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酷,靠得住】馮昊儀:只有拼命的人才能打敗拼搏的人
發布日期:2013-10-10 閱讀次數:
供稿:大學生記者團 王司琦
高中時期,多數孩子都在花父母的錢,而家境貧困的“95后”男孩馮昊怡通過做兼職、編復習教材、為學生補課,反而為家里賺錢。今年高考,馮昊怡以601分的成績拿到了北京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說,自己掙的錢除了當作學費以外,還想捐出3000元去幫助那些渴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貧困學子。
這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故事,這是一個鄰家男孩的“堅定”。
生活的打擊讓他奮起反擊
1995年出生的馮昊怡有兩個姐姐,父親曾是一名煤礦工人,母親在家務農。初二時馮昊怡被查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需休學治療。在醫院7個多月,馮昊怡沒有自暴自棄,抱著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他自學網頁設計制作。
休學結束,距中考只有三個月,他通過刻苦學習,以文化課總分全市第一的成績考入登封市第一高級中學。
熱愛學習的馮昊怡,因為家庭變故變得“現實”許多。高一那年,他父親被查出患有煤肺病,不能再下井,當時年僅十五歲的馮昊怡下決心自己賺錢,減輕爸媽的負擔。高中三年,馮昊怡不僅要像同學們一樣安心學習,他還要一直想著賺錢補貼家用,他說:“家里條件不好,作為家里唯一的男孩,我想扛起這個家”。為此,課余時間,馮昊怡通過推銷教輔資料、做校園銷售代理等方式賺錢。
最基本的體力推銷并沒有讓他滿足。高三那年,馮昊怡用自學的網頁制作知識,幫家鄉當地的一些小型公司設計網站。白天在學校學習,晚上他就在學校附近的出租屋里做網站,靠著低價優質的服務,他賺了不少錢。
高中三年,他真真切切的詮釋著“賺錢與學習從來不是二選一”。高一,馮昊怡用賺的錢為家里做了裝修;高二時他給家里買了第一臺空調;高三他給家里買了第一套沙發。
堅定地付出才有收獲
由于忙著賺錢,馮昊怡課余時間很少學習。到了高三,為了頂住白天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晚上熬夜賺錢的壓力,馮昊怡每天最多休息4個小時。“困的話就咬自己的胳膊,保持清醒。”長期的超負荷狀態,讓馮昊怡在第一次高考前病倒了,一直嘔吐、拉肚子的他堅持參加了高考,最終成績573分,比一本線高出了33分。然而,馮昊怡對自己的成績很不滿意,他選擇了復讀。
復讀的那一年里,馮昊怡更加努力。18歲生日那天,馮昊怡沒有外出慶祝,而是待在家里,做了十八個小時的練習題——6個小時的數學題,6個小時的英語題,6個小時的理綜題。談及這段往事時,他笑了:“后來想想,這做練習的時間剛好加起來等于18,我的十八歲生日就算是慶祝過了。”
2013年6月底,馮昊怡查到了第二次高考成績:總分601分。他如愿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被自己最愛的計算機專業錄取。高考剛結束,馮昊怡就為學生們補課賺錢了。
事實上,第一年高考過后的暑假,馮昊怡就聯系了登封市的文理科狀元一起為高一、高二學生補課,“就是想教學弟、學妹們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馮昊怡說。補習班招了40多個人,但因為缺乏經驗,學費太低,加上他決定復讀,最后虧損了3000多元。雖然虧損了,但是馮昊怡沒有氣餒,他說:“最起碼,我幫助了幾十個學弟學妹,而且也收獲了經驗。”
今年高考成績一出來,馮昊怡又開始辦補習班。
補課——學習與賺錢的統一
6月8日下午,高考剛結束,馮昊怡就籌備自己的“事業”。設計宣傳單頁、到學校開宣講會,為了節省成本,馮昊怡一人“全包”了。每天早上,他帶著一壺白開水出門,中午在街上發傳單,餓了就吃一份1元錢的烤面筋,再喝口水。
馮昊怡租了兩套共500平方米的房子,分兩個班授課。因學生眾多,他找來兩名志同道合的同學幫忙授課。在馮昊怡的“合伙人”王思捷眼里,電影《中國合伙人》的那些創業故事正在他們身上發生,王思捷這樣評價自己的“合伙人”馮昊怡:“他很自信,有闖勁,是他鼓勵了我,讓我也跟著進步,我特別信任他”。
馮昊怡的高中班主任趙素敏說:“他是一個敢想敢做,特別有主見的孩子。不只是我,學校里所有的老師都覺得這個孩子不簡單。他不僅學習好,還依靠課余時間自學計算機,給別人做軟件,在學校做兼職,暑假的時候給同學們補課,很多他的同學都是憑著對他的信任和他的名氣去報的名。”
高質量的補習,良好的口碑,按勞分配的管理,暑假兩個月的補課,馮昊怡賺了七萬。
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上學補貼家用的馮昊怡想幫助和他一樣需要幫助的人。他看到了家鄉《大河報》發起的助學活動,想捐出3000元錢,幫助和他一樣家境貧困的學生。馮昊怡說:“我對今天擁有的一切很感激,也深知有很多和我一樣想法的孩子,他們可能沒我這么幸運,所以我想盡我所能幫助他們。”
在馮昊怡眼里,只有拼命的人才能打敗拼搏的人。有時他也很想玩網游,想和同學們一起唱歌、旅游,但一想到家庭的現況和自己的未來,就放下了這些念頭。從來都沒有什么幸運不幸運,只有努力不努力,誰都不是寵兒,但總有人在堅定地奮斗。“95”后少年馮昊怡靠信念堅定地走到了現在,不管是賺錢還是學習,他說,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汗水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