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酷,靠得住】武術少年陳如龍:能文能武亦能扛
發布日期:2013-10-10 閱讀次數:
供稿:北京理工大學 楊揚
2013年9月11日晚,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一片歡騰,舞臺上青春涌動、炫酷靚麗,2013年新生軍訓文藝晚會正在激情上演。
突然燈光暗了下來,聚光點打在了一個身著綠衣的少年身上,只見他手持樸刀,飛騰而來,刀在他的手中左右旋轉、上下翻飛,其刀法剛柔相濟、動靜相宜,具有很強的技擊性,又失刀術之真美。
從未見過如此精彩武術表演的學生們紛紛站起來狂歡吶喊,場上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個武術少年就是陳如龍。
2013年是陳如龍生命的轉折點,金秋時節,他懷著期待與憧憬起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而這一年,距離他習武已經整整十年。
“我把‘辛苦’當作老師”
北京什剎海風景區依托六海水系,湖面碧波蕩漾,風光綺麗,一潭碧水楊柳岸,蘆花蓮影水悠悠。在什剎海風景區旁坐落著一座神秘的學校,其為國家培養了三千多名優秀體育人才,許多優秀的學生都走上了全國冠軍乃至世界冠軍的領獎臺——這就是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在這個看來頗為神秘的校園里,陳如龍度過了整整七年。他在這里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直至走上全國武術冠軍的領獎臺。
十一歲那年,在身邊的小伙伴們都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步入初中校園的時候,父母卻帶著年幼的如龍來到了北京,來到了這所以體育聞名的學校。
年幼的陳如龍對武術并不陌生。同學文一樣,習武也講究童子功,早在八歲時,陳如龍就在啟蒙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練習武術。出身醫生世家的他,因為身體條件不太好,每天早晨五點就被父母從被窩里叫醒,帶到練功房里練習基本功。早課結束后,他還要和普通的孩子一起聽課、做作業。這樣的生活苦澀難熬,半年后,陳如龍早前被功夫片激發出來的習武熱情也漸漸減退,但是小如龍告訴自己,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在父母的鼓勵下,他咬了咬牙,堅持下來。三年后,父母經過考慮,決定送如龍到北京習武。
從此,“武術”這兩個字,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烙在了陳如龍的生命中。
古人云:“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習武的生活是單調而枯燥,每天都要早上五點半起床,一直練到晚上十點多,打坐、站樁、扎馬步……簡單機械的基本功需要的是毅力和堅持。像為了練好通臂拳,腿法的鍛煉就很重要,陳如龍常常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下來,他經常會頭暈眼花、腿腳發麻、汗流浹背,但他從不偷懶,也從不叫苦,對于每一個動作要領,他都嚴格要求自己,絲毫不馬虎。
然而習武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陳如龍也一樣。從培訓部升級一級武術隊時,他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最親密的發小,百里挑一的機會,他很為難,但是并沒有“手下留情”。一級武術隊升二級專業隊時,面對80%的淘汰率,他也沒有低頭。為了減輕體重,他堅持節食一個月,每天穿著降體服圍繞什剎海跑步,汗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有時甚至衣領里全是汗水,仿佛從洗衣盆里拎出來一樣。每天晚上陳如龍都會餓醒,有時甚至都餓得嘔吐,但這些困難都沒能讓他低頭,他的節食計劃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兩周時間內,陳如龍成功地減肥20斤,終于把體重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圍內。
升二級專業隊的歷程,他走得很艱難,但是遭受的辛苦越多,隨之而來的喜悅也就越大。2011年底,陳如龍如愿進入到了二級專業隊,實現了自己奮斗多年的武術夢。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個書法家送給陳如龍的墨寶,他如獲至珍,將其貼在床頭。這句話是商湯王在青銅器上刻寫的警辭,意思是說“如果一天能夠更新,那么就會天天更新,并且永遠保持更新”。
“每天都要進步”,這也是陳如龍經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在習武中,他保持了一個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停下來翻看自己不久前的錄像帶,并和自己目前的狀態作對比。在他看來,做任何事,都要有主動進取的態度,只有堅持不懈、日積月累,才會有大的收獲。
十一歲時,陳如龍第一次登臺,雖然只是群演中的一個小配角,但是他還是緊張極了,上臺前一直在心里默背自己的動作,生怕自己出丑;如今,他已經登臺百次,臺風穩健成熟。每次,他精湛的武藝都征服了全場,征服了所有武術迷。現在的陳如龍在武術編排方面也頗具心得,武術編排在動作方面講究緩急相間、高伏相宜,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好的領悟力和創造力。目前的每場比賽、每場演出,陳如龍都會圍繞創編的主題內容編排基本動作,再以項目的交化為基礎編排風格不同的武術項目,他的編排轉換自然、流暢,讓人賞心悅目。
在陳如龍看來,真正的中國武術最重要的不是打敗敵人,而是打敗自己,打敗自己的膽小懦弱,打敗自己的名利之心——只有沒有名利之心,才能真正練好武術。每次武術比賽時,陳如龍的主要對手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師兄弟,大家同吃同住近十年,彼此間有難以磨滅的兄弟情,但是在賽場上遇到了,大家就是競爭對手——每個人都練了近十年,誰都不想輸。“場上對手,場下兄弟”,武術隊的每一個兄弟都不會把比賽情緒帶入到生活中,比賽結束了,輸者總會送給獲勝者一個最大的笑臉和一句最真心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文化課的學習,陳如龍也毫不松懈。為了學好英語,他在床前貼了四頁的英文單詞,在練功之余每天督促自己背英文單詞,在陳如龍看來,學習英語對于將來推廣武術是至關重要的。目前他已經可以用流利的英文和外國人交流,甚至可以直接用英文術語講授武術課程,這對于一個剛入大學的新生而言,是非常難得的。
中華情 武術魂
陳如龍的成人禮讓他終身難忘。
十八歲生日那天,他正跟隨國家訪印青年代表團前去印度演出,在南印度美麗的海濱城市特里凡特瑯,印度朋友們為他特別準備了可口的巧克力蛋糕,在中文、印度語和馬拉雅拉姆語三個語種唱響的“生日快樂”歌中,陳如龍吹滅了生日蠟燭,度過了難忘一生的十八歲生日。
2010年春節,陳如龍和師兄弟們一起前往美國演出。除夕當天,師姐黃秋燕邀請他們一起去家里開香檳、慶春節——這是如龍在異國他鄉度過的第一個中國年。當電視臺開始轉播春節晚會時,陳如龍心中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刻,看著周圍的同胞和至親,他心里不禁感慨:“我們都是中國人,真好!”
目前,陳如龍已經跟隨國家各個代表團前往印度、泰國、美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演出,中華武術的動人魅力一次次打動了外國友人,每一次演出,他和隊員們都收獲了潮水般的掌聲和雷鳴般的歡呼聲。在異國他鄉的演出經歷讓陳如龍對武術精神有了新的體會,在他看來,武術的一招一式中都透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載體,具有揚國威、振民心、顯武魄的效用。
近百年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總有許多武林豪杰紛紛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的存亡甘灑熱血,他們以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完整,前輩們的尚武崇德精神對陳如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不但體會到了習武者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更領悟到了他們身上愛國熱情。對于九五后的陳如龍而言,武術也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他深知武術的精妙之處,也希望能夠帶動身邊的年輕人認識武術、了解武術進而學習武術,將中國的國粹文化發揚光大。
九五后男孩陳如龍沉穩內斂,他喜愛音樂、閱讀、旅行,追求簡潔恬淡的生活,這讓人很難將眼前這個安靜寡言的大男孩和他激情四射的舞臺表演聯系起來,但這或許正是九五后一代青年的特別之處,他們的生命有豐富的層次——能動能靜,能文能武,亦剛亦柔,亦莊亦諧,總是收放自如。于丹說“一個人年輕時候的容量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寬度,決定了將來能夠建立的格局”,在陳如龍同學的身上,在新一代大學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豐富性,也看到國家新一代青年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