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 創新 碩果——記教改項目《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發布日期:2005-09-27 閱讀次數:
劉玉萍 同蘭娟
〖第 675 期 要聞〗
金秋時節,在全校師生喜迎65周年校慶之際喜訊頻傳:我校有6項成果獲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以我校為主承擔的教育部21世紀教改項目《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獲特等獎,這是我校首次榮獲此殊榮;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該項目負責人、我校名譽校長王越院士。
執著的追求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產業部人事司共同主辦,從1994年第一屆成功舉辦后,每兩年舉辦一屆,今年已是第七屆。競賽規模從1994年的3個省市44所高校的600余名學生,發展到今年的27個省、市、自治區510所學校的13400余名學生,競賽得到了絕大多數設有電子信息類專業學校的積極響應。大賽一直堅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人才培養服務的宗旨,十年來從未改變過。自1995年以來,王越院士一直擔任全國競賽組委會主任,現任我校副校長趙顯利教授一直擔任全國競賽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大賽組委會秘書處一直設在我校,負責日常組織工作,包括會議組織、文件制定、項目申請、政策落實等工作。我校為這項競賽的精心組織和發展完善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為了使競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事業,2000年以我校為主體組成課題組,承擔了教育部21世紀教改項目:《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題組主要成員有王越、韓力、沈伯弘、趙顯利、俞信、胡克旺等。經過十余年鍛煉成長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鋒芒奪人,可謂是我國電子信息領域中舉辦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累計吸引了2000校次、近4萬名學生參賽,受益面頗多。
創新的模式
大學生電子競賽創立了一種較為成功的大學生學科競賽的組織運行模式。這一組織運行模式概括為:“政府主辦,專家主導,學生主體,社會參與”。“政府主辦”保證了競賽與教學的緊密結合,體現了政府倡導并大力支持教育教學改革;“專家主導”保證了競賽的科學與公正,保證了教改遵從教育規律;“學生主體”體現了競賽實踐的主體對象和宗旨;“社會參與”則體現了社會各界支持參與教育、教育回報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
電子競賽更注重與教學相結合。10余年來 不斷促進電子信息領域教育教學的改革,參賽的學校逐漸增加了相關的課程,大部分學校開設了與競賽相匹配的課程,開設了專門的選修課。與此同時,許多學校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2000年以前除了清華大學許多學校都沒有EDA實驗室,導致許多電子設計實驗無法正常完成,如今,EDA實驗室已在許多高校普及。
電子設計競賽的操作性更強,側重于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競賽需要參賽者選擇合理的設備和元件,最后做出一個成品來,并不是簡單地在電腦上對虛擬的元件進行組裝。
與一般的比賽不同的是電子競賽堅持“一次競賽,兩級評獎”的原則。“一次競賽”指的是參賽隊4天3夜的緊張比賽,“兩級評獎”指的是各賽區進行評審工作,評出賽區各獎項;然后競賽組委會專家組在北京對各賽區報送的優秀答卷進行嚴密的評審工作,此為全國評獎。評審工作極為嚴格,每個評審組由三位專家組成,評審過程包括評閱答卷、測試作品、學生答辯等環節,最后由三位專家獨立簽字以保證評審工作“公平公正”地進行。
豐碩的成果
競賽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其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尤為顯著。正如王越院士所說:“比賽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踐的動手能力,是全面素質的培養。在專題競賽中既培養了學生面對眾多社會需求發揮創新能力,自由選擇滿足需求的實施方案,又使學生經歷了由策劃、設計、制造、調試、試用全研制開發過程,很多學生反映這段特殊學習經歷終生難忘。”
學生的能力在歷年的比賽中不斷提高。1994年第一屆競賽時,有部分參賽隊因水平所限沒能完成比賽;如今,參賽隊都能完成比賽。2001年,兩位日本專家來到我校參與競賽的復測,他們對中國學生能在短短的幾天內獨立創作出這么優秀的作品贊不絕口。
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比賽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參賽的學生體會很深,不少人感嘆:“四天競賽勝讀四年書本!”全國獎的榮獲者更是倍受歡迎,他們成為研究生導師們青睞的對象,每屆電子競賽結束后,導師們都搶著要獲獎選手。有導師這樣說:“參加了競賽的學生就像經過了‘初始化’,創新意識和能力強,研究生階段很容易進入狀態。”
電子設計競賽越來越被社會所承認。在電子競賽中獲得國家一等獎的選手可以免研究生考試,許多學校對此已經約定成俗。與此同時,許多外企在加緊挖掘這方面的人才,他們不惜以最好的待遇吸引這些大賽獲獎者進入他們的公司。一位成都選手榮獲全國電子競賽獎后,被一家外企看中,這家外企不惜以很高的待遇吸引這位選手進入該公司。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引發了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的一系列調整和改革,她必將會執著地走下去——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