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教研究】張軍:高水平大學引領中小學教師隊伍時代變革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日期:2024-06-04 供稿:來源:《中國高教研究》 編輯:吳楠 閱讀次數:
摘 要:新時代十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培養取得顯著成績,但也存在高素質中小學教師隊伍供給不足、拔尖創新人才“前置培養”存在短板、大中小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健全等問題。實施“國優計劃”,對于遵循人才培養規律辦教育,打破人才培養路徑依賴,優化中小學人才培養體系等具有重要價值。高水平大學要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勇于擔當“國優計劃”的使命責任,主要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鍛造思想力,厚植學生理想信仰沃土,打造價值引領生態;鍛造知識力,充實學生學科交叉底蘊,打造學科孵化生態;鍛造引領力,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打造創新文化生態;鍛造行動力,激發學生樂教適教潛能,打造政策環境生態。
關鍵詞:高水平大學;中小學教師;拔尖創新人才;國優計劃
當前,世界仍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新競爭格局加快重構,對我國人才自主培養、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嚴峻考驗。內外部紛繁復雜的形勢任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最終落腳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上,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上。2023年9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優計劃”,組織高水平高校聚力培養高素質中小學教師人才,既是引領推動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時代變革的有益嘗試,也是推進大中小一體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舉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與學生培養的現狀和問題
2020年,《OECD中國教育質量研究報告:對標中國教育體系的表現》依據PISA 2018測試結果,對中國中小學教育體系的建設成績給予積極肯定,提出“中國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以適應其卓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并強調,“中國作為PISA表現優異的教育體系之一,在其政策議程中優先考慮了發展強大的教師隊伍”。教育部有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有各級各類教育專任教師1844萬人,其中,基礎教育教師占比超過80%。新時代十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培養取得顯著成績,但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同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相比,同高質量高等教育需要的優質生源標準相比,中小學教育體系建設還有差距,教師隊伍建設效能和學生培養能力水平還需持續提升。
(一)從教師隊伍供給側看,培育輸送高素質中小學教師隊伍能力還有差距
目前,我國舉辦師范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數量眾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高水平理工類大學為中小學培養教師非常少。有數據顯示,在全國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只有2所師范大學和3所綜合性院校承擔本科師范生培養”;在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僅有8所師范大學和12所綜合性院校承擔本科師范生的培養”。師范生培養體量不小,但師范類院校學科結構和培養層次有待優化,高水平科學教育、工程技術教育的優秀教師培養輸出不足。有研究提出,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畢業生占比在10%左右,來源于省屬普通本科、大專院校等占比較大;中小學教師學習背景相對單一,“小學科學教師具有理科背景的占比僅為27.5%”。從源頭上解決好中小學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問題,必須加快吸引越來越多的高水平大學參與其中。
(二)從學生培養供給側看,拔尖創新人才“前置培養”能力還存在短板
PISA 2022新增了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測評項,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超常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如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北京八中“少兒班”等,但有關探索面窄量少;面向中小學學生大范圍開展探究式、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培養,以及通過合作而非競爭實現卓越等方面還有較大局限。時至目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著眼點仍側重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小學教育階段對于涵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先導性”作用發揮仍不充分。中小學階段全人教育、通識教育實施不足;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價值、知識、能力、文化一體塑造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撐疲弱,應試教育之殤仍未化解。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骨干的缺乏,如2021年,我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占比僅為12.4%,初中、小學階段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占比更低,而OECD國家初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學歷平均比例已超45%。
(三)從制度機制建設上看,大中小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健全
大中小一體化的培養邏輯既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規律,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般規律。從現狀來看,我國大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存在“各自為教”現象,在人才培養目標任務、核心內容、方式方法手段、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育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等方面,系統論證、統籌謀劃不夠;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求,推動大中小一體化強銜接的育人意識、育人模式、育人制度機制亟待健全。特別是在科學教育、工程教育方面,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尚未面向中小學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尚未有效轉化為特定學科領域高素質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培養能力。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治理體系的特殊優勢,促進大中小學教師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習觀還有待強化。
二、實施“國優計劃”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突破師范類院校的局限,國家支持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承擔“國優計劃”,強化以一流培養一流,讓卓越引領卓越,健全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既把準了鮮明的問題導向,也具有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依據。202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3個關鍵詞“超越界限”“新路徑”“重塑”提供的視角,對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國優計劃”的價值意義有重要啟發。
(一)超越界限: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辦教育
有研究人員將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歷程分為“自我探索期、集中訓練期、才華展露與領域定向期、創造期、創造后期”5個階段。這也是由個人興趣轉化為內在動機的一個客觀發展過程,且伴隨人的成長發展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螺旋上升。由此可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絕不單單是高等教育階段的責任,而是貫通大中小幼不同成長時段、不同學習階段。也正是基于此,“英美日韓等國家重視科學教育支撐與生態體系構建,為大中小幼科學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實施“國優計劃”首要目標就是要超越界限遵循規律辦教育,超越學段界限、學科界限、學校界限,打破知識壁壘、制度壁壘、資源壁壘,拓寬認知視野、創新視野、國際視野,更好地構建集三維空間、時間維度和知識維度于一體的“五維教育”,為學生的知識獲取、知識內化、知識增值提供全方位服務,建立一種全新的全人教育、終身教育、創新教育、開放式教育模式。
(二)變革路徑:打破人才培養的路徑依賴
當前,隨著教育、科技、人才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世界各國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推動“進一步向基礎教育領域延伸”。“國優計劃”支持高水平大學選拔專業成績優秀且樂教適教的學生攻讀研究生,為中小學輸送特定學科領域優秀教師,打破原有教師隊伍培養體系的路徑依賴,打破相對僵化機械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依賴,也將進一步打破中小學“唯分數”“唯考試”慣性的路徑依賴。從中小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實施“國優計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強調提升現有資源邊界下的教育生產力又注重優化教育生產關系,既強調發揮教師主體作用又致力于更好地激發學生自身潛能;通過制度機制設計,著力打造多元化、復合型、引領性的教師培養體系,著力塑造早培養、寬口徑、大視野的科教融合育人體系,著力推動形成回歸教育本質、尊重人的志趣和潛能的成長引領體系,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氛圍下學生有價值地成長、教師有價值地成就提供了更大可能。
(三)重塑方案:重塑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
社會發展、教育發展、教師發展之間存在著強耦合互動關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必將重塑未來教育新形態,對教育供給、教育管理、教師發展都提出新的挑戰,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實現由大到強根本性轉變的戰略窗口期。“國優計劃”的實施將重構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文化圖譜,重塑大中小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培養內容、培養路徑、培養方式的系統建構、整合與協同。在培養內容上,推動更好地把握全人教育的精髓,面向未來教師、未來學生,強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對全面發展的人的“強基固本”功能,培養健全人格、厚植文化底蘊;在培養路徑上,推動打通大中小一體化人才培養通道,加強理論與實踐互促、學科與科學互動,構建更加綠色、開放、共享、可持續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在培養方式上,推動運用新技術賦能,創設新學習生態,改進新學習方式,以教育數字化戰略為牽引構建智慧化的新型學習體系。
三、高水平大學擔當“國優計劃”的使命責任
實施“國優計劃”既有時代必然性,也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因為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與師范類院校相比,具有與中小學教師隊伍改革拓新要求相適應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學校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在80余年辦學歷程中走出的“紅色育人路”“強軍報國路”“創新發展路”,為實施“國優計劃”奠定了堅實優越的基礎。一是人才培養優勢突出。學校堅持推進“寰宇+”(“iSPACE+X”)計劃,全力構建智慧教育視域下全人化人才培養體系,整體生源質量位居全國“雙一流”高校前列。二是學科建設特色鮮明,逐步形成優勢與特色、傳統與新興、應用與基礎、綜合與交叉相促進的工理管文醫協同發展格局。三是科技服務“國之大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承擔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彰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在量子信息、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特種材料等基礎性前沿方向具有明顯優勢。四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扎實推動以創新驅動發展,開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之路,大力推進重大場景創新、重大應用創新,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北理工模式”。這些辦學基礎為學校向中小學輸送研究生層次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提供了得天獨厚優勢。在實施“國優計劃”過程中,學校重點打造“四個生態”。
(一)鍛造思想力,厚植學生理想信仰沃土,打造價值引領生態
“國優計劃”培養的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既承擔面向學生開展普遍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責任,又承擔發掘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潛能、開展基礎性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任。因此,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對其“大先生”品格的塑造,尤其是家國情懷、教育情懷的塑造尤為重要。北京理工大學在實施“國優計劃”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啟智潤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國優計劃”人才培養各方面、全過程,著力打造涵育堅定理想信仰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價值引領生態;進一步發揮“延河聯盟”綜合育人優勢和學校“延安根、軍工魂”紅色基因育人功能,堅持用“兵器三代人”“雷達三代人”“車輛三代人”等典型事跡感染教育學生,打好學生思想底色,把好理想信念“總開關”,為將“國優計劃”學生培養為“四有好老師”奠定堅實基礎。
(二)鍛造知識力,充實學生學科交叉底蘊,打造學科孵化生態
學校在實施“國優計劃”中,秉承“卓精優拓”的學科建設理念,發揮學校“頂尖工科、優質理科、精品文科、新興醫工”協同發力優勢,全面建構“數學+科學+教育”“物理+科學+教育”的學科教師和“工科+教育”的科學教師等多模式多學科交叉培養體系,支持“國優計劃”研究生接受系統的跨學科學習能力訓練和探究;強化學校教育學博士點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與理工科的協同培養,面向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訂單式、針對性開展專業、課程、教材、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實踐設計,通過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理工基礎扎實、教育能力突出、專業素養卓越、創新思維敏銳的基礎教育人才。
(三)鍛造引領力,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打造創新文化生態
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離不開一流學科基礎的支撐,也離不開一流創新文化的熏陶。學校在實施“國優計劃”中,將全方位打造浸潤人心的創新文化生態,面向“國優計劃”研究生群體謀劃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以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涵養學生文化底蘊,拓寬國際視野和國際比較優勢;持續開展科學家精神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發揚并踐行“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涵育學生科學品格;建立大科研反哺育人長效機制,將“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建設成為涵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強引擎,將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先進科學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充實到中小學教師隊伍,賦能未來“引領型”人才成長。
(四)鍛造行動力,激發學生樂教適教潛能,打造政策環境生態
“國優計劃”的組織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健全閉環動態的政策支持體系,才能為學生樂教、適教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生態。學校在實施“國優計劃”中,將聚焦推進“寰宇+”(iSPACE+X)2.0改革,圍繞思想引領、專業專長、教育教學法、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沉浸式教育和激勵等方面,有針對性設計配套支持政策,支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優計劃”培養;加強與師范類院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師范類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育人共同體,提升理工科學生的教育水平;加強與優秀中學的合作互動,建立一批實習實訓基地,鍛煉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通過不斷健全完善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和實踐教育培養體系,加強多方協同,供給優質資源,提前與中小學簽訂就業協議等措施,進一步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協同推動能力,將“國優計劃”任務落實落細。
(張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