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家”文化,建設一流實驗區
——【一流建設系列報道】北京理工大學西山實驗區建設發展側記
發布日期:2018-12-08 供稿:黨委宣傳部 王朝陽、學生記者 趙盧楷 攝影:黨委宣傳部 郭強
編輯:王朝陽 審核:藺偉、左建華 閱讀次數:
距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15公里,背靠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的西山風景區,坐落著北理工在京最重要的教學科研實驗基地——西山實驗區。
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我校建立起專業的坦克實驗室,這其中就包括選址京西冷泉建設的占地55畝的西山坦克試驗場。2001年,作為“211工程”建設項目,學校在西山購地100畝,建成西山火工區實驗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西山實驗區占地總面積達到210.4畝,建筑總面積將近4萬平米,一批我校高水平的實驗平臺入駐其中。
攀登科學高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一流的實驗平臺。西山實驗區作為學校在京承擔高水平、高強度科學實驗任務的專屬校區,新世紀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瞄準一流,西山實驗區的建設者們,以“愛家”之情,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讓實驗區如家般溫暖,書寫下北理工人建功立業的奮斗精神。
家,興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設一流的實驗區,首先就要構建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工作環境。正是帶著這樣的理念,兩年多來,西山實驗區將基礎建設放在工作首位,變化顯著。
“以前,學校的合作單位要來西山實驗區都找不到學校大門,學生打車過來跟司機師傅只能說到鄰近的駕校,師生在西山實驗區工作學習,缺少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機電學院爆炸重點實驗室的馮治建老師回憶道。
一流的校區,一流的環境,“從門開始”。西山實驗區南北院校門的改造工程自2016年初被提上了日程,2017年9月份開始整體規劃,2018年正式完成。“南院大門的改造,設計方案討論過至少有七八個版本。”西山實驗服務中心綜合室主任耿俊明親歷了實驗區校門的改造,“我和同事曾經頂著高溫烈日,在河北香河2000畝露天石材市場中,為修建大門挑選石材”。如今,取材自大理石的大門簡潔明凈,端莊謙和,一側的立柱如同火炬般象征著延安精神的薪火相傳,整齊排列的南門鏤空孔洞又在厚重之中平添一份靈動。從校門規劃設計,到建筑材料的選擇,再到施工中的精心監管,迎送師生出入,標志明顯、形象嶄新的實驗區校門,凝結著實驗區管理者的心血和奮斗。
西山實驗區的環境提升,不僅僅停留在入口,春華秋實,讓師生們在校園內感受到自然的美,更是實驗區管理者們的追求。建設一流環境,不僅要有大刀闊斧的勇氣,更要有繡花般的耐心與細心。
“這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園區植被分布。”耿俊明拿出一沓A4紙,上面手繪著各個植物在園區示意圖上的分配,包括它們的顏色和花期,“我們都是自己去種植的地方親自測量,比如你走過這條小路,你會發現這條小路邊的植物榆葉梅、櫻花、木槿都是交錯出現的。為了顯得不單調,我們充分考慮了花色花期以及植株的高矮。你再看這里,北院這條路邊是紅王子錦帶和連翹組成的彩色錦帶景觀,這是因為種植區域面積和地下管網,種不了開花的小喬木……”說起實驗區里的綠化植被,耿俊明如數家珍。
除了做好“看得見”的環境改造,“看不見”的“內功”更是西山實驗建設的重點。2017年夏季學期,學校對西山實驗區食堂的后廚及飯廳的地面、墻面、屋頂全面翻新;后廚功能區域重新劃分;水、電、氣、下水線路重新鋪設……改造后的食堂煥然一新,不僅如此,西山實驗區食堂借裝修改造之際還在食堂飯廳建設了一面文化墻,以文字及圖片的方式,展示重尋“延安根”、回溯“軍工魂”、心系“國防情”、暢想“北理夢”四個主題,充分發揮了食堂的育人功能。
在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食堂改造、鍋爐房改造、中轉室改造、南北院大門和圍墻改造、樓宇環境改造、主干道改造……,兩年來西山實驗區的基礎設施實現了質的飛躍。“師生在實驗區工作,如何讓他們感受到校園如家般的和諧幸福,這種獲得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西山實驗服務中心副主任范強銳這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家,暖在一字一句、一舉一動
“中秋節假期,整個群里報飯的只有我和另外一個同學,我在群里問,兩個人食堂開飯嗎?食堂的師傅們說只要有人來,就有飯吃!”每當回憶起這段“食堂包場”的特殊經歷,長期在西山實驗區學習工作的材料學院研究生盧飛朋仍然十分感動。
“報飯”對于其他校區的師生來說也許十分陌生,但是這已經成為西山實驗區的一項最平常不過的“生存技能”,也是一項最為人性化的貼心服務。由于承擔的實驗工作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每天來西山實驗區師生數量浮動較大,為了幫助食堂掌握就餐人數,最大限度地節約糧食,師生們就自發成立了一個微信“報飯群”,大家每天在群里報數,既方便了食堂掌握伙食規模,也保障了師生自己的就餐質量。
然而就是這“管吃飯”的群,一不留神,卻又向前“進化”了,而一直聚焦師生需求的實驗區管理服務者,卻十分“留神”地將這一點暖心燭光,點燃成“熱烈”服務師生的熊熊火焰,“家中暖意融融”。
“有一次,一位同學在‘報飯’群里說希望把實驗室的電路故障做一下排查和維修,自此之后群里學習、科研的需求逐漸增多起來。”盧飛朋說。面對群里日益增多的服務需求,實驗區管理服務者們,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新媒體平臺搭建起的信息橋梁,從此微信群里多了幾位“專業群主”,每當群中出現任何服務需求或者實驗區相關問題,都可以得到實驗區工作人員的及時反饋和解決,“報飯群”也開始向“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華麗轉身。“只要在平臺上反映一下,一站式服務有求必應,能解決的盡量都去解決,不能立刻解決的協調其他部門也要想辦法盡快解決。學生老師的需求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要求。”長期在群里搜集師生需求的中心辦公室唐偉老師介紹到。
西山實驗區服務管理人員在汛期時送學生安全離開
強服務,重質量。一流的實驗區,必須要有一流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西山實驗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給自己制定了“四個一”服務標準,即 “一站式服務、一刻鐘答復、一次性告知、一日內解決”。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報飯、報修、問題咨詢、通知發布、信息分享等多項服務;一刻鐘答復,師生在平臺上所提出的任何問題或需求將在一刻鐘內給予解答;一次性告知,辦理的事項或咨詢的問題將一次性詳細告知師生,減輕師生反復咨詢、往返奔波的負擔;一日內解決,實驗室各項零星維修任務一日內解決完畢,為師生安心科研創造便利條件。
“記得有次晚上下雨,我突然記起來有個實驗設備可能會被雨淋,可我已經回中關村了,我就在群里問有沒有人在我們實驗室附近,請幫我們蓋一下設備。”機車學院肖建偉同學回憶道。實驗區值班老師得到消息后,立馬奔赴現場。同時,在附近的同學也在群中發言說道,“那個位置離我們很近,我去看看。”最后,到場師生一起將設備蓋好,還在群里發布了現場處置后的圖片。
正是因為有了優質的“四個一”服務,腳踏實地地幫師生解決問題,所有來西山實驗區的師生都自發加入到這個便捷的信息平臺中,“西山群”從一開始的幾十人,已經發展成兩個群五百多人,成為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群”。“有問題找服務中心”也慢慢成為了所有在西山從事學習工作師生的“共識”。
家,融成一心一意、一朝一夕
“不論是建設優美的環境,還是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將實驗區建設成有歸屬感的‘幸福家’,歸根結底,還要為學校建設一流的實驗平臺,提供有力支撐,這是我們工作的核心。”范強銳這樣點出了實驗區工作的關鍵。
“對于我們實驗室來說,西山實驗區提供的支持,十分給力,有目共睹!”長期在西山實驗區工作的王文杰老師說道。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我校相關學科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載著許多重大課題和重點項目。2001年,實驗室從中關村校區逐漸搬遷到西山實驗區開展基礎研究實驗,也成為這里最重要的實驗平臺之一。
“先不說實驗區對供水供電、樓宇衛生這種基本保障做的非常到位,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實驗需要的各種試劑,在西山實驗區這邊可以做到取用手續隨到隨辦,后備試劑補充及時。”王文杰補充說道。
在西山實驗區的基礎研究基地,實驗室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師生們在良好的環境下,潛心科研,成績頻出。自搬遷至西山后,不僅獲得十余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還順利通過了歷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特別是在2018年,實驗室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更是取得了“優秀”的優異成績,這其中離不開實驗區的有力保障和支持。
國家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西山實驗區被稱為“阻燃樓”,是我國阻燃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的“阻燃樓”,可以說是西山實驗區利用率最高的實驗室,也是開放度最高的實驗室。“以前學生不愿意來,現在實驗區環境好了,功能全了,有了家的感覺,學生都不需要強制要求,就自愿來了。”阻燃工程中心主任楊榮杰教授說道,“你問我環境好到什么程度,這么說吧,工程中心每次檢查的驗收都不需要突擊,隨到隨查,保質保量!”
優美和諧的大環境,滋潤陶冶著師生們的心靈,孕育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優美的環境,讓我們發自內心的愉悅,有一種想表達的沖動。”秦建雨,這位高分子專業的博士生,每每看到阻燃樓中一幅幅“唯美651”攝影大賽的攝影作品,總是很自豪。“我們阻燃樓里掛著的全是‘唯美651’的成果!651取名門口的651路公交。”楊榮杰介紹說:“除了舉辦攝影大賽,引導學生發現西山實驗區的美,我們還把二層會議室改為了休息間,讓學生在繁重的科研之余有個休息的場所。到了夏天,我們還在樓外的藤蔓下舉辦夏日晚會。我們是一家人,溫暖幸福應該是每位家人的感受。”
目前,五個學院的高水平專業教學和科研實驗室入駐在實驗區,其中包含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和2個省部級以上檢測中心。
晨光熹微,冷泉東路,北理工西山實驗區門庭整潔,穩重端莊,綠植縈繞,有條不紊,如家溫暖。
“管理水平一流,服務保障一流,環境文化一流”,西山實驗區一流藍圖鋪卷,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奮進之路上,將繼續抒寫筆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