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甲到月壤,“場館中的大思政課”在文博中心開講!
發布日期:2025-05-20 供稿:檔案館 王征、姜曼,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虹,黨委宣傳部 郭廣澤 攝影:講解員 王祎颯 王晶巖 郭雅新 趙宇男、記者團 田佳潤
編輯:臧瑞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編者按】在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召開一周年之際,北京理工大學全面啟動“10x”“大思政課”體系建設。在構建“場館中的大思政課”“大國重器中的大思政課”“科創報國大思政課”“領軍擔當大思政課”“行走的大思政課”“舞臺上的大思政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思政課”“光影大思政課”“‘一站式’學生社區里的大思政課”“智慧(云端)大思政課”等十大核心“大思政課”矩陣的基礎上,通過對育人場域、主體、載體、資源、技術等要素優化升級,推動課程體系動態迭代、裂變拓展,實現“大思政課”體系開放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全面構建“人人皆師、處處課堂、時時育人”的全域思政教育生態。
“同學們,請看面前這輛M46巴頓坦克,它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繳獲的實物,車身上斑駁的彈痕見證了戰斗的慘烈,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槍林彈雨中用生命捍衛祖國的尊嚴。”5月8日,在北理工文博中心裝備展廳中,思政課教師王娟正在為90余名本科生生動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為加強“場館中的大思政課”建設,2025年5月中旬,北京理工大學文博中心內,全國首個全景式展現人民軍工發展歷程的國家級綜合展覽——“黨領導的人民軍工”展館,全國首個中國空間站太空影像資源“大思政課”教學空間——載人航天文化展廳,以及大型裝備展廳等文化平臺,“華麗變身”為“思政千人大課堂”,共有1100名本科生在這些“強國”味道滿滿的場館課堂中,完成了相應思政課的實踐學習。
近年來,北京理工大學高度重視思政課與“大思政課”建設,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群建設,持續深化教學改革,重點加強以校園大型文化場館為代表的教學資源建設,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與“場館中的大思政課”有機貫通,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五史”教育與紅色校史相融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的教學搬進展館,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走深走實,取得成效。
4月8日,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京副教授主講的“人民軍工九十年來發展成就見證時代賡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專題思政課在人民軍工展館舉辦,180名來自書院的本科生參加了此次授課。
3月22日,為備戰第15屆全國紅色旅游文創設計大賽,設計與藝術學院張祖群副教授將“古都與文化”課的課堂搬到展館中。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與場館講解員團隊共同組成專題課組,認真梳理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文博中心文化展館中的特色展陳資源,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主線,設計“艱辛探索”“科技強國”“軍工報國”三大實踐教學主題,精心規劃課程內容,多館統籌、多班協同設計教學方案。在10余位思政課教師、講解員和助教共同協作下,有序組織11個教學班次、1100余名本科生,立足高質量文化育人資源,開展了一場思政課實驗教學創新實踐。
“以往開展課程實踐,學生只能分散前往校外開展。現在學校重點投入建設的文化場館,將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學生身邊,更有利于我們精細設計思政課實踐環節,打造高質量的沉浸教學效果。”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虹深有感觸。
在文博中心各個展館空間中,情景教學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紅色出生證”展品前展開,模擬邊區科技工作大討論,黨領導自然科學事業的高屋建瓴令人欽佩;沉浸式體驗教學在載人航天文化展廳的LED大屏前展開,“中國視角”的空間影像觸動心弦;互動問答教學在嫦娥五號月壤邊展開,中國航天事業“上九天攬月”的奮斗與浪漫入腦入心。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些‘會說話’的展品讓我真正理解了‘國之重器’背后的精神重量。”求是書院本科生朱彥州這樣分享了學習體會。
圍繞新時代立德樹人的使命任務,北理工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通過建設一批“國內首創”的高質量文化場館,持續推動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開辟了全新的校園“場館里的大思政”新模式,在青年學子心中種下“強國一代”的精神火種。
未來,學校持續推動文化展館主動成為思政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場所,實現文化浸潤與教學行為的雙向互動,提升育人成效,為教育廣大學生樹牢理想信念和厚植家國情懷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