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工作系列報道之三】固本鑄魂 守正創新——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紀實
發布日期:2023-10-22 供稿:學生工作部、黨委宣傳部 攝影:學生工作部
編輯:吳楠 審核:徐建、劉曉俏 閱讀次數:【編者按】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會召開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人才培養工作系列報道”,生動展現學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以教為先、以教為上”的良好氛圍,匯聚廣大師生凝心聚力謀發展、踔厲奮發創未來的磅礴力量。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并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北京理工大學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策部署,科學把握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時”與“勢”,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關鍵點,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融入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近年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現持續加強改進、不斷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培養了一大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領軍領導人才。
全戰線發力:健全完善“大思政”育人體系
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好立德樹人“組合拳”?如何匯聚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打造立體化浸潤式育人場域?
近年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的基礎性地位和引領性作用,把對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頭等大事抓緊抓好,出臺一系列政策安排、制度規定和配套措施,健全完善“大思政”育人體系,指導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守正創新。
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根本要求、育人育才內在關聯、時代新人塑造培養等重要論述,持續推進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精神落實落細,研究出臺《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實施辦法》《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推進計劃》《關于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十育人”工作機制,選樹“三全育人”工作品牌44項,19個特色項目入選工信部部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入選數量位居部屬高校第一;牽頭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開展慶祝建黨百年“七個一”系列活動,發起成立“延河聯盟”課程思政工作委員會,積極探索多校協同育人機制,共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范式;在建黨百年的新征程上全面落實“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立德樹人有效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形成了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
善用“大思政課”。將“大思政課”建設與“五育并舉”“三全育人”工作融合推進,研究出臺《關于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不斷增強針對性、提高有效性,實現入腦入心。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延安根、軍工魂”校史校情教育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科學家精神”思政公開課、“學習新思想 筑夢新征程”大思政示范課等課程資源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思政課內容吸引力、思想感召力。充分挖掘黨和人民奮斗歷程中寶貴的“大思政課”資源蘊藏,組織師生全程化、沉浸式參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投身脫貧攻堅決勝階段和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引導學生自覺貼近愛黨愛國“紅線”、主動靠近家國大事“前線”、挺膺擔當緊要時刻“陣線”,上好“政治大課”“國情大課”。打造“觀察社會、發現問題、探索創新、成果應用、服務民生”的實踐育人模式,強化“第一、第二課堂銜接,學分、積分并行管理,校內、校外力量協同”的組織形式,年均組織3萬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把鑄魂育人的校園“小課堂”拓展到現實生動的社會“大課堂”,實現“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從“相加”到“相融”轉變。
抓實“關鍵環節”。打造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鏈條、閉環式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格局,發布《北京理工大學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提升工程實施細則(2023-2025年)》,實施學生黨建“1940”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黨支部建設和黨員教育管理質量。緊跟形勢開展儀式教育,在開學季、畢業季、建黨周年日、國慶日等時間節點強化典禮育人,把遠大理想信念、學校精神文化融入大型典禮活動中,書記校長走上思政課講臺,為學生上大課、講大勢、傳大道,為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開展“大學、青春、人生”優秀學生事跡報告會、“時代新人說”等大型朋輩教育活動,以七一表彰、新生軍訓、國旗下的思政課、五四青春宣言等形式,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傳承“延安根、軍工魂”紅色基因,樹立青春報國的志向。
全要素供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載體
要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在強化育人意識、提升育人效能上下功夫。學校黨委科學把握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及其內在規律,不斷強化學生主體地位,豐富拓展教育內容載體,在持續提升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每月面向全校師生發布《理論學習指南》,通過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北理工青年宣講團、學生黨員微黨課大賽等多種方式開展聯學聯講1000余場次,把“高大上”的理論轉化“接地氣”的青年語言。持續20年開展“德育答辯”,加強對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追求卓越成長、實現全面發展的全過程指導,舉辦“德育答辯”制度實施20周年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討會,探索數字賦能德育工作新模式。健全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開展貫穿全年覆蓋全體學生的“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舉辦“百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等活動,持續創新學生喜愛的活動模式和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擘畫奮進方向。
堅持“以生為本”。實施“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健全四年貫通的書院、學院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按照“一書院一社區”的布局,建成6000平米書院功能社區,打造“精工雜貨鋪”“睿信家鄉文化節”“求是知行講堂”“明德六藝課程”等社區活動品牌,選聘4000余人次“三全導師”深入書院開展思想引領、學業規劃、學術輔導等活動,營造教師導學、朋輩助學、環境促學、活動踐學的特色育人氛圍。實施研究生“導學思政”計劃,建立常態化“五個一”導學交流機制,試點建設“BIT導學工作室”,拓展導師與研究生交流互動場域。深入開展就業育人系列教育活動,構建課堂教學、個體咨詢、團體輔導、朋輩輔導、實習實訓相融合的立體化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首批入選教育部全國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培訓基地、教育部全國特色生涯咨詢工作室、教育部100所就業創業典型案例高校、北京市首批就業指導名師工作室。
強化“五育融合”。加強科研育人,以“延安根、軍工魂”筑牢創新創業人才精神錨點,引導學生把先進技術寫在祖國尖端科技裝備上,把創新成果應用在國家發展偉大事業中。近年來學生“雙創”成績顯著,累計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2次、金獎22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0項、一等獎18項;“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13項;學校獲批建設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加強心理育人,按照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定期普查、預防干預、平臺保障“六位一體”的工作內容,持續推進“心理+科技”工作模式創新,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推動體育育人,加強課群建設,提升課程質量,培育體育賽事系列品牌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競技意識、鍛煉強健體魄。強化美育育人,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機制,打造舞臺劇《大道更光》,舉辦紅色舞蹈展演、交響合唱音樂會、中秋雅集等美育特色活動。注重勞動育人,按照“德育為先、日常浸潤、工程牽引、實踐鑄魂”的勞動教育工作體系,設計“六個一”特色勞動實踐活動,營造了熱愛勞動、積極勞動的濃厚氛圍。
探索“智慧思政”。以教育數字化賦能思政教育時空拓展和模式變革,建設“泛在”的思政教育環境。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打破時空限制,讓身處校外的畢業生也能親身參與校長撥穗合影等學位授予環節;組織學子“云學”延安紅色場館,足不出校參觀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打造“挑戰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實現“元宇宙”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規模應用;首批獲評“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開發“偉大遠征”“延安十三年”等虛仿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沉浸式教學場域中重返歷史現場,觸發思想“開關”。以大數據驅動思政教育精準治理,建立統一的學生數據中心,將學生工作部、教務部、校團委、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人力資源部等部門的多個業務系統數據孤島進行連通,登記學生管理隊伍人員2400余人,填報工作日志記錄4萬余條,在實踐中持續強化過程性評價,客觀記錄學生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對學生作出全面科學的評價,大力提升了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準化、科學化、高效化水平。
全方位優化:建設高水平輔導員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輔導員處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最前沿,是離學生最近的人,做好輔導員隊伍建設意義深遠。近年來,學校黨委緊緊抓住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多措并舉選優、育好、用活輔導員,推動輔導員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精品化,致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隊伍戰斗力。堅持“引培育核”四位一體,實施強基開源計劃,吸納優秀博士生從事專兼職輔導員工作,豐富多元化用人模式,創新思政博士后用人新形式,按照規定配足專兼職輔導員,構建全方位培養體系。開展鑄魂提質計劃,依托“北京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北京理工大學)”健全專題與常規交織、普適與專業并行的培訓模塊,跨院系跨學科組建輔導員工作室,投入專項經費支持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推進拔尖拓渠計劃,助推輔導員專業化成長,落實職員職稱單評單列,引導輔導員向學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指導等職業化方向發展。探索激勵流轉計劃,完善輔導員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定性與定量、部門考核與服務對象滿意度測評相結合,以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考核為牽引促進輔導員履職盡責,突出愿景激勵,鍛造“愛黨愛國、立德樹人、博學創新、敬業愛生”的高水平輔導員隊伍。
提升隊伍服務力。通過學生接待日、接訴即辦、思想動態調研等方式,了解學生訴求和建議。年均受理學生權益提案超過200項,召開學生代表大會、研究生代表大會總結評議辦事服務成效,引導學生有序參與大學治理。建設學生事務大廳,滿足學生業務辦理、自助設備使用、會談、學生活動、教師辦公等多功能用途,全面統籌規劃調配兩校區學生公寓資源,改革校園卡管理體系,優化業務流程,全心全意為學生辦實事解難題。打造“互聯網+服務”的一站式服務,滿足師生個性化需求,實現對人才培養體系的全方位支撐,提升師生幸福感獲得感。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征程是追夢人的征程。在矢志一流的新征程上,北京理工大學將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養具有“延安根、軍工魂、領軍人”品格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創新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方式方法,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領青年學生朝著成為“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