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熱愛良鄉校區成為一種習慣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和章談良鄉校區建設
發布日期:2015-07-03 供稿:宣傳部 和霄雯 攝影:新聞中心 郭強 學生 張天佑 劉云軒 全源
編輯:新聞中心 和霄雯 閱讀次數: 北京理工大學從延安走來,在烽火歲月輾轉辦學,遷入北京,從皇城根到車道溝,再到中關村,回首往事,在學校75年的建設發展歷程中,辦學地址的遷移,在全國高校中算屈指可數。每一次變化雖然都充滿新挑戰,也面臨新困難,但最終都帶給了學校新發展、新變化,奠定了新基礎。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京西南北理工一塊新的基石被奠基入土,學校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雖不像歷史上遷移校址,但“開疆拓土”的發展魄力,必將永載史冊。2000年,學校抓住歷史機遇,具有前瞻性地在北京市房山區爭取到3000畝土地,開始了至今十余年的良鄉校區建設歷程。
大學是現代社會孕育先鋒思想和人才的搖籃,也是科學文化與人居環境“軟硬件”的結合體。因此,在辦學規模擴大、辦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建設新校區是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早選擇要優于晚選擇,時至今日,相比北京部分兄弟高校遲到十年的動作,新校區建設的優勢正在日益顯露。
當然,戰略上的正確決策,并不能取代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挑戰,抓住歷史機遇的同時,學校也要付出發展的“代價”,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北京理工大學都要面臨新校區建設給學校整體工作帶來的影響,因為既有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漸變化,新的工作機制正在逐漸摸索形成,面對“形散”的現實格局,如何做到凝心聚力“神不散”?如何盡快釋放多校區的發展紅利,又消弭空間上的分割劣勢?是擺在全體北理工人面前的一個“大課題”和“大項目”。
解讀十幾年來良鄉校區發展建設成果,展望下一個階段新校區建設的重點,黨委宣傳部專訪了副校長李和章,讓我們共同分享北理工的新發展和新起點。
從一片荒蕪 到繽紛滿路
2000、2002、2005、2007……在良鄉校區的發展歷程中,有這樣幾個歷史時刻值得紀念。
2000年9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學60周年校慶,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原國防科工委簽署了三方共建協議,明確在良鄉高教園區建設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2002年12月20日良鄉校區進行了奠基儀式,2005年下半年正式開工建設。2007年9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迎來了第一批3000名本科新生。
“良鄉校區完全是按照現代大學的標準來規劃建設的。”副校長李和章作為新校區建設的主要負責人是這樣評價規劃理念的。良鄉校區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明確其是學校的重要組成,是中關村校區的有效擴展,兩校區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學校在發展建設良鄉校區過程中始終堅持一脈相承的原則和循序漸進的節奏。
新校區建設者們面對一片荒蕪,正如面對一張鋪開的新紙,成竹在胸,意在筆先,中鋒運筆,勾勒輪廓。良鄉校區第一階段建設秉承“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緊緊圍繞本科生學習生活基本保障開展,實現北理工的種子落地生根。在良鄉校區第一階段的建設中,建成包括徐特立圖書館、兩棟綜合性教學樓、物理實驗中心、化學實驗中心、工業生態樓,以及學生宿舍樓13棟,南北兩食堂,教師公寓等,建設規模達到31.8萬平方米。
良鄉校區建設不僅用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生活保障,還充分發揮新校區地緣優勢,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善弄粉彩”,既有可圈可點的“神來之筆”,也著眼于大空間、大布局,疏密有致,通透流暢。良鄉校區51.41%的高綠化率,使之成為當之無愧的園林校區。當下,良鄉校區有喬木12,147株,灌木22,940株,攀緣植物432株,叢簇植物12,920株,色帶有8,000多平米,這其中花卉面積1萬多平米,野花5萬多平米,野草10萬多平米,總綠化面積達318,467平米。
良鄉校區的點睛之筆莫屬北湖,水色天光,倒影迷離,墨色豐富,盡柔和之妙,呈氤氳之趣。這個獲得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最高獎——“優秀園林綠化工程”金獎的“一湖之水”建設之初曾是蚊蠅紛飛、臭氣熏天的“垃圾大坑”,目前已成為學生休閑放松、集會交流的核心場所,不僅有小型的集會廣場,還有環湖步道,極大提升了新校區校園環境文化品位,將環境育人和文化建設落在實處。“環湖步道一圈正好1000米,每100米都有標記,學生們可以約定在‘紅色跑道的幾百米處見’”,李和章對北湖建設的細節如數家珍。
一所大學的文化積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文化的延伸和覆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本校區的優秀文化難以在短時間內輻射和“拷貝”到新校區,因此,多校區運行更需要氣脈貫通、一脈相承的筆墨,使良鄉校區的文化場與本校區渾然一體。圍繞學校精神文化體系,良鄉校區行政樓廣場屹立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寫成的校訓石,“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八個大字入石三分;徐特立圖書館前學風石上書寫的“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是徐特立老院長對后代的殷切期許。行政樓前廣場上屹立著千字文、道德經,都會有學生停下腳步駐足觀看、細細品讀。“老院長徐特立紀念展”、“校史長廊”、穿插廊間的兩校區圖片展都是讓入校新生逐漸獲得學校文化認同和歸屬感不可或缺的環境建設。
望層樓立起 看藍圖漸展
剛剛閉幕不久的北京理工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學校對良鄉校區的發展進行了明確定位,即“成為以理科、文科、新興交叉學科為主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同時逐步成為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基地。”
圍繞這個定位,藍圖如何繪制?
李和章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談:“良鄉校區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層樓立起、環境優美,但是尚未達到辦學功能齊全。學校不斷探索和實踐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實行了延伸與集中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逐漸強化延伸,通過逐步提高良鄉校區的辦學資源供給能力、提高良鄉校區的辦學服務能力、提高良鄉校區的大學校園文化品味和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廣大師生對良鄉校區的認同感,將發展重點逐漸向良鄉校區傾斜。”
提高辦學資源供給能力。在學校“十三五”規劃討論制定中,將以人才培養為核心,著力提升良鄉校區的功能定位,大力推進其新一輪的發展建設。2015年,良鄉校區開工建設東區市政基礎設施、體育館、工程實踐訓練中心,其中體育館將建成以籃球館、游泳館為主的綜合館,建筑面積15,700平米,建成后將極大滿足師生員工的體育文化需求;工程實踐訓練中心建筑面積33,060平米,建成后將為學生提供機械、“三電”等方面的實驗、工程實踐訓練以及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這將徹底清除目前兩校區辦學中困擾本科生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的一個最大障礙,為按照人才培養規律科學開展教學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育人配套服務建設。辦學資源供給增加,相應還需配套服務能力,遵循“效益原則”提高校區間現有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過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和機構改革,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現信息資源、師資隊伍共享和合理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按照這個思路,學校“十三五”期間還將優先啟動兩個較大的組團建設項目,所謂組團,就是讓相似度較高的學科與學院、部門統一規劃,組團式建設,既有效減少成本,又利于學科融合發展。目前,學校將人文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等文科學院進行組團;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網絡中心及公共計算機實驗中心也會組團入駐良鄉。除此之外,按照建設規劃,學校還將興建10萬平方米的學生生活組團,包含學生宿舍和食堂,分布在良鄉校區待建土地上。
注重結合地區發展優勢。良鄉校區的建設不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隔離開來,就如同中關村校區的發展離不開中關村的特殊環境一樣。特別是在國家提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房山區按照北京市統一布局,結合京津冀發展大趨勢,提出建設CSD(中央休閑購物區)的戰略規劃。在其中處于重要核心的良鄉高教園區也提出了建設“智匯城”發展定位,旨在形成集教育、科研、服務、生產、居住、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城市社區,既是人才的搖籃,也是創業者的樂園;既是教育產業園區,也是高科技研發中心。因此,高教園區不僅更加貼近學校需求配套設施建設,還將服務高科技企業與高校學科優勢相結合,實現園區產業發展與大學科技園建設相結合,最終打造房山創新文化中心、高端人才中心、科技研發中心、金融中心。
特別是作為繼中關村之后,北京市又一個鼓勵引導創新創業的重點區域,良鄉已經配套了相應的創業支持政策,各類“孵化器”匯集于北理工良鄉校區周邊。
由此可見,學校在新校區建設中,也將分享屬地區域所帶來的發展紅利,因此北理工不僅要積極參與其中,更要借勢推動自身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學校計劃不斷深化與房山區政府的合作關系,集合校區建設,建設良鄉校區的科技園(創新園),參與到“中關村南部科技城”的建設宏圖之中。
化轉變為共識 以共識謀發展
良鄉校區與中關村校區的融合發展始終是學校最關注的問題。
如何解決和處理好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確保兩校區的發展建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在學校爭創一流的關鍵時期,使這艘“大船”上的“新舊兩張帆”一起迸發出強勁的動力,有賴于行政管理隊伍使好帆、掌好舵,與“船上”的師生一起同舟共濟,乘風破浪。
“從一開始,我們就對干部同志提出了要求,發展眼光要謀長遠、觀全局,不要只是關注中關村校區,還要將良鄉校區、西山實驗區,包括京外實驗區系統考慮,每一位機關管理干部,每一位老師、同學,都需要轉變和調整思路。”李和章說。
學校的發展建設任重道遠,要達成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李和章認為,當前,師生員工的思想共識很重要,管理干部和師生員工在認識上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眼光轉變,要把眼光從緊盯中關村校區拓展至放眼北京理工大學整體,包括良鄉校區、西山實驗區和京外實驗區;二是理念轉變,管理部門要從遠距離遙控轉變為零距離服務,多到良鄉校區走一走;三是態度轉變,駐區單位由接受、要求、等待服務轉變為主動提供服務,主動了解師生需求,主動解決問題;四是資源配置方式轉變,從單一的發展模式向通盤考慮兩校區發展轉變,將分散的資源最大限度整合。“十三五”要重點建設良鄉校區,使其有大發展、大起色、大格局、新氣象。
“良鄉校區現在有8,876名學生,以本科生為主,其中研究生有430人,延安大學交流生49人。如果這么多學生還疊加在中關村校區,那局面是可想而知的。”李和章說。
“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建設之路,自2007年第一批本科生入住良鄉校區開始,良鄉校區對學校整體工作的影響力度和工作滲透愈來愈大,并且每一年工作局面都有新意和亮點,這樣的局面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段,由此會帶來未知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縱觀長遠,伴隨著新校區建設的不斷強化和深化,良鄉校區所釋放的“紅利”必將不斷擴大,為全校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帶來新機遇。”李和章坦言。
“曾經有學生把我們的良鄉校區叫做良鄉理工大學,簡稱‘LIT’,雖然是戲稱,但也是鞭策,希望我們的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后,軟硬件環境不斷提高后,同學們不再稱自己生活在‘LIT’,而是自信的作一名‘BITer’。”
這是李和章幾年前說過的話,現在正在逐漸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