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數字賦能,北理工求是書院破解精準育人難題
發布日期:2024-01-03 供稿:求是書院 王碩、王昇 攝影:求是書院
編輯:王昇 審核:鄧巖、劉曉俏 閱讀次數:“我可以在‘求柿團團’中像購物一樣‘下單’課程、活動,實在太便捷了。”“擔心考試結果不理想,給‘團團’留言后,沒多久就開設了考前串講。”“通過‘求柿團團’,老師也能掌握學生的興趣程度,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導學活動。”師生在“求柿團團”中寫下這樣的評價。近年來,學校持續強化優質育人資源供給,借助數字化、信息化手段不斷優化育人模式,育人成效顯著提升。求是書院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書院制”模式下數字賦能精準育人實施路徑,高效對接供給資源與學生需求。
“有的講座、活動我們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又沒有開展。”針對座談會上學生反饋的問題,求是書院堅持問題導向,定位學生成長需求,以“拼團上課”的思路開發師生智能雙選對接小程序“求柿團團”,提高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設計的參與比重,一方面當學生需求達到一定規模時,書院及時對接各方育人資源,高質量、多形式地開展系列活動;另一方面允許取消參與熱情不高的活動,降低師生時間成本。“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程序,實現精準對接育人資源、滿足學生成長需求,提升資源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按需報名、主動申請‘拼團’上課,不斷激發學生的內驅動力。”求是書院副院長鄧巖介紹了建立小程序的初衷。
在每門課程的頁面下方,“求柿團團”還有“曬單筆記”功能,學生可以“曬單”學習心得、點評活動內容。評價信息的實時動態呈現,為教師提升課程質量提供有效支撐,將師生交流的“單行道”變成“雙向奔赴”,以評促建,不斷引導育人體系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依托“求柿團團”,求是書院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實現數字賦能下育人“四精準”。一是精準把握育人對象,做到從“籠而統之”到“個體畫像”。通過分析學生真實參與行為掌握學生群體共性問題和個體隱性問題,彌補傳統調研訪談的不足。二是精準供給育人資源,做到從“千篇一律”到“私人定制”。根據課程活動運行情況精準定位學生個性化需求,優化育人資源配置。三是精準控制育人過程,做到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根據數據分析精準感知學生的關注、參與和反饋程度,從而在最佳推送時機有針對性的供給育人資源。四是精準評估育人成效,做到從“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據此建立“數字說話”的評估體系,實現教育評估指標化和顯性化,對育人全過程開展有效評估、監測與反饋。
在5個月的運行期間內,“求柿團團”注冊用戶實現3倍增長,達到1227人,占書院學生總人數的97.3%,活動“成團”率為78.5%;學生申請成團率達到100%,個人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參團人數達到1504人次,總瀏覽量達到7183次。
紀念館參觀、實驗室體驗、企業訪學實踐、留學分享講座、專業宣傳講座……求是書院依托“求柿團團”數字技術“穿針引線”,打破時間空間、舉辦部門等因素束縛,擴充育人資源信息量,覆蓋理想信念、科學素養、社會責任、國際視野等內容,聯動多方引入校外資源20余項、組織書院學院協同育人活動40余次,持續助力學生拓寬成長視野、提升素質能力。
立足提升優質資源協同供給,求是書院梳理資源共享需求清單,建立教育資源檢索目錄,高效地把分散的育人資源聚合起來,利用“一站式”資源庫夯實育人內容底座,構建精準高效育人體系,暢通資源互聯互通道路,推動育人資源轉化為教育優勢,讓高質量活動“熱度不減”。
“通過實驗室參觀、研究所宣講這些活動,我不僅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還學習到很多研究方法,希望以后可以多舉辦這類活動,‘求柿團團’實在太棒啦!”2023級本科生汪志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下一步,求是書院將繼續探索“書院制”模式下的育人路徑,進一步發揮教育數字化的優勢,推動多方資源協同,形成精準育人合力,為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