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北京市順義區檢察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發布日期:2024-11-27 供稿:法學院 攝影:黨委宣傳部 郭強
編輯:于璐 審核:劉存福 閱讀次數: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發揮檢學共建機制優勢,推動學科深度交叉和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教育培養機制建設,11月25日下午,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共同簽署《檢校“1+N”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代檢察長吳春妹,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高勁松,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劉毅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包麗穎,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負責人以及相關學院代表參加簽約儀式。簽約儀式由法學院黨委書記劉存福主持。
包麗穎致歡迎詞。她表示,順義區人民檢察院聯合三個學院,加強科研教學合作,加強檢察實務合作,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她希望在未來的合作中,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新時代檢校合作的重要意義。新時代檢校合作既是智慧司法、涉外檢務建設的需要,也是復合型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智能智造、外國語、法學交叉融合學科發展的需要。要以強烈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推進合作,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人才培養的部署要求。二是要堅持系統思維,充分發揮1+N的協同效應。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要協同發掘校內各項資源,與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協同合作,助力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同時為順義區人民檢察院智慧檢務、涉外檢務、檢察護企等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三是要深度挖掘科教潛力,催生更多合作成果。涉外檢察、數字檢察、新能源汽車領域和人工智能發展領域的法治充滿機遇和挑戰,合作過程中要深度挖掘痛點難點問題中的科研教學潛力因素,及時將工作成效轉化為學術成果、人才培養方案、工作機制等,切實推動新領域法治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
吳春妹表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學研究重點與順義區檢察院目前全力推進的涉外檢察、護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數字檢察等重點工作高度契合,希望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是探索檢校合作共同服務大局的新模式。此次檢校共建合作是檢校雙方共同落實中央要求,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的主動作為和應然之舉,有利于發揮各自特長優勢實現共建、共育、共研、共贏,共同培養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切實服務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二是推動形成多維度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新路徑。充分發揮北京理工大學“法律+人工智能”“法律+涉外”等新型培養模式優勢和在“車輛”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科研優勢,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思考和解決多個合作領域事關新時代檢察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上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與實踐性成效。三是充分釋放“1+N”檢校合作的機制效能。依托共建機制,強化檢察法治實踐資源與北京理工大學科技研學資源配置,做好雙向互動,加強學習實踐、技術攻堅、培訓指導、人才培養等科研、教學實踐、檢察實務領域合作,最大限度發揮檢校合作機制產生的正向效能。
法學院院長李壽平、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席軍強、外國語學院院長李京廉分別代表學院與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共同簽署《檢?!?+N”合作框架協議》。
簽約儀式后,李壽平、席軍強、李京廉分別介紹了法學院、機械與車輛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基本情況和目前教學研究重點領域,并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實訓實踐、檢察實務等合作內容交流了合作思路和想法。
下一步,合作多方將充分整合資源,發揮各自優勢,深入推進合作,打造多學科交叉場景下的校檢合作新樣板,共同為國家法治現代化進程和深化教育改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