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大學:中國高等教育的先驅
——北理工中法大學校史系列專題報道
發布日期:2014-12-22 供稿:宣傳部 王征 攝影:校史館
編輯:新聞中心 王征 閱讀次數:

北京中法大學全景(現址為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
【編者按】二十世紀初,在為振興中華而求知求變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批中國大學應運而生,雖然未能改變積貧積弱的中國,但也肩負起一定的時代責任,為國家民族培養人才。
1950年中法大學本部及數理化三系并入北理工前身華北大學工學院,中法大學校史也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法大學是中法交流中瑰麗的篇章,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開拓了眾多新模式、新做法,為后人研究借鑒。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年終之際,發表此文,以紀校史。
1920年,在火熱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蓬勃開展之際,在一批批中國青年走向法蘭西,尋找振興中華的良策之際,北京中法大學在蔡元培等人的推動下成立。次年,里昂中法大學也應運而生,設有文、理、醫、農等眾多學科。中法大學這所地跨兩大洲,由中法雙方共同管理的全新模式的國際化大學,由此開始了它30年不長卻又精彩的歷程。
從“豆腐公司”開啟中國大學的國際化之路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內高校紛紛將國際化戰略作為提升辦學實力,與國際接軌的當然之選。殊不知在近一個世紀之前,在中國現代大學剛剛誕生,探索發展的初期,有這樣一所學校已經開歷史之先河,橫跨歐亞大陸,開啟了中國大學國際化之路。她就是誕生于1920年的中法大學,雖然存世僅有三十年,但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歷史上的獨特貢獻,不容小覷。
然而這座開啟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的傳奇大學,追根溯源,卻源起一座開辦法國的中國豆腐公司,歐陸風情遇到中國特產,卻書寫了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也締造了國際化的中法大學。




上圖:李石曾在法國創建的中國豆腐公司;左下圖:赴法勤工儉學班合影;右下圖:李石曾先生
1902年,年僅21歲的李石曾,作為清末軍機大臣李鴻藻的兒子,憑借顯赫的出身,以使團隨員名義赴法,修習農業、生物和社會科學等,成為較早一批接受西方正規高等教育的飽學之士。旅歐學習期間,李石曾用化學方法著重關注了大豆之功用,證明了其營養可與牛奶、肉食相當,同時又將素食與肉食作為進步與蒙昧的劃分,李石曾成為忠實的素食主義者。帶著這樣的信念,他啟動了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創辦豆腐工廠、把中國豆制品引入法國,為此他返鄉籌款,募集工人,中國豆腐公司創建,不僅在法國推廣了中國豆制品,在工廠內也形成了一個華工群體。
正是為了提高華工們的文化素質,李石曾嘗試開展“以工濟學”和“以工兼學”兩種學習模式,前者為中國留法學生提供勤工支持,而后者則為工廠的華工提供學習機會,李石曾不僅親自講學,還邀請蔡元培等人共同參與。經過幾年運行,這一誕生在豆腐工廠里的學習模式,終于在李石曾等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形成了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并于1917年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成立法文預備學校,隨后各地先后建立類似學校二十余所,1700余名胸懷救國夢的中國青年由此遠赴法國,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他們中的周恩來、鄧小平、陳毅、錢三強、嚴濟慈等成為新中國的一代棟梁。
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民國初年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個歷史機遇的出現,推動了留法勤工儉學的“升級換代”。這一時期國內興起的“退還庚款”運動,美國的庚子退款建設了清華大學和中國一戰戰勝國的身份,也對法國退還“庚款”帶來直接的推動,在李石曾等人的游說下,法國版的“退款興學”得以啟動,并設立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落實了退款事宜。
1920年,汪精衛、吳稚暉、李石曾和蔡元培等人在法文預備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北京中法大學,蔡元培任校長。同年,里昂中法大學在法國正式建校,雖然僅由一座里昂西郊的舊兵營改建而來,但是這也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先河,是中國大學在海外建設的第一個海外機構,也直接促進了中法交流,與北京中法大學遙相呼應,使得中法大學真正成為了一所國際大學。次年,在比利時創設曉露槐工業專修館,近一步加強了中法大學的國際化背景。
至此,經過十年多的發展,從法國中國豆腐公司的工人夜校,到橫跨歐亞大陸的近代中國第一所國際化大學機構的設立,在那個國內外風云變幻的年代中,李石曾這位生在相國之家,卻執著“豆腐”理想,奔走四方,推動留法教育,振興國家之崇高思想和愛國情懷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國際教育的橋頭堡
在里昂市西區,有一座小山,小山頂部一座古老的兵營,叫做“圣•伊雷內堡”,在里昂大學和里昂市政府的支持下,里昂市政府用每年一法郎的象征性租金,將這座老兵營租給了中國,方便中國學生能夠免費進入里昂大學走讀,這里距離里昂大學步行僅需要十五分鐘。經過一番艱難的資源籌措,1920年開始招生,但是里昂中法大學招生之初還惹出了一場不小的“風暴”。
在里昂中法大學建立之前,開展多年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已經將近兩千名中國學生輸送到法國開展勤工儉學,一邊做工,一邊學習,甚至是幾人一組互助,幾人做工供一人學習,學成后再行輪換,十分艱苦。當得知由中國人設立的里昂中法大學開始招生,并能提供一定生活保障后,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無不心生向往,但里昂中法大學并未對他們敞開大門,兩方矛盾激化,為了爭取就學機會,在周恩來、趙世炎、陳毅等進步學生的策劃下,一百多名學生沖入里昂中法大學,被法國警察包圍,形成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占領里大”事件。包括陳毅在內的百余名中國學生被遣返,國內招收的學生才正式入住就讀,伴隨著辦學資金的逐步到位,里昂中法大學才逐步面向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開放招生。

法國中法大學辦事處
“占領里大”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在中國學生海外求學的迫切愿望,而積貧積弱的國家能提供的也只有這一座海外教育“橋頭堡”,能為中國留學生提供走入歐洲一流大學的難得的幫助。
中法大學作為國際化辦學的先驅,其在海外建設的留學機構,成為其與眾不同的優勢資源,其中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和比利時曉露槐工業專修館是中國大學僅有的兩處海外分部。但是這兩所機構距離真正的大學還相去甚遠,它們都建立在與該國著名大學毗鄰的區域,其真正的作用和重要意義是為赴海外留學的中國學子提供基本的學習條件和集中住宿,極大的降低了留學海外的生活成本,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留學學子提供學習資源和費用方面的保障與支持。但是,真正的本科教育都需要進入到法國或者比利時的大學中繼續深造,這樣的模式,應該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經實屬不易,也確實為赴法留學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從幼稚園到大學
李衛是中法大學校長李麟玉的兒子,他和他的同學李彥在中法大學度過了他們全部的教育時光,他們曾經合作寫過一篇關于孔德學校的回憶錄。
孔德學校是中法大學舉辦的基礎教育,這所以法國哲學家孔德之名命名的學校,崇尚博愛的思想,是一所“十年一貫制”的學校,從4到6歲開始招收學生,培養至高中一年級,重視美育和實踐,全新的師生和諧關系等,都開創了當時基礎教育的先河,一批社會名流均將自己的子女放在該校培養,其中較為知名的就有李大釗、周作人等,錢三強和吳祖光也是孔德學校畢業生中優秀的代表。
在李衛的印象中,他在中法大學度過了無拘無束的幼年、童年、青年時光。自小學一年級開始男女同學就在一起上課,直到中學畢業,這在當時是首創;在辛亥革命后提倡的婦女剪發運動中,孔德學校也走在前列,入學時女生大部分都是童式短發;學校不用市面上出售的現成課本,大部分是老師自行油印講義發給大家。

北京中法大學孔德學院
孔德學院有兩個專用的“美術教室”和一個“勞作教室”,小學部有一專用“自然教室”,中學部有一“科學館”,上生物、化學、物理諸課時,可供給學生做表演試驗或者供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此外,小學部還有一處小動物園和一處小植物園。
那時的李衛小學時最喜歡自然教室,這間教室是他和同學們最向往的地方,因為教室里有很多標本、模型。這間教室很大,分兩部分,一部分上課,可容五、六十個學生,有玻璃黑板,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新鮮事物。上課也寓教于樂,他回憶說教自然的陳老師就充分利用實物和表演試驗。李衛第一次看到馬德堡半球是在自然課講大氣的時候,當時老師挑了班上有名的“大力士”,他們拼了命也沒拽開。
中學部所謂“科學館”是一棟兩層樓房,每層分為兩部分;大的一部分是教室,有實驗臺,小的一部分是儲藏室,存放儀器、模型、化學器皿、藥品等等。一樓供上化學課用;二樓供上生物課和物理課用。初中的動、植物課就在這個樓上做實驗,內容主要是用顯微鏡看各種細胞。
到了高三,李衛物理課的兩位老師王述英老師和謝簃老師都是當年在中法大學后來在北京理工大學一系任教的大學老師。
中法大學自1920年10月建立,仿效了法國大學區制的教學體制,到1932年成立藥物研究所,十多年間,成立了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同時還建立了研究所和海外留學機構。大學包括文、理、法、醫、商學學科,并設立有多處療養院和數千畝的農林試驗場,海內外單位多達35個,成為一所學制獨特的綜合性大學。當時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實現了小而全的教育體制探索。
民國時期的“產學研”結合
原來在北京前門大街一帶立著的都是方形有孔的水泥電桿,這些電桿見證的是20年代中法大學和企業相結合、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相結合的范例。
1906年,北京華商電燈公司(北京電力系統的前身)在其開業之初,安裝的是英國阿林麥格廠生產的兩臺150W發電機,由英國派駐的工程師伯金翰負責安裝和日常維護,掌握著電燈公司的技術大權,但在1920年前后,他告老回國了,使得公司一度出現了技術真空。公司總辦馮恕等人焦急之時,得知中法大學擁有一批懂電氣、會機械的專業人才,便前往求助,中法大學及時伸出援手,安排理學院講師魏希堯前往擔任公司總工程師,接替英國人遺留下的工作。此后,又有數位中法大學教師參與到公司的技術工作中,他們工作勤勤懇懇,與職工打成一片,為北京電業打下了堅實基礎,直到1937年,中法大學的教職工為管理和發展北京的電氣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中法大學學生學習生活留影
中法大學在工程師培養方面頗具特色,在民國時期首開“產學研”之河,不少學生都將電氣、機械等作為自己的學習方向,并且他們很多都在工廠實習或工作過,既有科學、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技能,正是當時中國急需的人才。北京中法大學在工程類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不僅建設了自己的附屬工廠,也為當時社會提供了有效的工程技術支持。
當年的中法大學雖然只存在了30 年,但是它在中國教育史上卻是頗有特色的一所大學。中法大學停辦后,校本部和數理化三個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中法大學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和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為北理工的建設帶來豐厚的文化遺產,并激發著北理工人在一流大學的建設中不斷奮進。
面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世界發展趨勢,一流的大學必須以培養具有全球胸襟、國際化視野、跨文化思維和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的人才為己任。辦學國際化可望成為新時期北理工文化在延安精神、服務國防基礎上的第三個特色得到繼承和弘揚,成為加速推進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文化保障。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胡海巖
備注:中法大學?;請D案釋意,雄鷹——自由,天平——平等,握手——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