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金沙官网

張忠廉:永做照亮學子前行路的明燈


  當時針劃過午夜12點,校園歸寂于又一個凌晨。

  一位耄耋老者,一群青年學子,走出教學樓,在相伴而行的路上,仍然不停地討論著實驗中的難題,這既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一天的開始。

  這一幕,在北理工的校園里天天上演,老者熟悉的身影,曾刷紅過北理師生的朋友圈,這位每天陪伴學子們勤奮學習的慈善師長,就是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創始人、84歲高齡的張忠廉教授。

  從青絲到華發,他曾在北理工的校園里求知成長,也在這里教書育人,深耕培養一流人才的人生事業,與北理工相伴,至今已63載。他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延安根、軍工魂”的紅色基因,將北理工人堅定的報國志向,一代代傳承下去,永做照亮學子前行路的那盞明燈……

“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1952年3月8日,原國家重工業部下發文件,將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的辦學方向調整為服務國防工業建設,自此學校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的偉大征程。

1956年,張忠廉大學入學照

  1956年,21歲的張忠廉以優異的成績從遼寧省營口市熊岳高中考入北京工業學院坦克制造專業。在這所培養“紅色國防工程師”的高等學府中,張忠廉開啟了自己的大學生涯,將“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鐫刻進自己的思想深處。入校后不久,因國防建設需要,張忠廉與其他200余名同學一起,轉入無線電系雷達專業。4年后,1960年4月,因國防科技事業需要和學校發展需要,張忠廉提前畢業留校,成為一名青年教師。

70年代,張忠廉向外國專家介紹光電陰極制作檢控儀

  留校工作后,張忠廉的教學科研方向是火箭儀器儀表和傳感器,并負責主持相關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但在1962年9月,他又一次因國家需要,改變科研方向,開始對夜視技術和光電成像技術進行研究,并擔任實驗室主任。從坦克到無線電,從火箭儀器儀表到夜視技術,張忠廉說:“作為一名北理工人,國家的需要、黨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回憶起大學時光,張忠廉總是自豪地稱自己是一名“雙肩挑”的學生干部。“那個時候,我是校學生總會生活部副部長,要帶頭去總務部門幫忙,這樣一來社會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占用我的學習時間。多虧學校有個學習小組的制度,在小組的幫助下,我才一直沒有掉隊。當時,我們小組一共三個人,每天晚上大家都會各自總結一下當天的活動情況、思想變化情況和發現的問題,之后再互相提出改進措施,最后進行總結交流。我們這些‘學友’后來也都成為了事業發展中互幫互助的親密伙伴。現在,我也總是教育學生,加入幾個團隊、小組在成長發展中非常重要。”留校工作以后,張忠廉也將“建立學習課外活動小組”的好方法傳承了下來,課堂內外,張忠廉經常將學生組織起來,鼓勵大家以小組形式,研究一個項目、一個問題,互相討論、溫故知新,培養大家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習質量。

  除了傳承教書育人的好經驗、好傳統,張忠廉更是一位北理工高尚師德的傳承者。每當被問到“誰是您印象最深刻的老師?”,張忠廉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厲寬老師!”上世紀,學校無線電系優秀教師厲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張忠廉。“厲老師講課思路清晰、知識系統詳盡,每次上課他都會很認真地板書,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一節課下來,黑板幾乎成了‘白板’。厲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細心負責,總能以學生為中心,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從而進行針對性地教學。”張忠廉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受益匪淺,而“以學生為中心”的為師之道,也深深地扎根進他的心中。六十余載的教學生涯,張忠廉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小組廣受學生喜愛。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在此背景下,學校開始實施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改革。張忠廉按照學校和系里的要求,面向全系開設了《儀器儀表電子學實驗技術》必修課,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上上下下的認可。“這門課應該算是后來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的前身。”回憶當年,張忠廉把這門課當作他后來“基地”事業的開端。1995年,帶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感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退休后的張忠廉又開啟了新的征程,這一干又是24年。

“我的學生就是我的老師”

  “通過引導學生的自由探索,建立融合學生興趣與創新潛力的培養新模式,將多個學院、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意識地混合組隊,鍛煉了學生多學科知識交叉的能力。”談起“基地”的特色,張忠廉心得滿滿。

  退休后經過幾年的探索積累,2000年學校特批15萬元經費,支持張忠廉創建“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希望建設一個跨專業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實踐育人的新模式。經過幾年的積累建設,在張忠廉的帶領下,基地迅速發揮出對人才培養的有效支撐作用。“在建立最佳知識結構的同時,引導學生逐漸建立最佳智能結構,在本科學習前期通過實驗選修課,打好實踐能力基礎;后期則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兩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切實做到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張忠廉也建立起一整套指導學生創新培養的教學模式。“可以說,這套體系是我們和學生一起建立的。”每當總結基地的教學模式,張忠廉始終秉持師生并進、教學相長的理念。“我的學生就是我的老師。要教什么、怎么教,要問學生的意見。”張忠廉常說,“創新教育不用辯論,把你的辦法拿出來,讓學生到工廠、實驗室中去檢驗。”

基地學生給張忠廉寄送的明信片

  十九年來,在張忠廉指導下做過創新實踐的學生們,總是親切地稱呼自己是“基地”的人,“基地能夠打破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愛好與興趣,使我們能夠自主學習,并且通過參加競賽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做到了學以致用。這里有甘于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老師,他們一心一意、踏踏實實傳授知識,為同學們樹立了榜樣,在基地環境的熏陶下,我們變得踏實誠懇,懂得團隊合作,不僅豐富了知識,世界觀、人生觀也得到了改造。”2008屆畢業生王本欣這樣回憶張忠廉的言傳身教。

  “被動學習是不可能培養出創新人才的,我鼓勵學生放手去創造,這是基地成功的關鍵。我認為,課堂上,老師應先系統地講解知識,再引導學生進行模塊實踐,最后學生手寫總結報告深化記憶學習;而課外活動中,應先讓學生動手實踐,做一個與期望目的差不多的模型,然后教師介入,進行針對性指導。”張忠廉說道。讓思想的火花在師生間碰撞閃爍,讓創新的靈感在師生之間傳遞放大,張忠廉將北理工代代傳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融入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中。

  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自2000年成立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創新能力突出的優秀學生,多次獲得省市級、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等各類創新大賽上摘金奪銀,碩果累累。1萬余名學子曾在這里鍛煉成長,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已經成為學校創新實踐育人的金牌。

愛生如子,不忘育人初心

  “深夜11點的信息教學樓,其他教室早已是一片沉寂,而4002的燈,依舊亮著。4002,沒有什么不同,將近300平米的面積,258個座位,108盞燈,它只是信息教學樓6個階梯教室中普通的一間;4002,確有不同,每到子夜,依舊有百余名學子在此堅守,挑燈夜戰……”

2016年,校園網發表的新聞特寫《在北理工,有一盞燈叫“深夜十一點的4002”》

  2016年,一篇僅有531個字,題為《在北理工,有一盞燈叫“深夜十一點的4002”》的“新聞特寫”,發表在學校新聞網上,短短時間內點擊量就達到了1萬余次。在新媒體廣泛傳播的背景下,一篇字數寥寥的簡短網頁新聞獲得如此高度關注,著實創造了一個校園宣傳“奇跡”,也為北理工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詞匯——“4002的燈光”。深究這篇新聞獲得點贊的背后,令師生們敬佩的是,80高齡的張忠廉每天堅持為勤學的學子們駐守4002教室的燈光,十余年堅持這樣一個既普通而又不凡的舉動,在凌晨的校園中留下師者崇高的背影。

  “愛生如子”對84歲的張忠廉來說是堅守六十載的為師之道。在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創新基地,張忠廉最喜歡走在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中間,親切地給予指導和建議,為大家指點迷津、指明方向。每個學期制訂教學計劃前,張忠廉都會找學生聊一聊,傾聽學生的需要,然后再據此制定基地的教學內容。每學期基地的上課時間,都是經過張忠廉的再三協調,以求使每位選課的學生都不存在課表沖突的情況。有時候學生因病誤課,他還會細心地安排基地老師補課。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每份作業張忠廉都會親自批閱,還會把優秀的集結成冊,留給下一屆的學生觀摩學習。已經退休20多年的張忠廉,耄耋高齡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回到家里已是凌晨。“看到學生的成功我會感到無比快樂”就是他給出的答案。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作品《長征組歌》

  作為老一輩北理工人,張忠廉在指導學生創新實踐的過程中,特別重視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延安精神就是我們北理工的光榮傳統!”,張忠廉不僅時常講,還將思政融入教學、課外科技活動及基地文化建設中。他精心指導學生設計制作的機械類創新作品《長征組歌》憑借滿分成績,一舉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

2018年,光電學院光電子所黨支部邀請北京市師德標兵張忠廉,分享“弘揚師德、大愛育人”的事跡和體會

  為了做好教學計劃、因材施教,每屆學生進入基地時,張忠廉都要求大家寫400字的自我介紹,并親自閱讀,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你們不用擔心我的身體,每天都有學生送我回家。他們都是把我送到家門再離開,十幾年一直如此,尤其是遇到雨雪交加的天氣,學生們更是盡心陪伴。”雖然就住在校園里,但張忠廉回家路上身邊從不缺少交流討論的學生,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們對“光電老爺爺”的愛戴更是發自內心的體現在校園中的一路相伴護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老師”張忠廉贏得了一代代北理工學子的尊重和愛戴,在由全體學生投票的“我愛我師”評選中,張忠廉多次高票當選。

  “我沒有什么好宣傳的。”面對采訪,這句話張忠廉不時說起,但提到學生,他卻如數家珍,慈祥的笑容里幸福滿滿。“我的學生都比我強,他們年輕、聰明、接受新鮮事物快,我不會用電腦語言,都是他們教我的。他們就像賽場上比賽的選手,跑得都很快,我的作用只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遞水遞毛巾,做好他們的勤務員。”

  現在,令張忠廉欣慰的是創新基地的兩位青年教師張麗君和王冬曉,也和他一樣,每天忘我工作在教學一線,不辭辛勞。“我們是一個團隊,當我老到不能走路的時候,還有他們把基地的精神,把北理工的延安精神傳承發揚下去,我就放心了。”

  青春韶華,耄耋之年,時間鐫刻下歲月的痕跡,

  求學時的小白楊,已長成庇護師生的雄偉傘蓋,

  北理工校園中,立德樹人永遠是最精彩的主旋律,

  老師,是那盞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永不熄滅!

 

      (部分內容根據《大學生周刊》《人民政協報》等整理而成。)

深圳太阳城酒店| 君怡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 安装包的微博| 现金棋牌游戏平台 | 百家乐官网tt娱乐城| 朝阳县| 百家乐事电影| 大发888娱乐城哪个好| 新天地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嘉鱼县| 百家乐游戏软件出售| 亚洲顶级赌场手机版| 百家乐官网高返水|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新澳博| 青鹏百家乐官网游戏币| 黄金岛棋牌游戏下载| 百家乐官网会骗人吗| 利来百家乐官网娱乐| 大发888娱乐捕鱼游戏| 真人百家乐怎么对冲| 百家乐官网永利赌场娱乐网规则| 体球网足球即时比分| 真人百家乐平台下载| 百家乐官网揽子打法| 瑞丰国际娱乐场| 澳门百家乐哪家信誉最好| 百家乐官网网上投注文章| 大发888娱乐城下栽| 百家乐官网的弱点| 博九娱乐场| 梭哈棋牌游戏大厅| 威尼斯人娱乐城代理佣金| 好运来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888存款方式| 威尼斯人娱乐欢迎您| 百家乐官网的规则玩法| 大发888手机| 百家乐平注法到| 杨公24山分金兼向吉凶| 网上百家乐官网投注技巧| 大发888官方62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