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溫故知新】華北大學工學院的成立、發展和變遷
發布日期:2009-11-03 閱讀次數:
第736 期 紀念華北大學工學院成立六十周年專刊 作者:談天民
照片整理:新聞中心 段煉
華北大學工學院舊址(河北井陘)
2008年是華北大學工學院建校60周年,1952年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華北大學工學院的建立和發展,為建國后我校的生存發展和正規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我校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華北大學工學院學生在上課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晉冀魯豫解放區和晉察冀解放區合并,成立了華北人民政府,隨之分屬兩大解放區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也合并成立華北大學。由北方大學工學院和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合并而成的華北大學工學院作為華北大學的一個獨立學院亦于當年10月正式成立。
工專宣傳隊演出
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是1940年在延安創建的自然科學院于抗戰勝利后向東北、華北轉移,并在張家口與晉察冀邊區工業職業學校合并組成,曾名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1946年11月與鐵路學院合并,成立晉察冀工業交通學院,1947年又分出,并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校址在河北井陘。
北方大學工學院是北方大學的一個學院,北方大學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事建國工作的各項人才,于1946年創辦的。
華北大學工學院 華北大學工學院 華北大學工學院
第一任院長劉再生 副院長惲子強 副院長曾毅
華北大學工學院由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直接領導,和華北大學保持組織聯系。它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工業建設的專門人才。校址仍設在河北井陘。首任院長為原晉察冀軍區工業部部長劉再生,副院長為惲子強和曾毅。華北大學工學院一成立就面臨著加速人才培養、迎接全國解放的繁重而光榮的任務。不少師生還參加了對新解放地區機關、工礦企業的接收等工作。
東黃城根華大工學院舊址
1949年8月,華北大學工學院奉命遷入解放后的北平,使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滿足當時重工業的急需,學校在原有的機電班、冶金班、預備班、高職部等班級的基礎上,又增設了物理探礦班和俄文專修科。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的領導和積極支持下,學校發展很快。至1950年底,全校人員由進京時的380多人發展到1337人,開始建設為重工業培養專門人才的各科系;全面制定和調整了教學計劃;大量聘請國內著名教授、教師及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學者來校任教;開展學校的基本建設,如購置房產,建設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工廠等,各方面工作大步前進。
原中法大學校門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將原在北京的中法大學校本部及數理化三個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中法大學的并入,有效地緩解了華北大學工學院遷入北平后缺乏校舍和實驗室的困難;一批優秀教師和教授的加入,有力地加強了學校的教學力量,尤其是加強了基礎理論教學,使理、工更好地結合,這一切都增強了華北大學工學院的辦學實力,為學校大規模正規化建設提供了條件。
原中法大學校園全景
1951年,華北大學工學院明確提出“逐步把工作正規化,以完成新型高等工業教育的任務,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迅速培養具有全面基礎的高度專業化的重工業建設干部的目的”的工作任務。至1951年底,學院已經建立了航空工程、機器制造、汽車工程、電機工程、冶金工程、化學工廠、采礦工程等七個系,機械、電機、采礦、冶煉、化工、俄文專修科以及干部進修班、工農速成班等8個科(班),一個研究所,設立25個專業教研組和專修組,其中包括數學、物理、力學、制圖、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外語、體育、政治等9個基礎和公共課教研組,建立了實習工廠和圖書館。學校初步建成為一個專業比較齊全配套的重工業大學。學生人數已由上一年899人增加到1749人,由31個學生班增加到52個,開出課程和實驗由43門增加到77門。
歡送華大工學院學生參加抗美援朝
到1951年10月華大工學院已有教師213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24人。經過一年的努力,華北大學工學院在社會上已有良好的聲譽,在1951年暑期全國統一招生中,平均錄取成績在全國工業學院中名列前茅。學院開始在車道溝建設新校舍,為以后的學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1年11月,教育部決定將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自1952年1月1日啟用新校名。
原北京工業學院機械系師生在開展科研活動
學校更名以后,接著進行了全國范圍高校的院系調整。1952年8月,北京工業學院冶金系、采礦系及鋼鐵機械專修科與其他院校相關科系共同組建了北京鋼鐵學院。1952年10月,北京工業學院采礦及冶金專修科師生43人調中南礦冶學院。1952年11月,北京工業學院航空工程系與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組建了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學院航空工程系師生689人調整到北京航空學院。
北京工業學院的師生在參加建校勞動(此建筑現為理工附小樓)
至此,華北大學工學院(包括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的頭半年)完成了它光榮的歷史任務,為我黨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鏈接:【校報·溫故知新】教學樓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