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學院全面建設房建國
發布日期:2006-03-12 閱讀次數:
作者系化工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
〖第 681 期 綜合新聞〗
化工與環境學院重組以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發展作為學院建設的第一要務,人員根據發展來定位,機構圍繞發展來設置,學科順應發展來建設,順利完成了內部調整任務。
學科建設是學院發展的重中之重。重組之初,學院人員不足四十人,但學科點相對來說并不少,我們并沒有滿足現狀,把學科建設作為學院發展的重中之重,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力量,發揮優勢,2004年學院申報設立“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化學工藝博士點獲得成功,2005年,積極組織力量申報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這樣為學院學科建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人才隊伍建設,也是學院發展的一個亮點。學院重組后,教師隊伍結構趨于合理,但存在的問題是缺乏領軍人物,高層次人才少。針對這一問題,學院一方面注重引進雙聘院士,同時從國內外著名大學中挑選研究生充實師資隊伍,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和科學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和對現代化教學手段、學科前沿技術等的培訓,強化國內國際訪問學者交流制度, 充分利用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積極跟蹤國外相關學科前沿和熱點,先后派出數名教師到英國、日本等國家學習深造,從而實現教師知識結構的最優化,為提高師資隊伍整體學術水平創造條件。學院聘三位院士為顧問教授,接收較高層次人才三十多名,其中既有來自國外著名高校又有來自清華、北大等國內名牌高校的博士、博士后,他們在學院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堅持開門辦學,努力提升學院整體學術水平,是學院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拓展合作渠道和途徑,廣泛開展對外宣傳和協作,參與地方疑難項目招標、博士后聯誼等。如分別與綿陽九院就鈍感炸藥科研項目、浙江震元藥業和常州亞邦醫藥股份公司就抗老年癡呆藥物及其新型分子探針技術、浙江新和成醫藥股份公司就心腦血管藥物和應用化學博士后流動站等進行了接洽,就相關事宜分別進行了溝通,達成不同的協議和意向。
國際上,拓展對外交流渠道,開辟新的合作領域。繼與德國Cottbus大學合作培養本科生之后,與英國女王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該項目運作順利,培養了數十名高質量的研究生。學院還向德國Cottbus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英國女王大學化工系派出青年教師作學術訪問。通過辦學,積極拓展在科研領域的合作。學院建立了學術報告和討論制度,開展校內教授講座、博士講座等系列學術活動。
制定獎勵政策,設立了獎勵基金,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科研的積極性,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對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發表重要科研論文,如出版高水平的學術專著、被SCI、EI等國際檢索系統收錄的學術論文等,要給予必要的獎勵。學院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由初期的30多篇增加到2004年度的 178篇,在三大檢索上發表文章22篇,其中SCI 11篇, EI 8篇, ISTP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