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專輯】承生命之重,啟新生之路,傳北理工品格
——我校第五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成功采集造血干細胞
發布日期:2016-05-03 供稿:計算機學院 王亞珅 攝影:黨委宣傳部 徐思軍
編輯:計算機學院 安冬 審核:趙滿 閱讀次數:
2016年4月27日上午,隨著造血干細胞懸液從陳張身體里緩緩抽出,一場生命接力正在展開。
1992年出生的陳張,是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的2014級碩士研究生。陳張在18歲時便開始無償獻血,在一次無償獻血過程中,陳張了解到,我國有白血病人400多萬,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因尋找不到相合配型而死亡的白血病人達3萬以上;然而只要留存6-8毫升血樣在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就能讓眾多的白血病患者多一份再生的希望。“白血病,是一種可怕的病魔,多少人的生命歷程因此而止步;骨髓捐獻,是抗擊病魔的利劍,受捐白血病患者生命延續的希望。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希望,如果配型成功的話,就能救回一條生命。”于是,陳張于2013年11月1日報名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留血樣進行HLA分型檢測,志愿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以救治需要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
2016年2月初,陳張接到北京市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被告知經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檢索,其HLA初配型與一名白血病患者相合,希望他能夠捐獻造血干細胞。就這樣,十萬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奇跡般地發生在陳張身上。在得知此事之后,陳張幾乎沒有過猶豫,就毅然決定鼎力相助,為這位素昧平生的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幾率非常低,大多數志愿者一輩子都遇不上,這一生有機會救人一命是我的幸運,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特殊的緣分。”陳張說,“對我來說只是抽點血,然而對患者來說,這是一次重生的希望,這不僅僅是救了一個人的生命,更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陳張于3月下旬通過移植前的體檢,體檢報告顯示身體健康、符合捐獻條件。采集醫院和移植醫院隨即著手相關準備工作,陳張也開始注意飲食和作息。4月22日,陳張入住海軍總醫院,開始皮下注射動員劑。4月27日,經過了四天外周血的動員,陳張迎來了正式捐獻的日子。上午,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項昌樂,校團委書記肖雄,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牛振東,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趙滿,帶著全校師生的祝福,前往海軍總醫院慰問正在接受第一次造血干細胞采集的陳張。項昌樂仔細詢問了陳張的身體情況,并對他的善舉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再三叮囑他一定要注意休養,以健康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
盡管忍受著注射細胞動員劑帶來的疼痛,陳張還是非常樂觀地在27日、28日兩次進行了為時三個半小時的造血干細胞采集。據悉,陳張的血液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后,成功分離采集出的造血干細胞將迅速移植到白血病患者體內,源源不斷地制造健康血液。他的愛心善舉將會給這位白血病患者帶來新的生命。由此,陳張光榮地成為北京理工大學歷史上第五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同學。
陳張始終把這件事看得很平常,認為只是為社會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而且與人為善、無私奉獻,也正是學校平常所教導我們的。然而,這件在陳張看來很平常的“小事”,卻閃爍著無比珍貴的友善和奉獻的光芒、傳遞著大愛無疆的正能量。
生死安危,傾力相助,是為大義;素不相識,生死相“髓”,是為大愛;臨危受命,義不容辭,是為擔當。“恬美的心境”是北京理工大學對學生獨具匠心的育人目標之一,無數像陳張一樣的北理人,以德為先、以人為先,樂于助人、甘于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條育人準則,詮釋著北理人的大義、大愛和擔當。
向陳張同學學習的倡議書
同學們:
安危攸關,傾力相助,是為大義;素不相識,生死相“髓”,是為大愛;臨危受命,義不容辭,是為擔當。為了挽救素昧平生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陳張同學毅然決然捐獻自己的造血干細胞,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北理人的大義、大愛和擔當。
為了能讓更多的同學了解陳張,學習陳張,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
一、向陳張同學學習,學習他的責任擔當。攸關他人安危處,事無輕重總力行,在社會需要之時挺身而出、慷慨相助!
二、向陳張同學學習,學習他的無私奉獻。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給予而不是得到,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三、向陳張同學學習,學習他的熱心公益。心系蒼生、兼濟天下,大海因小溪的匯合而更加深邃,社會因個體的善舉而更加美好!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向陳張同學學習,播撒友善和奉獻的種子,傳遞大愛無疆的正能量!
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
2016年4月
附:
北京理工大學造血干細胞采集行動工作情況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是北京首家在校園開展造血干細胞采集的高校,2006年被北京市紅十字會授予“北京市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優秀組織獎”。2007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首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生命學院2005級本科生俞錦聲同學成功分離造血干細胞救助白血病患者。2012年4月,生命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賈星同學成為我校第二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4年4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0級本科生董維成為第三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5年9月,機電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孫一銘成為第四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目前我校造血干細胞采集工作,依托校園無償獻血工作形成了常態化的工作模式。已經加入和正在源源不斷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北理工師生,將繼續為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們,用北理人的愛心點燃生命的希望。
。。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知識簡介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是國內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白血病患者約為3~4人/10萬人口,小兒的惡性腫瘤中以白血病的發病率最高,每年以至少3萬到4萬的速度增加。據調查,我國10歲以下小兒白血病的發病率為2.28人/10萬,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血癌”不再是不治之癥,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白血病完全可以治愈。其中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造血干細胞移植泛指將各種來源的正常造血干細胞在患者接受超劑量化(放)療后,通過靜脈輸注移植入受體內,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細胞,通過它的移植可以重建人正常、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可以通過采集血樣的方式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血樣的采集只需要10ml血樣(我校每年均會在春季開展采集活動),通過對血樣的分析得出相關的配型數據,儲存入庫,以供患者進行配型比對,配型成功后,會通知捐獻者,進行下一步的造血干細胞分離工作。
。。真正需要捐獻時,捐獻者會在非常安全的情況下,通過血液分離的方式,在手臂處抽取50-100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這種分離捐獻方式,較之以往骨髓捐獻方式的“敲骨吸髓”,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痛苦,捐獻者只需注意靜臥休養,就可以完成捐獻過程,并能很快的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時也給飽受病痛折磨的血液病患者帶來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