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舉行2024年畢業典禮
發布日期:2024-06-21 供稿:學生工作部 攝影:黨委宣傳部
編輯:王曉靜 審核:徐建 閱讀次數:6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中關村校區、良鄉校區同時進行。校黨委書記張軍院士、校長姜瀾院士等全體校領導出席畢業典禮。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學院負責人、教職工代表、校友代表與9000余名畢業生參加典禮。典禮由畢業生代表主持。
在莊嚴的國歌聲中,畢業典禮正式拉開帷幕。
校長助理、黨委常委閻艷宣讀準予畢業和授予學位的決定。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龐思平宣讀表彰優秀畢業生的決定。優秀畢業生代表上臺接受榮譽。

物理學院博士畢業生劉錦錦、計算機學院本科畢業生賈宇琦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表達了對母校的濃濃感恩之情,立志要握緊歷史的接力棒,扛起新一代北理工人的使命擔當,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校黨委書記張軍向畢業生代表贈送學位服和畢業禮物,定制學位服和畢業紀念徽章以校徽、雄鷹、飛鴿為元素,是充滿北理工特色的獨家記憶,希望同學們整裝待發,展翅翱翔,努力成長為各行各業的領軍領導人才。化學與化工學院畢業生代表向母校贈送BIT-66分子結構模型,感激母校為學子成長成才搭建了科研報國的廣闊舞臺,祝愿母校矢志一流、蒸蒸日上。
教師代表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王帥教授、教育學院徐源教授為全體畢業生送上祝福和期許,勉勵同學們勇擔使命、自立自強,腳踏實地、超越自我,胸懷祖國、攻堅克難,在祖國各地開啟人生新篇章!
畢業生代表向向深受愛戴的導師、父母、教職工代表贈送鮮花表達感激與敬意。
教務部、研究生院向校友工作辦公室移交校友名錄。典禮現場舉行了校友聯絡大使聘任儀式。
校友代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C919大型客機項目總指揮賀東風分享了投身大飛機事業的經歷感悟,寄語畢業生要充滿希望,為理想而奮斗;要充滿激情,激發無限潛能;要愈挫愈奮,做到永不言敗;要善于協同,發揮團隊作用;要孝敬父母,懂得善待家人。
校長姜瀾院士以《讓北理之光照亮世界》為題深情寄語廣大畢業生,希望同學們堅守延安精神,爭做人民之光;堅守軍工魂脈,爭做祖國之光;堅守領軍之志,爭做時代之光。
在全體師生合唱的北京理工大學校歌聲中,典禮落下帷幕。
典禮結束后,學位授予儀式開始。校院領導為現場的畢業生正冠撥穗,并送上美好的祝愿,期盼學子們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振翅高飛,書寫精彩人生。
《讓北理之光照亮世界》
——校長姜瀾院士在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學校黨委書記張軍院士和全體師生員工,向圓滿完成學業的9886名畢業生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你們默默付出的家長們、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北理工的日子里,你們用元宇宙的“最強大腦”支撐了建黨百年盛典時間分毫不差、環節井然有序;你們用“黑科技”助力北京冬奧,為馳騁嚴寒的電動車裝上了“強心臟”、為應急服務打造了“零碳小屋”;你們用心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共話使命擔當、凝聚奮進力量;你們用激揚的青春、揮灑的汗水譜寫了我校全新的時代華章!
1995年,我在北理工本科畢業,29年前的那個夏天,3號男生寢室樓里幾乎每天都有人同唱“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四年時光里,我們同吃、同住、同學、同快樂、同憂傷,就要各奔東西時,真的不知道怎么道出那聲“珍重”。
又是一年道珍重的時候,我們滿懷回憶與期待、不舍與自豪,共同祝福你們。母校盼著你們成長,如樹茁壯、如鷹展翅、如光照亮,成就一個北理人應有的貢獻、應盡的責任和屬于你們的幸福。
此刻,我想與你們分享三點希望。
一、請堅守延安精神,爭做人民之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延安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意志品質,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我校從延安走來,紅色基因深深植入了我們的血脈。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數萬愛國青年忍饑挨餓在重重危險中步行奔赴延安——這座物資極其匱乏的邊遠小城,誓言“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因為延安有科學與希望。時年63歲的徐特立接任延安自然科學院第二任院長,他寫道:“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標志。前進的政黨必然把握先進的科學。”徐老每日跋涉于崎嶇的山路之上,往返20余公里,大雨時山路濕滑危險,他赤足拄拐堅毅前行。黃土高坡上的土坪是徐老的講臺,無論酷暑嚴寒,他講課時激情洋溢,一站就是數小時。學生們以磚為凳、以膝為桌。他們齊唱:“誰說我們沒有課堂?我們擁有著世界上最廣闊的課堂——藍天是我們的屋頂,高山是我們的圍墻。”作為院長,徐老本可以有單獨窯洞,但卻選擇與其他老師同住,在眾人共享的小油燈下,他寫下多篇著名教育文章,提出了教育、科研、經濟一體化等當時極超前的教育思想,奠基了我校教育理念。
周恩來同志稱贊徐老是“人民之光”。我深愿你們也能成為“人民之光”,照亮生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
二、請堅守軍工魂脈,爭做祖國之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強軍事業,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續奮斗。”
1945年,20歲的彭士祿在延安自然科學院讀書,他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才換來這個學校,要是不好好學習,怎對得起自己的父母,對得起黨?”1959年,毛主席堅定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1965年,彭士祿擔任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師,告別了家人赴試驗基地,只留下一個“成都291信箱”的地址,那里不是成都,是四川大山深處,冬天很冷、條件異常艱苦。彭士祿研發團隊大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核潛艇方面的知識幾乎為零。他們用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算出了核潛艇數十萬個數據,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一邊設計、一邊施工。僅僅5年后,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4萬6千個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自主研制。彭士祿說:“如果能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國防人,是鑄牢“軍工魂”的北理人,是祖國的核潛之光。我深愿你們能成為“祖國之光”,照亮深空、照亮深海、照亮國防!
三、請堅守領軍之志,爭做時代之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956年,24歲的徐更光從我校化工系火工品專業畢業,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火炸藥專業的第一批畢業生,并留校工作。1962年,徐更光參加某國防重大項目,為核武器研制新型高能炸藥。白天,他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晚上,徐更光在家分析計算到深夜。那時,徐更光一家四口住在12平米房子里,他硬生生地擠出一塊地方放辦公桌。徐夫人和兩個孩子則習慣在手搖計算機的“樂聲”中安然入睡。當時徐夫人和兩個孩子均是農村戶口,一家四口靠徐更光一人的糧票和工資,生活拮據。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努力,他和團隊終于發明了全新的炸藥配方。然而,由于核武器研究的高度保密性,當徐更光得知自己的成果成功運用于我國核武器,已是30年后。貢獻被埋沒30年,全家蝸居12平米20年,他卻始終心懷感恩、滿足且快樂。在我校工作的49年中,服務國家急需是徐老最大的幸福與光榮!
徐老是他所在時代的領軍之光。我深愿你們能成為時代之光,照亮山河、照亮和平、照亮希望!
同學們,請堅守“延安根、軍工魂、領軍人”的品質精神,爭做人民之光、祖國之光、時代之光。無論天涯海角、陰晴圓缺,母校永遠全心祝福你們!無論成敗高低,母校永遠愛你們!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