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給社會實踐裝上“準星”
——人才培養大討論系列報道之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紀實
發布日期:2016-08-16 供稿:校團委、宣傳部 攝影:各社會實踐團
編輯:紀惠文 審核:包麗穎、肖雄 閱讀次數:
【編者按】2016年,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以“青年服務國家——投身助力‘十三五’,青春奮進中國夢”為主題,緊密圍繞服務國家及學校“十三五”規劃,結合青年學生實際,全面開展。人才培養成為了社會實踐工作的“準星”,如何精準定位,如何將社會實踐的“好鋼”用在人才培養的“刀刃”上,北理工在不斷思索、不斷實踐。
“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別讓陽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期待,愛放在手心跟我來,這是最好的未來……”當稚嫩的嗓音唱起劉若英《最好的未來》,旋律的偏差難掩鄉村孩子眼神中的希望與感謝,這是北京理工大學山西方山暑期學校階段性支教課程結業匯報中的一幕。這個暑假,在山西晉東這個小小的村落中,百多位北理工學子在志愿支教中響應“青年服務國家”的號召。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又是一個暑假,北理工7900余名師生,1145支隊伍,不僅將“青年服務國家”的理念印在了自己的T恤上,也在眼觀、耳聽和力行中,將這句話寫在了心中。
大學生社會實踐突破了校園空間與時間的局限,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實踐類型的增加,大學生與社會聯系更加密切,社會實踐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多元,這些都賦予社會實踐更大的魅力,但與此同時,也給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如此大規模的組織實施中,北京理工大學應該如何為社會實踐規劃軌跡,裝上“準星”呢?
“近年來,學校的社會實踐工作,在組織、規模、效果和影響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局面,這是學校高度重視和不斷投入的結果。在此基礎上,還需花更大的力氣加強對社會實踐工作的統籌謀劃,謀劃的前提是要做到精準定位,給社會實踐工作裝上“準星”,這個“準星”就是人才培養,要讓社會實踐的這只大船始終在人才培養的航道上前行,要將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效果作為檢驗人才培養成效的一個側面。”學校副書記副校長項昌樂簡潔而有力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忘初心,用“理工紅”塑造精神錨點
“清清延河水,撫育你茁壯成長,悠悠歲月長,磨練你意志如鋼……”當來自機電學院的陳佳驛在學校前身自然科學院的延安舊址唱起既熟悉又“陌生”的校歌,他獲得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說實話,校歌我們都聽過,但是平時唱的機會很少,雖然旋律優美,但是延河什么樣,歲月怎么悠長,全無概念。”霍紅宇這樣回想自己之前對校歌的感受。“但是這次到延安來‘尋根’就不太一樣了,我們親眼見到了寶塔延河,這和校徽上的形象一模一樣。我們來到了北理工的起點,看到了咱們在圣地延安留下的大禮堂等成就,在抗戰時期能修出這樣的建筑真是太不容易了,我想我找到咱們北理工的‘初心’了。”霍紅宇是2016年學校“學史明志”暑期社會實踐暑赴延安社會實踐團中的一員。
2016年的這個暑假,北京理工大學“學史明志”實踐團以“探尋先輩足跡、點燃信念火炬、明確報國之志”為主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這一實踐傳統已經延續二十年余年。
人才培養,先塑精神。北京理工大學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被稱為培養“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曾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相伴成長。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延安根、軍工魂”始終是學校建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內核,“延安精神”、“軍工文化”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為學校師生思想引領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傳承延安精神,繼承軍工品格,是北理工精神傳承的召召使命,必須體現在人才培養的精神塑造中,在代代北理工學子的思想深處,寫下一筆有力的“理工紅”,不忘初心。
塑造精神,講究質量。一提起紅色社會實踐,人們往往會將其與紅色旅游聯系起來,在革命舊址走走看看,僅僅眼見為實而已,與塑造精神相去甚遠。2016的暑假,北理工正通過紅色實踐教育基地模式,悄然改變著這一切。學校積極調研,認證挖掘了一批優秀的紅色實踐教育資源,并加大投入,掛牌成立了一批“紅色基地”。基地采用體驗式、討論式、模塊化的教育方法,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專題課程和講座,以保證學生在基地的實踐教育質量。通過多年打磨,這些基地的實踐教育已實現了標準化、質量化、實效化,使紅色實踐育人向縱深化發展。
穿上紅軍服,共做紅軍飯,體驗了當年“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的情形,感受了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小推車運送物資,擔架運送傷員,身臨其境地重溫紅色歷史,親身體驗革命生活。五十余位北理工學子就是這樣在中共贛州市委黨校參加了從未感受過的紅色體驗式課程學習。在四川儀隴“兩德故里”參加學習實踐的九十名北理工師生黨員,聆聽了儀隴張思德學院專家講授的《川陜蘇區的紅色記憶與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專題報告,這場經過“千錘百煉”的報告,讓師生黨員們跟隨專家準確了解到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斗爭中的歷史功績以及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產生過程和時代光輝。“想不到這里的報告讓我聽的這么走心,一氣呵成的講座真精彩,做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不飄,很實!”這是自動化學院孟之棟同學在學習后的深刻感悟。
矢志國防、學以致用,軍工情懷和專業認知“完美契合”
實踐育人,學為根本。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就是要利用第二課堂這個載體,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與認知,使學生對課堂教育內容所蘊含的價值、知識有來自于實踐層面的理解,從而接受并認同。
作為一所國防特色鮮明的高校,“軍工情懷”的文化烙印深刻影響了北理工的辦學及人才培養,激勵著北理工人在實現北理夢、強國夢的道路上前行不輟。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校的國防特色、激發學生矢志軍工的情懷、在企業的生產實際中理解深化課堂所學,學校始終把“到國防企業一線去”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模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思考“所學為何?”“學何以致用?”
2016年暑期,學校組織實施了“立足國防軍工百團行動”專題社會實踐活動,一大批學生深入企業走訪、實習實踐、科研交流,探尋軍工精神,真正形成第一、第二課堂學習交融的局面。
中國第一門鋼炮、第一艘鐵甲兵輪、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無數個中國海防第一在這里產生。這個暑假,北理工赴江南造船廠實踐團的同學們接受了一場專業化的精神洗禮,他們來到這個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現代化造船基地,不僅感受到它的飽經滄桑和經久不衰,更直接深入生產一線,直觀的學習調研這座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為廣泛的造船廠,學習我國軍工龍頭企業的先進巨大的生產能力、各類生產工藝和設備。
“穿過崢嶸歲月,探尋紅色江西”,在軍工文化發源地——江西興國官田兵工廠舊址參觀之后,黨員社會實踐團蘇區精神紅色培訓班的團員們,在官田兵工廠工人俱樂部的戲臺上投入地表演著情景劇,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再現了當年軍工人排除萬難、修理機械、制作彈藥的場景,也演繹了心中的那份軍工情懷。
在赴大型軍工企業江麓集團的實踐中,當被問及有何感想時,一位成員說:“我們不僅見到了真實的生產過程,也切實感受到了一種精神,不屈不撓的軍工精神就在面前”,“敢想敢做江麓人,自強自信軍工魂”切切實實的震撼著每一位學生。
在企業中,學生能夠實在感悟到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能夠感受到知識對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重要性。“我們終于見到了裝甲車輛的裝配車間!”這是機械與車輛學院“軍工魂探索”實踐團成員步入江麓集團軍用車輛總裝車間時發出的感慨。在全國知名的軍工企業江麓集團,廠房內擺放大量正處于裝配狀態的裝甲車輛,深深的吸引了實踐團成員。“為滿足特定的作戰環境和作戰任務,一臺兩棲坦克裝甲車該如何增加可調節式擋浮板和螺旋槳推進器?”、“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坦克履帶又有什么特別的形態和設計要求?”同學們聯系課堂所學,有太多的疑問,研發人員反倒有點“應接不暇”,企業派出的接待人員感慨于北理工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對他們扎實的專業知識充分“點贊”。
對大型企業,特別是軍工企業的實踐走訪,已經成為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模式,不僅能夠充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關注到社會一線企業在生產研發等方面的最新狀態,引發在專業學習上的思考,也能充分幫助學生端正學習觀念,構建學習動力和目標,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治學、標準嚴格的“軍工品格”。
“改變中國一點點”,責任使命要有“獲得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親歷祖國山河、親近人民大眾,才能自省內觀,理解平日“如雷貫耳”的責任與使命。但是,觀察并不是全部,力行才是社會實踐的真諦。
北京理工大學在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期探索積累中,逐漸明晰了引導青年“知使命、懂責任”的育人關鍵,那就是為社會實踐設計“獲得感”。欲取先予,而以往將道理、口號作為“先予”之策,往往效果不佳,卻易引發青年人的反感。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展示魅力,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科學性,那必須將一份責任與使命的“獲得感”贈予青年人。
今年暑期,在方山縣橋溝村,這個晉東國家級貧困縣的村落里,陣陣讀書聲與歡笑聲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在這里,一座廢棄的鄉村小學悄然變身,北理工方山暑期學校在這里掛牌成立、正式開課,一批批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有志青年下鄉支教。“我們想在小小的教室里,帶孩子們領略大千世界的精彩”。2016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9個專業學院的126名師生先后到達橋溝村,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支教活動。
“像數碼相機、虛擬現實眼鏡這類的,在農村孩子們根本見不著。大學生們把它們帶到農村來,既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又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方山縣小學老師張海晴對于這種暑期課程贊不絕口。除了生動有趣的科普講座,志愿者們還帶來了深入淺出的理想信念教育、豐富實用的文化知識、健康活潑的文體活動、嶄新有趣的科普書籍,這些無疑都成為了橋溝村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記憶。
“這幾天我學到了好多知識,原來還有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你們明年一定還要來。”橋溝村小文拉著志愿者的手呢喃到。小文父母離異,父親平日在田間勞作,14歲的他便承擔起了照顧4歲弟弟以及做飯的責任,今年小文枯澀無味的暑假因為大哥哥大姐姐們的到來變得色彩斑斕,也因為他們的到來,小文的童年生活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我們并不只是了解情況、開展支教,我們想要參與到橋溝村的脫貧工作中,我們力圖給孩子們帶來豐富課外知識的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通過努力,誰都可以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況。”機電學院支教團團長劉書翰說到。
值得一提的是,北理工設計學院師生早在4月就深入方山縣橋溝村開展考察,測繪日間照料中心建設用地、繪制整體村莊地圖,準備為橋溝村進行規劃設計,他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中國的某一點。
如果說方山暑期學校項目的背后體現了學校通過社會實踐在著力做好人才培養的主動設計,那在距離山西方山500公里之外的河南省郟縣山頭趙村發生的一切,證實著北理工社會實踐“獲得感”的育人理念,從設計引導階段,逐漸轉換為學生主動要求的階段。
北理工徐特立學院“心漾微光”暑期支教實踐團,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山頭趙小學的支教活動中,為這所以留守兒童為主的山村小學捐建了圖書室,并以北理工的老院長、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人的名字來命名。實踐團的同學經過前期的校內外募捐活動,籌集各類書籍1300冊。這次源于網絡的邂逅,激發了北理工學子身體力行改變點什么的“斗志”。“社會實踐是我們成長鍛煉的一種特別好的方式,但是我們也在想,是選擇走馬觀花的風光之旅,還是來點辛苦的,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點什么。在我們學院有這樣的一句話,‘明明德大學之道,揚勤學特立之風’,‘特立之風’如何體現,我們堅定選擇后者,能在這樣一個山村小學把徐特立的名字留下,這樣特別酷,我們改變了中國一點點!”徐特立學院的趙梓辰驕傲的說。
“改變中國一點點”,行動可以點滴,但“獲得感”卻將什么是“青年服務國家”的重大責任寫在了青年的心中。
在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始終在人才培養的軌跡上不斷加速、加載。近年來,學校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優秀團隊”等多個稱號,連續十余年獲“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獲市級以上光榮稱號120多人次,優秀團隊100余支、優秀成果140余項。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愈發從粗放聚焦精細,當走過廣泛發動、轟轟烈烈、資源投入、成果產出幾個必由的歷史階段后,社會實踐開始了自己的精準定位,如何將社會實踐的“好鋼”用在人才培養的“刀刃”上,北理工在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