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夢想從這里起飛
發布日期:2014-03-10 供稿:黨委宣傳部 楊揚 大學生記者團 胡金璐 崔潤東 戴文童 張芬 攝影: 胡金璐 崔潤東 戴文童 張芬
編輯:新聞中心2 楊揚 閱讀次數:陽春三月,又是一年開學時。
安靜了一個月的校園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朝氣,校園里隨處可見歸校的學生,大家見面微笑擁抱,快樂地談論著假期的生活,憧憬著新學期的精彩生活。新學期伊始,很多同學已經制定好了自己本學期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在我們的隨機采訪中,許多同學紛紛表示要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挑戰,爭取更大的進步。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學生記者們的鏡頭來探尋開學第一課的精彩內容,開啟新學期的旅程吧!
“真心地為她點贊”
3月3日,正值我校開學第一天,雖然外面的天氣有些許寒冷,但是初到教室門口,便讓記者感受到了教室間濃濃的課堂熱情。同學們都用渴求知識的眼神看著老師在講臺上滿面笑容地講述著PPT上的內容,下課鈴聲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互動。
這堂課是“大學英語課”,任教的教師是外語學院的張萊湘老師。
下課期間,張老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和同學們交談了起來。她像許久不見的好朋友一樣詢問同學們假期都做了什么,開不開心,有沒有什么新奇的事想要分享。課間十分鐘,張老師和同學們有說有笑,處處透露著她的和藹可親。
“OK, let’s start!” 2013級會計專業同學們新學期的第一課就在張老師充滿力量的話語中開始了。張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本學期的課程內容以及新形式的課程體驗——在線課程。為了消除大家對這一陌生課程的疑慮,張老師告訴這樣的課程雖然有一點難度,但是失誤了還有重做的機會。張老師處處為同學們著想,她的笑容讓整個課堂充滿了陽光。
講到作文,張老師先讓同學們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偶像,然后寫出崇拜他或她的三個原因。同學們寫完后,張老師在PPT上顯示出三個描寫人物特點的句型,讓同學們把自己寫出的原因用PPT上的三個句型再寫出來。在講解中,張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著同學們思考不同句子的出彩之處,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提及人物描寫時,張老師又在課本上拿出一篇文章,帶領著同學們開始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在講課過程中,張萊湘老師的語言幽默風趣,還經常聯系生活,舉例說明一些同學們不理解的問題。同時,張老師也偶爾會講一些有趣的小笑話來活躍課堂氣氛。這樣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采訪中張萊湘老師告訴記者:“由于這群孩子的專業是中外合辦的,對于英語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加上這一學期還有一個重要的英語考試,所以孩子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孩子們的閱讀和寫作方面,我也準備了更多的資料,為他們總結了更多的好方法,好讓他們從容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事實上,每一堂課張老師都恪守職責,精心做好課堂設計,課堂內容生動活潑,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揚。余帆同學說:“張老師講課超級棒,真心地為她點贊!”說著,她向記者豎起了自己的大拇指。崔瀚文同學也贊不絕口:“張老師在課堂上教會我們很多的寫作和閱讀方法,我們都很愛聽她的課,她確實是一名好老師!”
她的課堂生動有趣,她的為人真誠善良,她讓課堂成為了同學們的成長樂園。她——張萊湘老師,確實值得每一位同學為她點贊。
微積跬步至千里,精工明理造人才
過年時,家鄉是“新年新春新氣象”;開學了,學校是“新書新本新學期”。新學期新課程,每個班級的同學們都會見到他們的新老師,2013級車輛專業的同學們也不例外。
3月3日10點10分,2013級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們在良鄉校區理科教學樓205教室迎來了他們的《微積分(下)》的第一課。
在離上課還有近十分鐘的時候,教室里秩序井然地坐滿了學生;一個很有民國知識分子范的老師正坐在學生中侃侃而談;投影儀已經準備就緒,而黑板上寫著的三個稍稍顯精瘦但卻很有筋骨的字是“徐厚寶”——也就是本堂任課老師的名字。
徐老師才德兼備,學生們滿懷信心,這就是第一課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正式上課之前,徐老師給大家介紹了新學期里學校新添加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系統在教學和課后練習上的應用,當然還有網絡平臺的成績計算方法。他還介紹了一些數字化平臺的應用。聽到這里時,很多同學對徐老師舊式知識分子的觀點就要改變了,因為徐老師非但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老學究,反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新潮男”。他將用在座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來的“微課”來補充課堂知識,這也給了同學們不小的一個驚喜。
“上課。”
“起立!”
熟悉的聲音又一次響起。
從畢達哥拉斯到笛卡爾,從單變量積分到二元函數積分,從向量代數到空間幾何,再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問題到定義的重要性,活潑的課堂和精彩的互動不僅告訴了同學們本學期微積分的本質和學習方法,還為同學們學習知識點亮了一盞指路燈。“學一門課的時候,一定要了解這門課的歷史”,“我推薦你們去圖書館多看書”,“鼓勵你們互相解決問題”,徐老師的教導回響在每個同學的耳旁,這為年輕的同學們指明了求知治學的道路。
課間,徐老師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并問詢和指導解決同學們各個方面的問題,一邊給同學們介紹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習方法和習題課制度,一邊解答同學們的問題,這讓課間的氣氛瞬間活躍了起來。當記者問及同學們對這堂課有什么感覺的時,他們的回答大多是“徐老師的課挺好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同學還告訴記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好微積分的”。
在記者看來,新學期第一節課最重要的意義可能并不是講了什么知識,而應該是在學生大腦里建立關于課程的構架和體系,在學生心中建立課堂學習、自主學習的學習精神,正如微積分的原理一樣,先微分,后積分;穩步走,勤積累;積跬步,至千里。
轉變思維—C語言的“敲門磚”
多年來,大學校園間流傳著被稱為“四大名補”的四門基礎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憑借著其繁多的知識點、復雜的思考方法和較高的不及格率坐穩了“四大名補”的其中一把交椅。
似乎是對C語言的地位有所耳聞,聚集在教室里的同學們面對新學期第一堂C語言課的表情稍微有點生澀和凝重,而主講教師李鳳霞卻是一臉的輕松和溫和,顯得格外平易近人。
李鳳霞老師是計算機學院的教授,在校內頗有名氣,想不到李老師一上來就轉變了同學們的觀念:“C是最不難的課程,關鍵在于思維方式的轉變”。為此,李老師向同學們提出一個關鍵詞“不同”——“不同”是C語言的基礎,C語言是計算機語言,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習慣的數學思維有很大不同,所以轉變思維方式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緊接著,李老師在PPT中展示了一些由C語言編寫的復雜模擬程序,比如有模擬奧運會開幕式各個國家代表隊入場排列和國慶典禮的程序,讓同學們在生動的事例中對程序有了感性的認識。
在講解中,李老師分析到每一個復雜的程序都是由簡單細小部分所組成,為此李老師循序漸進推出第二個關鍵詞“分解”——路要一步一步走;復雜的問題要分而治之,每一步走好才能走好一段旅程。李老師“兩步走”的課程引入不但沒有讓同學們對這門課產生畏懼,反而越發興味盎然地聽講,踴躍地提問。在記者的課間采訪中,好多同學都表示說李老師的課有內容有條理,聽了她的課覺得C語言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學。
上半節課精彩的引入帶來了輕松的氛圍,李老師提供了轉變思維這塊C語言的“敲門磚”;下半節課李老師帶領同學們敲開了C語言的大門,進入精彩的程序世界。李老師先是拋出幾個問題:C的面貌?C的本質?C語言提供什么樣的環境?C的基本字符集/標示符/關鍵字?什么是源代碼?什么是.exe文件?然后再依次進行解釋,其中對變量的解釋令人印象深刻。李老師把變量比作在內存里切一塊地,什么樣的變量就切多大快的地,實在是精辟。最令人敬佩的是李老師從頭到尾講課都是帶著笑容,語氣都是十分親切,而同學們的那鼓認真勁兒也令人欣喜。
課后當記者請教李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時,她親切地拉起記者的手,與記者一邊走一邊交流,讓記者特別感動。李老師將她的教學觀念概括為“收放自如”。“收”就是要給同學們做出引導,把問題給提出來,把方法講出來,真正給同學們一個方向,要讓同學們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放”就是在提出問題,引領方向完成后,把一切工作都交給同學們自己完成,以同學們的能力絕對能夠解決問題并有所收獲。在李老師看來,老師不能光講知識點而不引導,也不能一味地引導而限制了同學們的思維,張弛有度才是好老師。
這堂課每位同學都收獲了重要的一點:學C語言要轉變思維,復雜的問題要分而治之。當更多的同學明白這些道理時,記者相信:C語言一定會退出“四大名補”的江湖了!
從實踐出發,在趣味中體驗真知
大部分同學的第一課都是從課堂上開始的,然而有一些同學的第一課卻是在實踐場上開始的。
新學期的前幾周,機車學院交通工程系同學們迎來了他們的“小學期”課,即實踐類課程,開學第一課即是“駕駛實習”。據駕駛實習的課任老師張英老師說,機車學院的車輛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系也開設有這門課。駕駛實習的任務其一是學習駕駛,其二是在學習駕駛汽車的過程中對汽車的五大部分有很好的感性認識,使之達到理論和實際的統一。
3月4日中午12點10分,交通工程系的十二名同學準時在北門集合,在兩位責任老師的帶領下,前往目的地遠航駕校。一掃前幾日陰郁的霧霾天氣,當天可謂是陽光普照、萬里無云。行至北清路段,風光旖旎,遠處的山連綿起伏,道旁的楊樹已開始吐綠,陽光普照下,春意融融,頗有陽春三月郊外踏春的美感。五十多分鐘的車程后,到達目的地——北京市海淀區北安河遠航駕校訓練場。
整個實習過程采取老師安排任務、分配時間,駕校教練執行的方案進行。按照部署,十二名學員,每兩人一車一教練。實習開始,教練先在車內帶兩名學員熟悉駕駛員起步、停車、換擋的各個動作要領及先后順序,之后讓學員自己熟練練習。半個小時后,開始實際道路的試駕。老師先讓一人在訓練場內待命,另一人隨教練出車,繞著訓練場周圍的雙向柏油路轉圈,一個多小時后,兩人輪換。車上的學員陸續下車后,互相交流感受。幾名女生說幾乎是生平第一次操縱這“龐然大物”,在車上各種感覺交替——緊張、驚險、刺激、慌亂,當然也伴隨著各種狀況,坡道上停車后忘拉手剎,導致溜車;起步時要么離合沒抬就松手剎致使溜車,要么抬過了導致車熄火;轉彎時方向盤轉得不夠彎拐不過去差點撞石頭上;油門的踏感總是找不對。男生要比女生的情形好點,他們有的就正在學車,已在拿駕照的路上;有的是“自學成才”。當然,狀況主要是出在開始的一兩圈上,在車上呆的時間久了,感覺也就隨之掌控得好了,停車、換擋、起步也更加熟稔。比如起步時打左燈;看左鏡;迅速將離合器踩到底;掛一檔;慢抬離合;待離合到達結合點后,立刻穩住不再抬離合;放手剎;等車完全起步至三到五米后,將左腳完全抬起。這些書面上的步驟要領逐漸變成駕駛習慣,再加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手腳的相互協調下,“試感”逐漸就出來了。
每人一個多小時的練習,同學們對開車駕駛有了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就像一位帶隊老師說的“我們不給學生強制安排內容,由教練視學生熟練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學生駕駛汽車時的一個感性認識”。駕駛實習完后,十二名學員感觸頗深,感慨之余大家也陷入思考:自己的那一步為什么會出差錯?教練為什么叮囑一定要那樣才行?當時老師講《汽車構造與原理》時是怎么說的?
這是交通工程系的開學第一課,大家從實踐出發,在趣味中體驗真知。
每個人在開學之初都有屬于自己的開學第一課,而開學第一課正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開學第一課是與眾不同的,它是新學期的開始;然而開學第一課也是平凡而普通的,它只是眾多課時中的一節,但正是這樣的一節節課積累出了北理人的才華橫溢,正是這樣的一節節課積累出了北理精神的明理精工。微積跬步,步步堅實,人人努力可至千里;精工明理,理理通達,時時自勉可成棟梁。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這樣寫道:“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親愛的同學們,新學期到了,快行動起來吧,讓我們始終前進在學習的道路上,崇學尚行,厚德有為,用知識點亮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