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第765期】西南大旱 學子行動——北理工共青團送水志愿者突擊隊災區日記之一
發布日期:2010-05-20 閱讀次數:
供稿:校團委 編輯:黨委宣傳部 高國慶
電子版鏈接:http://xiaobao.bit.edu.cn/media/user/2010-04-12/show2.html
【 編者按】 3月27日,我校組織了為期一周的“節水捐水、抗旱救災”系列活動,為地處重災區的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葵山鎮山烏果村完小(少數民族小學)定向捐水,并組織共青團送水志愿者突擊隊去當地送水。這是突擊隊成員、光電學院光學工程專業08級碩士3班唐波同學寫的一篇在災區送水的日記。這篇日記生動描繪了突擊隊成員的所見所聞所感,集中體現了我校青年學生響應胡錦濤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號召,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抗旱救災斗爭,為災區人民獻上愛心的可貴精神,真實生動,感人至深。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晴間小雨
今天要趕往師宗縣,需要去六所小學,早上六點就起來了。時間總是顯得那么不夠用,臨出發牙都沒有刷。
路上已經不忍看路兩旁荒蕪的田地,干脆把眼睛閉上。到達我們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葵山鎮山烏果村,已經接近十一點。時間是如此緊迫,突擊隊只好臨時改變方案,決定在山烏果村完小送完水后就兵分兩路,張巍老師負責剩下的五個小學中兩個,我和小周負責其它三個。
山烏果村地勢很高,村完小旁邊有一片比較低洼的地方叫海子,以前是村子民們取水的地方,但大旱讓海子滴水不剩,底部的裂縫足有三指寬,蚌殼遍地都是。政府幫助村里在附近打了一口76米深的機井,井外引出一個水龍頭,附近的村民全靠這口井解決吃水問題。一般一家人每天用牛車拉一趟水,人少的家庭隔天拉一趟。沒有人維持秩序,但村民們很自覺,沒有爭搶,更沒有浪費。大家都知道這是救命水啊。想想我們學生宿舍的用水狀況,兩相對比,不由汗顏。
山烏果村完小一共166名學生,9個老師。平時孩子們喝的水都是牛車拉回來放在蓄水池里,用漂白粉簡單凈化后就飲用。水不混,我嘗了一口,不但感覺到泥沙(肉眼看不見),而且漂白粉的味道也很濃。就是這樣的水,每天也只能提供少量。
發完水,辦完交接,當張老師將我們學校的校徽贈給六年級的彝族孩子張小芳時,小姑娘突然哭了。我們都有些不知所措。但請相信,小姑娘的淚水與苦難無關。盡管生活艱苦,但我在這里看到的依然不乏純樸的笑臉。心里默默地祈望孩子們的學習條件、生活條件能好一些。小芳是六年級成績最好的學生,多希望她有一天真的成為我們的校友啊!
在山烏果村小、紅石巖完小,我們時間都抓得很緊,但到達最后的山朝完小時,又已經快六點了。
山朝完小146名學生,7名老師。校長牛國宏老師,34歲,頗顯老態,但很精神。對這些在基層任教的老師們,我除了欽佩,還是欽佩!他們的宿舍很破舊,除了床、一張桌子、幾本教科書和洗漱用具,再找不到其它任何東西,甚至有的房間沒有電燈,“家徒四壁”用在這樣的房間可能最貼切。一個人能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堅守,我們———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現有的一切。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山朝完小的孩子們不住校,這樣學校的取水壓力就要小一些。更多的艱難還在家里,取水遠的家庭拉一次水要跑十幾公里,牛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快要離開山朝完小時,陣雨來了,但我知道很快就會停,因為今天我每到一所學校,都會落雨,可惜的是均沒有形成規模。靠雨水解決困難可能還得等上比較長的時間,要解決眼下的實際困難,恐怕需要方方面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又快要到一點了,明天還要早起,用一個孩子寫在板報上的詩作結吧:
我渴望泉水,
泉水從山中涌出,
喝一口,香甜可口,心曠神怡,
巖石封不住她,炎熱干旱烤不干她,
她一個勁地往上冒,不知疲倦,
她用自己的清涼撫慰人們焦急的心靈,
我們渴望雨,我們更渴望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