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先鋒人物專訪】董林——責任 榮譽 國家
發布日期:2012-12-05 閱讀次數:
他成長于天津薊縣,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化自古至今在這里留下印記,風景秀麗有諸多風景名勝,成長于斯,董林經承這中華古典的熏陶。
他說家里對他沒有太高的要求,但起碼得學會做人,具體一點就是西點軍校的校訓:責任,榮譽,國家。他帶著這六個字學習,成長。2009年,董林以優異的成績成為我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大學里他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他用行動踐行著這六個字:責任,榮譽,國家。
初入大學,在摸索中前進
和所有剛進大學的新生一樣,他對自己的生活有著規劃,經過英語分班考試,他憑借高分進了高級班,而后又競選成功成為組織委員,同時他還在延河之星志愿者總隊任職,大學伊始,董林就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但是他并沒有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的學習,第一次期中考試,高數沒有及格,他陷入兩難,是放棄學生工作做真正意義上的學霸還是合理安排時間兩不誤?他選擇了后者,他覺得有意義的大學不能只有學習。
作出決定他就努力做好,每天早起晚歸不浪費每一分鐘,學習之余也積極履行職責,在班級團支部里,他認真做好組織委員的工作,和其他同學一起取得了學部籃球賽冠軍,組織了班級秋游和聚餐等等,班級和延河之星的活動有序展開,而他的數學也從不及格到了九十多,從這之后他的學習從沒落下過,先后獲得人民獎學金一二三等獎,大一就過了英語四六級,三年來成績優良率百分之八十以上,真正做到了學習工作都出色。大學,從此走上正軌。
漸入佳境,付出中收獲
在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基本掌握了大學的學習方法之后,董林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他把重心移到了學生工作上,特別是志愿者的活動中去。
他清楚地知道學生干部的意義在于用自己的能力為周圍的同學,為弱勢群體謀福利,所作所為應該代表著最廣大同學的利益,為了做得更專更好他退出了學生會,積極開展班級和公益活動,他始終記得父母的期望:責任,榮譽,國家、他覺得大學生身上不僅肩負著自己的未來,更應該意識到我們同樣是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三年來,他參加志愿者活動40多次,累計100多個小時,在2010年70周年校慶更是積極努力組織了3個多月的志愿者活動,他所帶領的團隊獲得了校慶志愿者優秀組織的稱號,他自己也獲得“優秀志愿者”稱號。每一次志愿者活動他都盡己所能,10年成為延河之星網絡部部長是對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在10年他參與組織的“希望旅程”為青海地區募捐活動很成功,他自己也因為出色的表現獲得“西部溫暖計劃優秀志愿者稱號”,隨后的一年,董林依然堅持著志愿活動,11年7月,他注冊成為北京市慈善義工會會員。問他志愿活動中有自豪的成績,他卻說:“志愿時是不統計的,沒有實在的意義,志愿是不能有功利性的不然也就不叫志愿事業了,包括慈善也是一樣,慈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做的,多一斤自己最大的可能,這是一輩子的事。”樸素的話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志愿活動的赤誠。不僅自己熱心于志愿活動,他還鼓勵帶動周圍的同學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這些活動雖然累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收獲,能力上的和認識上的,他明白了身為學生干部是要帶動周圍的同學一起樹立遠大理想,積極投身為同學和社會奉獻的事業中;他明白了作為大學生這個社會已經給與了我們很多,我們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回報社會。
慎思明辨,專業上報國
參加了很多活動,學到了很多也讓他認識到了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學生階段,能做的也是必須做的就是抓好學習。抱著這樣的想法,董林參加科技類社團的培訓,并在其中結合他自己的專業和學生工作的需要,業余時間和他的團隊建設了延河之星志愿者服務總隊官方網站,注冊人數突破了60000,使延河之星的辦公網絡化正式化。
僅僅這一項工作就讓他認識到學好專業才能更好的為同學們服務,為社會做貢獻,大三一年他鉆研專業知識,總是凌晨一兩點回宿舍,早早就起床學習,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幫助周圍的同學一起進步。他期望著以后的自己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祖國更加美好,責任,榮譽,國家,他牢記在心!
大學生活過去了三年多了,董林也漸漸成長,成熟,現在的他在校外的公司實習,同時,也因為他的優秀和老師的信任,現在的他是一名學長制導師,帶著自己學院大一的一個班級,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給新生們指導,同時對于未來他也有著自己的打算,他說要繼續深造,達到自己的理想,他用行動實踐著責任,榮譽,國家。
三年的大學生活,出色的表現讓他成為了實至名歸的“勵志先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感恩,自強,樂觀,不畏困難,使命,社會責任感和模范作用。他做到了。
最后,用董林自己的一段話來結尾: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其中的堅信,有一種艱辛你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其中的酸楚,有一種酸楚你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其中的幸福,有一種幸福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