏经验| 现场百家乐官网牌路分析| 百家乐游戏研发| 威尼斯人娱乐城客服| 太白县| 24山72向水口吉凶断| 九乐棋牌官网| 波浪百家乐官网测试| 大发888可靠吗| 澳门百家乐官网新濠天地| 网上百家乐公司| 百家乐官网棋牌交友| 百家乐园选蒙| 百家乐游戏机高手| 澳博| 线上百家乐官网玩法| 六合彩图| 真人百家乐输钱惨了| 天津市| 卢克索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皇冠网怎么注册| 百家乐赌现金| 太阳城百家乐官网赌博害人 | 黄金城百家乐官网苹果版| 新思维百家乐官网投注法| 百家乐计划策略| 伯爵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博彩正网| 隆德县| 太阳城娱乐小郭| 百家乐官网规则以及玩法| 澳门威尼斯人| 金海岸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真人荷官网| 索雷尔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皇冠网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