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21781 ———入學三十周年感懷
發布日期:2014-01-09 供稿:原亮 編輯:新聞中心2 楊揚 閱讀次數:
接獲王安生發出的畢業30周年紀念慶典通知之后,不禁怦然心動、大喜過望。多少年來,大家聚會一次,情深一層。然而每近曲終人散、又待各奔東西之時,常聞感嘆:相見不易別更難,下次聚首是何年?
金秋之際,收獲的時節。借得中秋良辰吉日,乘有奧運強勁東風,我們21781的同學們又將見面了!
相識至今已滿三十余載。同學情誼能夠如此廣泛地得到珍惜、鞏固和持續發展,而每次聚會又能令人仍然心馳神往、熱切盼望的情況,在其它地方已不多現。對我而言,一有閑暇便浮想聯翩,往往閉目回顧,細細品味一番。絲絲縷縷,真真切切,萬千思緒,無法忘懷。那些美好的點點記憶,總能匯聚成為涓涓細流,靜靜地滋潤著日見干涸的心田。沒說盡的話,沒唱完的歌,沒訴畢的衷腸,沒敘夠的友情,使我意猶未盡,感悟頗多。即便就是此刻在回想共同學習、聚會的往事、翹首企盼再次見面的過程之中,竟然內心同樣涌出一種莫名的感慨和激動。
我時常在對大家的年輕有為而由衷贊賞和深表羨慕之同時,多因“有志不在年高”而略感惆悵與失落。大學時期我在全班同學面前“尊為”天然的長者,而畢業后的每次聚會還是理所當然地“發現”尚無他人能予年齡上的“超越”。此外,自己并無任何其它優勢可言。話雖如此,原某在同學面前歷來坦然無忌,從未滋生自愧之情,無有郁悶之感,只因我們的聚會、交往全由友誼和情感所系,毫無庸俗的年齡、職務、地域、收入之慮。在我看來,這里簡直就是一片世上僅存的王道樂土,一座無法再尋的世外桃源。自己何以造化出如此福份?難道真是全仗前世修行?
然而,面對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的邀請,又生一線惶恐。30周年大喜大慶非比尋常,正式拜見諸多恩師摯友,卻是依舊不“才”不“財”,何以交代?好生掂量一番,雖屬知恩卻難以圖報。如今我班可能只有王安生、關美華、魏海濤與我仍為教師,同事一行。本人自視反應遲緩,的確愧比另三。轉念思之,不管當初如何不堪教化,卻有幸承蒙先輩們不懈指點,受以環境之常年熏陶,進而,多因耳濡目染而終有所悟。就我而言,盡管此番無望“衣錦還鄉”,但也畢竟算得和大家一道“榮歸故里”。于是,尚可提筆錄下部分情感,草草成文付諸紙面,以此作為21781誕生、成長、直至壯大于今天的而立之時,自己所能奉獻的一份薄禮。若有可能,聊以個人拋磚之功,引有大家贈玉之效,并借此機會與同學們舒心交流,借以自我寬慰,以免他日再生變動留得遺憾。現出此言似乎為時尚早,卻也著實應予認真考慮。姑妄語之,若是過甚其詞而諸位不予茍同,敬請一笑了之便罷。如有得罪,決非刻意所為,亦請多多包涵。情系六號樓三十年前,雄偉、壯觀的六號樓曾以其博大的胸懷將我們悉數包容其中。我們涌入教室就像跨過一扇寶庫之門,圍向一盞啟蒙之燈。“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站在樓頂就像立于巨人之肩,登上群峰之巔。“一覽眾山小”,“極目楚天舒”。
豐富多彩、催人奮進的大學生活是一段令我們沒齒難忘的流光歲月。我們以六號樓的自習教室為基地,時刻享有大家的笑顏,隨處感受集體的溫暖,共度了人生最為單純、美好的大學時代。正課之日,我們一起樓內學習、實驗,專心致志地攀上通往專業的平臺;閑暇之時,又能約定樓下集合、出發,無拘無束地遍歷整個京城的古跡。整整四年,那里就是我們的家。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自籌自辦的美術展覽,逢年過節的座談茶話,改善生活時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炒菜做飯……所有一切,均使我們如此心滿意足,以至引得“左鄰右舍”刮目相看、多有羨慕。大家其樂融融,親如姊妹弟兄。相比今日,那些看似清貧的生活、多顯艱苦的環境,竟然從未制約過大家活潑、好學、樂觀、向上的天性。
那時的大家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連做夢都不敢奢望的學術藍天之下,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因改革開放而突然解禁的知識海洋之中。真有流連忘返、樂不思蜀之感。當時的我們沒有現在畢業生們那么大的就業壓力,盡管命運不全能為自己掌握,倒也不必在社會的大潮中隨波逐流,不用委屈自己察言觀色、寄人籬下,更不操心當今青年面臨的種種煩惱。同學之間的關系真誠、交往坦率,沒有利益瓜葛,不必做作有如一抔凈土;沒有爾虞我詐,無需偽裝勝似一弘清泉。“恰同學少年,風化正茂”。各盡其才,各顯其能,神采飛揚,羨煞旁人。誰說素質教育僅是現代產物?三十年前我們早已踐行。品行、文化、學業自不可少,音樂、體育、美術不也面面俱到?
彈指一揮,人過中年。社會巨變,滄海桑田。盡管如此,往日的相識和了解,依舊構成了我們現在的信任和懷念。心底三十年,觸發一瞬間。蒙覆了世間的紅塵,看慣了過眼的云煙,歷盡了人生的冷暖,竟還保有如此無法割舍的思緒萬千。每次聚會,不管南疆邊陲,或是大洋彼岸,千里迢迢,不遠萬里,一紙號令,大家就會重新齊聚于六號樓前。我們曾經同時匯集了四十多位同學中的絕大多數,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這就是我們21781的人,這也是我們21781的情。正是往日的情深,方可奠定今天的誼長!
無限欣喜、自我陶醉之余,內心仍然不時泛有一絲涼意。如今,這個當年拔地而起、令人仰望、承載著我們太多期待和情感的大樓卻只能在更為高聳、密集、鱗次櫛比的水泥之林中偏安一隅。縱有數度改造和完善,但對比之下仍顯幾分低矮和無奈。每逢我乘車在高架的北三環上經過樓前時,從未忘記投以關注、祈福的目光,但均因飛馳而過,甚至難有機會對其予以基于仔細審視的思索。這自然引發了幾近同情、略顯尷尬和惘然若失之感。樓內的每一間教室,周邊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均曾了如指掌,都是那樣的熟悉親切。如今它卻只能默默發揮著最后的潛力,靜靜等候著退出歷史的舞臺,讓位于新的一代。在我們那些業已成年的子女心目之中,我們的現在不正是那個我們曾經為之向往、動情、魂牽夢繞的六號樓嗎?再細看同學們,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面前的你我竟均已)染兩鬢、飽經風霜。親切的舉止、熟悉的聲調,卻多數“移植”了又感陌生、重需辨認的相貌。青春的容顏仿佛就在昨天,可昨天卻是這樣悄然逝去,永不復返。
我隱約感到,不會再有如此完整的下一個30年了。我們似應準備樂觀地面對各類遺憾。此乃人生,亦為歷史,因為時間至少過半。這時,我們才切實體會到什么是人生如夢,什么叫光陰如梭。其實,生命只有如此,承載著前輩的重托,培育著后代的希望,方可世代相傳。對整個世界而言,21781只是滄海一粟,塵埃一顆,顯得那樣微不足道,渺小乏力。斗轉星移,日出日落,不會因我們的存在與否而發生絲毫的變動,保持著一貫的平淡和冷漠。備感欣慰的是,同樣不會變更的,還有我們最為珍貴、樸實無華的情感和永不磨滅的記憶。況且,今天亦有今天的收獲。從奮斗中尋找幸福,豈不正是人生的真諦和快樂?
每個同學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若是一一道來,孰非如此?我們各具特點,各有所長。許多同學都有著曲折而平凡的人生,但又保留了知足和健康的心境。同時,又能相互理解,彼此照應。這,是否正是21781的力量所系?我們當年的教室可以不復存在,我們的六號樓可以推倒重蓋。但是,21781的感情、21781的友誼、21781的精神、21781的智慧,永遠都能使得我們由衷感受到一種久違的集體力量,使我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更為繽紛多彩,放射出奪目的光芒。老師尤可敬我心目中總有一份厚重的情感奉獻給可親可敬的老師們。王榮、王遠、何理、田介眉、朱漪蘭、何廣存等好多專業課老師的形象依舊歷歷在目。三十年前,他們兢兢業業耕耘于三尺講臺,辛辛苦苦從事著育人大業,甚至投入到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比賦予他們自己子女的還多。他們的奉獻幾乎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白手起家的基礎之上進行,而且并未追求微薄工資之外任何形式的物質回報。
他們的講授由淺入深、循循善誘;他們的輔導深入淺出、絲絲入扣;他們能將令人眼花繚亂的復雜圖表解釋得活靈活現,娓娓道來;他們會使許多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變換成妙趣橫生的小歌謠,瑯瑯上口。他們誨人不倦的治學態度、和藹可親的教誨方式、匆匆來去的忙碌場景,經常占據著我的整個腦海。課堂內外的諄諄教導頻頻回旋于耳畔,臨別贈言時的炯炯神情時時浮現于眼簾。如此一切令我那樣難以釋懷,無論何時想起,均不禁從心中涌出欽佩之至之感,油然生得肅然起敬之情。
這些老師們早已離開了曾經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教學崗位,甚至駕鶴西去,作古多年。我在北大的外籍英文老師,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無償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但幾乎就是終生獨身,連自己的血脈傳人都未能留下一個。他曾是那樣的曠達與明澈,細致而熱情,卻于1993年悄然歸至期待之中的永恒。從此杳無聲息,再也無人打攪他的恬靜和安寧。
每思至此,我的內心深處便不時泛起陣陣酸楚之感和虧欠之情。盡管只是依稀映出他們的綽綽身影,但卻面容鮮活,栩栩如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作為成功的教師,他們對待工作和學生不計得失,不曾懈怠;他們不事張揚,不屑炫耀,不求論功行賞,不盼加官進爵;他們直面榮辱泰然自若,環顧毀譽淡定處之。在常為爭權奪利、紙醉金迷而投機鉆營、工于心計的今天,許多人即使已經中飽私囊、賺得盆滿缽溢,卻仍然無法自我抑制其權錢之欲的無限膨脹。對比之下,更加彰顯了我們的老師們是何等的清高和可敬。可能有人會說,無此福份趕上當今的時代,是他們命運的不幸。但依我拙見,即便把他們重新脫胎投放至今,亦不會去沆瀣一氣,因為他們曾有著自己的背景、理想和信念,有如蓮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雖然他們中的多數甚至留有在今天看來是“功成名不就”的種種缺憾,但其人格魅力卻啟迪了我們的智慧,凈化了我們的靈魂,留以后人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情感。
1998年10月,全班大部分同學齊聚母校慶祝入學20周年。此時,許多老師興致勃勃地前來參加慶典。和許多同學一樣,我亦在歡慶的“大會”上詳細憶述了在座各位老師的教學優點、特色,特別是他們在我日后的教學生涯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當回顧到早年王遠老師曾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將μA741芯片的基準電流親自推導、核實的過程介紹給所有學生,又將標準教材上稍有誤差的最終結果予以更正的往事,以及這種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使我深受啟迪、終生受益之時,這位已經半身不遂、強拖病體堅持赴會的孱弱老人已是激動得熱淚盈眶、語不成言。
我非常理解王遠老師此刻充實、滿足的心情。他為能有我們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而感到無上榮光和無比自豪,為他所為之奮斗的畢生事業有人繼承而感到無限欣慰。此時此刻,我雖身為教師多年,但又作為永遠的學生,在這些形象光輝、品行偉大的前輩面前卻是顯得如此渺小、庸碌和無所作為,只能自嘆弗如,留得百感交集。進而,深知自己這一代人所承擔的責任無邊,況且正在負重前行。傳承有后人自己直接教授過的學生已經數以千計。身為人父,我亦深知每一個子女在他們家庭中的地位,也深知每一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更深知他們對學校、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千年古訓,四海皆準。老一代教師的寶貴積累,有待于我們繼承和發揚,以便年輕人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達到我們千辛萬苦、費盡周折才能達到的有利位置,盡快開始前人多因條件不備而無法進行的工作。
作為一個教師,必須日復一日地認真準備,長期面對經由高考所精選的一批出類拔萃、亦是頗為挑剔、有時具有惡作劇傾向的年輕群體。所謂“悉心育人”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不是泛泛而談的空言。而“淡泊功名”更非一蹴而就,尚需不斷感悟和終生修煉。對于每一屆學生,課程無不新穎。若是常年從事同一教學工作,卻多顯單調乏味,鮮有新意可言。況且,飛速發展的計算技術使得任何從事者不得不比其他專業人員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繼續學習研究,以便至少不會僅僅望洋興嘆,不至難以望其項背。否則,教師業務水平的缺憾,個人性格的弊端,終有一日暴露無遺,成為學生們茶余飯后甚至畢業聚會之時,相互竊竊私語或直接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教師做得時間越長,就覺得自己的不足越多。在浩如煙海的電腦知識和如饑似渴的莘莘學子面前,料定自己貿然歇之必心存不甘,卻又知曉奮力追之而技不能及。盡管已過“天命”之年,仍然感到有太多的東西要學,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于是,只得將部分友情了斷,和各類愛好絕緣,以便騰挪些許時間專作讀書之用。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可能是我性格上的一個基本特點,而青燈黃卷,粗茶淡飯,則正是生活中的樂趣之一。學生們,尤其是研究生們敏捷的思維、高效的工作、出色的成果往往既令我始料不及、驚嘆后生可敬,又使我深深認識到教學相長的真諦所在。
充分體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無比喜悅和壓力,方能產生“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人生理想和抱負。因此,便能常年與電腦為伍,終日視學生為伴。既然已經滿足于一介書生,且聊以“工頭”自居,倒也是心安理得,樂在其中。古人尚可持身“茍利國家生死以”,自己又何妨一試“豈因禍福避趨之”?更為重要的,則是逐漸領悟了先賢推許的“大海吞流,崇山納壤”之宏偉氣魄,以及“濤遠塵靜,)泥恒香”之高尚境界。
實際上,我幼時希望做一名解放軍或當一個大學生的志向從未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但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以我當時的家庭狀況和社會地位說出,則無異于一個白癡的夢囈。然而,人生竟有如此巧合,這兩個以“或”為前提的理想卻因執教于軍隊大學而成為了畢生的事業。從一名普通的知青、戰士、體力工人成長至今,我深有“男子生平志已酬”之感,仍愿守候在這平凡的崗位上,保有前輩們的真經嫡傳,享用他們的豐厚積淀,有幸沿其足跡不斷身體力行。終有一日在總覽往事、回眸今生之時,但愿能夠滿意地對天長嘆:“此生足矣”!同學手足情畢業以來,絕大部分的同學均有過見面的機會。特別是在幾次較大的聚會中,由王戰軍、王世華、黃曉星、郭京善等同學組成的“北京團隊”運作有效,功績斐然。邰武淳因富甲一方而各類業務、應酬極多,難有時間次次到場。但即便不能親自出席,必然預定幾桌盛宴以供大家享用。多虧這些熱心之舉,方使同學們始終能夠保持著暢通的聯絡。每逢外地同學赴京,只要一聲通報,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小小的聚會。而我來自“莊戶人家”,不諳世事,難登大雅,真怕盛情之下受寵若驚而不慎成為中舉的范進。因此,只要電話交流,便可心滿意足。我去外地出差之時,但凡同學所在之處,必有一敘。雖說規模較小,卻是熱度不減。無論是美國的饒明、深圳的小蔡、成都的馬關夫婦,還是在工作或生活上給予鼎力幫助和諸多方便的王大、王二、何小莉等,好像都是恨不得將對全班的感情會聚于我一身。單位時間內話語密度之高,“投資”力度之大,情感交流之深,往往使我始料未及、不勝嘆慨、得意之至、甚至“原”形畢露。數年來,單獨會面于聚會之外的其他同學,諸如劉漢寧、楊煥鳳、呂世輝、申秀琪、魏海濤、王安生、楊華、張巨光等,無不竭誠相待,無不體現一種難以名狀的摯愛之舉,概莫能外。
除了父母之恩、兄弟之情、夫妻之愛、長輩之責,同樣還有這種受用終生的同學之誼。我們早就能夠緊密團結在以班長、書記為核心的班委會、團支部的周圍,提前構建出一個小小的“和諧社會”。全班40多名同學,個個才華橫溢、特色鮮明(原某除外)。盡管年齡參差不齊,秉性皆不相同,卻有著他人難以揣摩而能在內部自然協調的情感,以及心照不宣的默契、趣味相投的話題。尚若發生小小的摩擦或矛盾,亦屬正常,總能相互忍讓、理解,從未使之惡化或升級。即便內鬩于墻,亦可外御其侮。在聰明好學、甚至稚氣未脫的同學面前,我總在思量如何努力才可做得一個勤奮、刻苦、能在某些方面幫助大家、對班級也有綿帛貢獻的大哥。說來幸運,我們21781從未生得令人避之不及的刁鉆古怪、舉止不端之徒,不曾有過他處屢見不鮮的專橫跋扈、氣焰囂張之輩。這難道不是上蒼的刻意關愛與妥帖安排?我們既具備改革開放、恢復高考的天時,又擁有全部在京上學、諸多在京工作的地利,更是占盡同學之間生活關心、學業互助、情同手足、心心相印的人和,孰能與之比擬?若想于畢業之后在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的工作環境中修得如此群體,即便不是癡人說夢,或否有疑天方夜譚?
我們這代人所崇尚與奉行的生活方式、工作觀念和行為準則在目前環境中似乎并非最佳,但又肯定不至太差。盡管可能有存“過時”之虞而失之保守,卻又不會因附“新潮”之嫌而禍于放縱。我看到,流逝的時間雖使成熟、健碩的肌體漸行衰退,但同時又在大腦中逐步生成了足夠的能力積淀,讓我們能對美好及其相關概念產生新的理解、發現、領悟與認知上的嬗變。我曾想,分散的地域雖為聚會、相見帶來不便與困難,但也能夠有效阻斷我們后來分別練就的城府之交流,自然屏蔽各自把玩的勢利之關聯,并可望因此而將我們思念的情感定格于畢業之前,爭取留住早年的“童貞”一片。然而,后續的交往從未有此擔心出現。擺脫了世俗之困擾,不存在下作的偏見,成就了全班同學不約而同的一種崇高信念,進而悉心守護和發展著那無比光彩、清純動人的一面。
雖然我們大多從未有過驚天動地的壯舉,不曾成就流芳百世的偉業,但也不乏富商巨賈、高官厚祿之人,或者光環等身、眾生仰慕之士。要是這些“少數”均屬自命不凡之徒而氣宇軒昂,那我等平頭布衣之輩又會情何以堪?人生當有躊躇滿志之日,抑或更多時乖命蹇之時。有所機緣,卻失之交臂;奮斗無成果,努力不奏效,由此而湊成了許多普通人生的遺憾。有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已盡力,勿容嘲諷,然而許多人卻不這樣看。
市儈、低俗、“以貌取人”的狀況俯拾皆是,四處可見,唯獨未現我們中間。大家共享過充實美好的校園生活,不計落差,不加防范,培養出同學之間持續至今的拳拳眷戀,并一同建成了值得盡情懷念、暢訴、用作精神支柱的和悅家園,以及可供完全信賴、依托、補足跋涉勞苦的溫馨港灣。或虛或幻,亦隱亦現。其影也實,美輪美奐;其像也真,永駐心間。此即我在社會活動中最后的依托和防線,一旦有失,豈不真成離群孤雁?
長久以來,我在親友、學長、同事甚至是自己歷屆的學生之中,一直暗自觀察他們大學班級的生活質量、同學之間的整體交往,尤其是特定的周年聚會情況。或聽他人閑談常有所聞,或以教師身份作壁上觀。學校之中,此類活動雖說規模各異,卻是連年不斷,使我能有機會充分對比并予以評判。我亦曾殷切期待他們不僅重現咱們聚會時的情景,而且擁有咱們類似的心境。然而,同樣身處熱烈的寒暄、豪華的場面,在我內心卻往往隱現著一味若失的悵然。感人的聚會,亦不亞于表演的舞臺,時時見得人生百態。情真意切者,閑情逸致者,得意忘形者,形單影只者,故弄玄虛者,俗不可耐者……不勝枚舉,不一而足。毋庸諱言,這些隱約的變味或偶發的粗鄙雖說無傷大雅,卻不能不成他們美好的回憶過程中之漣漣憾事,或是難于啟齒的癬疥之疾。
唯有此刻方敢斷言,大家的相關體會應該不會較我更深、更全。迄今為止,結論未變:有如21781者,以前不曾見到,日后未必再現。于是,可向諸位申請,希望能夠把握相關的話語之權:我們———21781,在校期間倍出色,畢業之后更難得。能有面具全無、“原始狀態”的同學聚會,足令我們備感甚幸是也。這越發使我重新認識、再度贊賞、并由衷欽佩大家常年表現出的優秀品行和綜合素質,亦會加倍珍視我們日積月累、共同努力所營造的一切。特別是,更為自己有幸成為其中一員而深感自豪。多少年來,秉承著來自同學的關心,沐浴著源于班級的厚愛,我能更加積極地面對工作、生活,并將這種寶貴的情感化作一劑健身的良藥。各類煩惱算得什么?一經調理,還不都將拋至九霄云外?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無論是當年的學習,還是在其后的交往,每每遇有困難,我們之間都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地伸出熱情之手,或是送上令人心暖異常、潸然淚下的衷心問候。珍貴的照片、手跡只是記錄下了個別難忘的瞬間,而更多生動的影像、話音則是縈繞腦海,銘刻心際,構成了與生命共存的詩篇。一雙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一顆顆心牢牢系在一起。這,也正是21781偉大的情誼所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終生不忘,地久天長。有了這樣的集體,有了這樣的精神,我等何有其它奢望?曾記否,劉漢寧代表班委會、團支部在臨別贈言冊上為我們每個人的題詞均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三十年的企盼,今朝業已實現。在此,再次感謝大家,感謝學校,感謝我們的21781!(2012年9月完成于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