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北理工良鄉校區學生宿舍樓名小記系列之“疏桐園”
發布日期:2015-10-19 供稿:黨委宣傳部 辛嘉洋 攝影:范哲昕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編者按】 在每日快節奏的校園生活中,有這樣一批建筑,它們座落于北理工良鄉校區,同學們每天在這里從喧囂歸于平靜,又帶著蓬勃朝氣走向新的一天,這就是同學們在北理工的小小家——“靜園”、“疏桐”、“博雅”、“丹楓”,作為北理工最年輕的宿舍“群落”,何以命名,名為何意,校黨委宣傳部記者經一番調研,特撰寫樓名小記系列,與君共享。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唐·虞世南《蟬》
疏桐園,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學生宿舍樓,位于南校區西北部,由五棟建筑組成,自南向北分別由“ABCDE”區分命名,并與北區“靜園”隔路相望。
“疏桐”,語出唐虞世南《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疏為粗義,桐為樹種,疏桐意為梧桐樹間疏落下斑駁的影子,將宿舍命名為“疏桐園”,其一,寓意此處為品行高潔之學子居所,其二,望學子以蟬明志,志向高遠、潔身自處、努力成才。
《蟬》詩原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為“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取清甜的露水,聲音從高挺疏朗的梧桐樹枝向遠處傳出。蟬聲之所以能夠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挺的樹上,而并非依靠秋風傳播了聲響。”詩中之意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揚。
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外在憑借,只要潔身處世,自會揚名立萬。他認為,蟬聲能夠遠傳不是憑借于秋風的傳送,而是因為它與其他田間草蟲不同,它立身高處,聲名自然能夠傳播四方。突出強調的了人格之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與氣韻。虞世南作為唐貞觀年間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其名聲遠揚更在于他的博學多能,高潔耿介。以《蟬》詩作為“疏桐園”的由來,也是希望同學們能夠立身高潔,志向高遠,成長成才。
北京理工大學以培養具有“高遠的理想,精深的學術,強健的體魄,恬美的心境”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學校的育人目標。品行高潔、立足長遠,是大學生應有的人生態度;鍥而不舍、不斷追求,是大學生應有的科學精神;寬廣胸懷,健康快樂是大學生應有的生活態度,故將樓宇命名為“疏桐園”,寓意品行高潔的學子們居住于此,更旨在希望同學們能夠志向高遠、潔身自處、鍥而不舍、努力成才。
相關鏈接:“非寧靜無以致遠”——北理工良鄉校區學生宿舍樓名小記系列之“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