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謙益:沒有老百姓,也就沒有游擊戰爭
發布日期:2005-09-27 閱讀次數:
〖第 675 期 文學藝術〗
(蘇謙益,生于1913年,1940年任綏察行政公署副主任、黨團書記,1960年底調北京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候補書記、書記,1978年任北京工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90多年的歲月,把蘇謙益的許多記憶都沖淡了,但是,說起抗日,蘇謙益的記憶卻又異常的堅韌,他脫口而出他當年警衛員的名字,甚至不經提醒,說出王老太太和她的兒子王經雨的名字以及劉鈺和他的兒子劉勤勝的名字。
“王老太太,是薩拉旗的一個地主,家里有很多地,她給我們糧食,拿錢買馬匹,后來全家參加抗日,把家里的長工、佃戶都帶出來了。”蘇謙益說。
而劉宇是武川的一個地主,同樣出錢出糧食支持共產黨游擊隊。坐在家里的椅子上寡言少語的蘇謙益聽夫人和記者聊起他當年的故事,突然插了一句:“沒有老百姓,也就沒有游擊戰爭。”
1941年,蘇謙益任綏察行署副主任,那時,鬼子對內蒙古大青山地區的“掃蕩”一次比一次殘酷,手段也越來越毒辣,慘無人道地殺害當地百姓,每到一村,就搶糧食,抓人,搶牛馬,殺豬宰羊,無惡不作。“我們當時吃住都是在老百姓家里,鬼子禍害老百姓,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蘇謙益說,“為了躲避鬼子的‘掃蕩’,我們曾經吃當地的一種亥亥草充饑。”
大青山腳下碾子溝有一位姓于的小商販,有個親戚在偽軍管理處當處長,蘇謙益得知這個消息后,就把這個于姓商販請來做工作,讓他把那位處長親戚策反。“他也恨鬼子啊,聽了我的話,十分爽快地答應了,”蘇謙益說,“他去把那個偽軍親戚找到自己家里,臭罵一頓,罵他不配做中國人,死了祖墳里都不會收留,鄉親們也會罵他的八輩祖宗,把那個偽軍處長罵得痛哭流涕,最后我們又出面做工作,把他拉到了我們這邊。”
蘇謙益設計讓一位地下交通員以為丈母娘送靈進山入葬為由,在棺材里裝上需要的軍用物資,從鬼子的眼皮子底下運進大青山,建起了修械所。“從那以后,我們把從敵人手里繳獲的、前線退下來的破槍、舊槍一整治、一改造,又重新變成了打擊敵人的武器。”
關于大青山,蘇謙益記不起更多的東西,甚至沒有更多的細節,但是,他能不斷地說出一個又一個名字。
那是他的戰友們,有的已經死去多年。
(孫曉飛,摘自《中國老年》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