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語:在空間法的舞臺上,追逐航天強國夢
——北理工“新時代 新作為”之師資隊伍系列報道
發布日期:2018-10-05 供稿:黨委宣傳部 趙琳、王征、王朝陽 攝影:黨委宣傳部 郭強、法學院
編輯:趙琳 審核:藺偉、張瑜 閱讀次數: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始終貫穿著偉大的愛國奮斗精神。自1940年創校,“黨的事業就是我們的奮斗方向”就成為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近期,聚焦“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黨委宣傳部將推出系列報道,希望全體師生能夠傳承紅色基因,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建功立業新時代!
外層空間是指空氣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任何國家不能對外空主張權利。外層空間法(outer space law),簡稱“空間法”或“外空法”,是國際法的一個新分支,是指調整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和。
空間法學科是北理工的特色學科之一,經過多年來的悉心建設,不僅水平在國內處于前列,也具有了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外空國際規則談判、航天立法研究和實踐領域,形成明顯優勢。在空間法學科建設的背后,有眾多航天法律人的默默奉獻、耕耘奮斗,王國語,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初識空間法,結緣聯合國
一個人和三段經歷,改變了王國語的科研軌跡,與空間法的不解之緣從北理工開始。
“2006年,學校依托法學院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學空間法研究所,北理工也成為全國第三家成立專門空間法研究機構的高校。研究所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和國防科工系統資源,發展與國防科技工業緊密聯系的特色法學學科。”時任研究所所長的李壽平教授這樣回憶道。而作為北理工空間法學科帶頭人,李壽平教授也是王國語走進空間法領域的引路人。
2008年9月,王國語入校之時,不斷加強空間法學科建設是李壽平教授心中的“大事”,組織學生參加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成為加強空間法人才培養和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工作。因此,李壽平教授希望王國語能夠擔任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全英文競賽的教練。
雖然王國語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但對于主要以國際私法和法經濟學為研究背景的王國語來說,空間法是個嶄新的領域,心中不免忐忑。“信心都是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年輕人不要怕!”李壽平教授的話給了王國語莫大的鼓勵,至今讓他記憶猶新。此后,王國語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日以繼夜地學習補充空間法領域的知識。在李壽平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和國內賽的歷練,李壽平教授完成了對王國語的“傳幫帶”,隨之大膽放手,讓王國語獨自帶隊準備和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行的亞太賽。
2009年,王國語帶隊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參加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亞太區競賽,首次出國的王國語帶領隊員們面對的挑戰著實不小。例如,由于漏聽或誤聽了比賽規則,隊員在賽前領取的對手書狀上進行了標注,而按照比賽規則,這是要被扣分的。為了讓隊員們安心備賽,王國語獨自在夜晚的悉尼街頭尋找打印社,走了十幾條街,終于重新制作裝訂好了書狀。如此“挑戰”,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不時出現,一周下來,王國語竟然“瘦身”了十斤。不過,在大家的團結奮斗下,北理工榮獲本次亞太賽“最佳團隊”獎。在隨后兩年時間里,王國語連續帶隊參加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的國內賽和亞太賽,幾乎每年都付出近半年的時間用于備賽輔導,正是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王國語不僅提升了專業英語水平,也同時完成了在空間法領域的知識積累。2011年,王國語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國家遙感法及航空航天法中心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期間,他通過給美國學生授課、在國際論壇作報告等歷練,再次提升了英語和專業水平,并且在國際空間法的世界頂級刊物《空間法期刊》發表了研究成果。帶著對空間法研究的興趣與自信,王國語決定將空間法作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國語于2018年6月參加在維也納舉行的聯合國外空委大會“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工作組”最后一次談判
訪學同時,王國語還承擔了中國空間法學會“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問題”的課題研究。在2012年5月的結題答辯會上,王國語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外交部和國防科工局相關負責人的充分肯定。隨后,王國語積極申請加入中國代表團,赴聯合國外空委參加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性工作組的一線談判,從而成為中方談判專家隊伍中唯一來自高校的代表,親自參與聯合國外空國際規則制定的談判。七年間,王國語17次參加聯合國外空委會議和談判工作,這為他的空間法研究提供了學以致用的最佳舞臺,極大的開闊了學術視野。鑒于王國語的出色表現,外交部條法司和國防科工局系統一司(中國國家航天局)還先后向學校發來了表揚信和感謝信。
談及與聯合國結緣,王國語頗為感慨:“空間法研究,是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的過程,不僅需要自身潛心研究,更需要打開視野,熟稔各國的關切,緊密追蹤和預判外空規則制定的熱點以及各國動向。與聯合國的結緣,不僅讓我從國際空間政治和空間外交的角度對國際法和空間法有了全新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也讓我深刻體會了國際規則談判對于捍衛和爭取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發出“中國聲音”,捍衛“中國立場”,做出“中國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從航天大國強國,不僅要靠硬實力,而且也需要軟實力、巧實力和銳實力。加強空間法研究,符合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對于軟實力建設的迫切需求。“雖然空間法只是國際法中的 ‘小’領域,但背后蘊含巨大潛能的航天產業和不斷壯大的航天事業,為空間法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王國語對空間法學科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參與聯合國外空國際規則制定談判中,王國語注意到,在談判桌上世界航天大國的談判專家大多具有技術工程與空間法律的交叉背景,而中方則需要技術專家和法律專家在現場同時配合開展談判,談判效率和效果則大打折扣。因為深感空間科技工程背景對于空間法談判的重要性,王國語也更加重視對航天技術、航天工程和中國航天情況的學習了解,并廣泛和深入地與國內航天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2014年,王國語受聘為英國皇家國際事務所(ChathamHouse)高級研究員,在這個世界排名第二、歐洲排名第一的智庫從事了半年空間政治和國際關系研究。“有人稱我為懂航天的法律專家,其實要做好空間法研究,僅僅了解航天是不夠的。政治學和法學的交叉融合、空間科技與法律政策的交叉融合是中國的外空、航天智庫建設的必由之路。” 王國語這樣分享有關空間法學科發展的心得體會。2012年開始,王國語又深度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并受國防科工局委派,擔任多個中方參與的航天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的中方法律顧問或政策專家。2016年受聘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任外空法律顧問。
伴隨著中國發力建設航天強國,中國的空間外交也大有可為,而外空國際法治建設也成為空間外交合作與斗爭的焦點,而參與其中的王國語將“愛國情懷”付諸于對國家利益的親身捍衛。“在 2014 年 2月一次談判中,我是中方的主談專家,某些國家與我們就某個條文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趁著我去和擔任主席國的南非代表磋商的時候,竟然在中國代表未在代表席的情況下,‘挾持’主席通過了對我們中國不利的案文。發現這個情況后,在中國代表團的支持下,我‘怒斥’了某些代表團的行為,并向其他代表團澄清了誤會。最后,當事人以及工作組主席紛紛向中國致歉”。隨后在最后一天的談判中,關于工作組報告的措辭,各國立場不一,并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談判即將陷入僵局。按照先例,如果各國無法達成一致,談判將一直持續至深夜直至會期結束。此時,王國語提出的折中建議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同意,談判由此提前結束,之后多個國家的代表來到中國代表團席表示感謝。
王國語于2018年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裁軍研究所外空安全會議上做特邀報告
對王國語來說,他用在空間法領域的奮斗詮釋了自己的家國情懷,他憑借多年談判的經驗積累和專業素養,捍衛了國家利益,為國際空間規則制定和研究做出了“中國貢獻”。“有些東西是在書本上永遠體會不到的”,作為一名北理工人,王國語為自己能夠用所學報效國家而深感榮幸和自豪。
十年間,王國語不僅多次參與聯合國外空國際規則談判、其他高級別的國際論壇和項目,還積極與國際政府間組織、國外知名空間法律政策高校、智庫和科研院所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主動參與組織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互訪和翻譯權威專著……。功夫不負有心人,銳意進取的王國語也逐漸成長為我校空間法團隊中的優秀青年學者,成為北理工空間法學科的學術骨干。
教書育人,師道之本
“‘胸懷壯志’是培養學生的靈魂所在,無情懷、無理想,再優秀的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也只是‘精英利己主義者’的池中一物而已。”
王國語于2017年參加在哈爾濱舉行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空間法律政策培訓
“人才是中國空間法事業發展的前提和核心。”長期從事空間法教學,王國語的感受頗深。王國語曾為法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國際私法》,并承擔本科生《法律經濟分析》的授課工作,隨著科研重心的調整,王國語逐漸將授課課程集中在空間法領域,本科生課程《航空與航天法》、雙語課程《外層空間法》和留學生及研究生的全英文課程《國際空間法》成為他近幾年教學的重點。
王國語特別注重對授課內容進行及時更新,經常結合當下發生的航天熱點問題或案例,調整教學內容,力求生動,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認可。“老師知識淵博,授課風趣幽默,注重課堂互動,收益頗豐”,這是學生們對王國語的教學評價,“上課時王老師經常把最新發展的熱點問題順手拈來,外空旅游、大型空間物體再入、空間碎片主動移除、外空采礦和外空戰爭等等,他總是能以最形象生動的方式將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問題講透,讓我們記憶深刻。”
王國語參加2018年6月北理工國際法空間法方向研究生畢業答辯
“教書育人,師道之本”,除了講授專業知識之外,王國語還是一位注重培養學生理想和情懷的老師。“古往今來,志當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素為中國知識分子之精神圭臬。”在王國語看來“教書育人,師道之本”,就是應該教育學生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面對物質的誘惑,要始終保持中國知識分子的“高遠志向”,要有一份家國情懷,才能在奮斗中建功立業。
“民族大任、家國情懷,需要強調,更需要培育、呵護、引導和支持。”在采訪中,王國語對學校提出的人才大類培養改革“要緊密圍繞‘招’‘培’‘管’,在‘大、改、質、實’上下功夫”感觸頗深:“梅貽琦先生謂之‘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在于大師‘,但“大師”又從何而來呢?國外引進?深山練就?‘大師’都曾是學生。因此,大學的關鍵是學生。”對于同學們,王國語總是提出這樣的希望:“力求溫飽,則可追求獨立思考,情懷赤誠,正直周到,敏銳頑強。我和大家共同努力。”
“大道不失,蹊徑不輟”,“十年磨一劍”的王國語,矢志不移、馳而不息。在建功立業的新時代,追逐航天強國夢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北理工空間法學科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