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法學院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發布日期:2015-10-14 供稿:法學院 張可佳 攝影:法學院
編輯:法學院 于璐 閱讀次數:
2015年5月以來,法學院團委積極響應校團委關于暑期社會實踐的工作安排,秉承“廣覆蓋、促發展、提能力、獲真知”的工作理念,努力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在接觸國情社會中增強責任意識,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經過周密的部署、積極的動員、有序的組織,法學院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完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動員充分,營造實踐氛圍
自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啟動后,法學院團委多次召開討論會,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安排進行了周密部署,制定了詳盡的工作計劃。
5月,學院團委首先通過微信平臺和學院網站等媒介對暑期社會實踐進行了充分的宣傳預熱,引導學生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激發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參與熱情。
隨后,法學院團委組織召開了暑期實習實踐動員會,法學院副院長張艷麗帶領各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專業教師于兆波、龐華玲、周建華、于鵬、姜雪蓮以及團委書記聶寧寧和兼職輔導員張可佳出席。會上,學院團委就實踐團申報立項、培訓課程、活動開展和成果總結等工作安排進行了詳細的分工、細致的講解,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多看身邊的事,多學身邊的人,利用寶貴的實習機會增強專業技能,力爭成為應用復合型的卓越法律人才。”法學院副院長張艷麗在動員會上如是說到。
經過充分的宣傳和動員,法學院共成立25支實踐團隊,團隊類型包括社會調研、志愿公益和體驗觀察,實踐團員覆蓋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學生達100余名,法學院多名專業教師擔任實踐團的指導老師,形成了全院參與、全員參與、師生齊上陣的實踐氛圍。
組織有序,保證活動質量
法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由學院團委指導,學院科技創新協會具體推進,做到了組織有序、責任到人,切實保證了實踐活動的順利推進和活動質量。在校團委組織的輔導培訓中,法學院全體實踐團順利通過了培訓,無缺席現象。在完成校級和院級培訓工作的基礎上,法學院認真落實“每日一報”制度,保證了活動安全零事故。此外,學院團委還定期了解各實踐團的活動開展進度,安排中期檢查和成果自查等環節,確保團員安全的情況下,使得活動順利推進。
7月,法學院各實踐團分赴北京市東城區織染局小學、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中學、北京市密云縣第二小學、抗日戰爭紀念館、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江西革命紀念堂、山東臺兒莊等地開展實踐活動。活動開展過程中,實踐團員們通過參觀調研、問卷調查、公益普法等方式,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在實踐中鞏固專業知識,提升服務意識,增長自身才干。
總結及時,注重成果積累
為及時鞏固實踐成果、總結工作經驗,法學院團委在暑假結束后積極組織召開了2015年暑期實習實踐總結交流會。法學院副院長張艷麗、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張愛秀、團委書記聶寧寧、團委副書記韓笑、兼職輔導員張可佳出席了交流會,全體2013級、2014級、2015級本科生到場參會。
會上,法學院優秀實踐團代表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們的實踐內容和實踐感悟。法學院曹宇琦等赴抗戰紀念館社會實踐團一行人以“以史為鑒,傳承抗戰精神”為主題,深入盧溝橋、宛平城一帶走訪調研。在參觀的過程中,團員們愈發堅定要力學篤行,不忘歷史,銘記先烈,將開創未來視為每個青年學生應該承擔的重任。法學院田府鑫等赴山東臺兒莊社會實踐團一行人通過發放問卷、張貼海報、采訪紀實等多種方式,近距離走進臺兒莊古城,古城的人文關懷似超越時代的力量,指引實踐團員們不斷向前。
隨后,分赴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檢察院和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辦事處的實習學生代表逐一講述了自己的實習故事,與全體同學共同分享實習實踐的所感所悟。
法學院副院長張艷麗希望同學們通過一系列的實習實踐活動明確法律人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形成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并最終成為具有堅定職業操守的法律人才。法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張愛秀也結合自身的實習實踐經歷,對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全面點評和總結,并鼓勵同學們珍惜實習實踐活動所帶來的感悟與成果,再接再厲,繼續積極投身到實踐活動的洪流中,發揮聰明才智,得到更多的歷練。
至此,法學院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炎炎夏日,實踐團員分赴各地,用汗水與激情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實踐任務,展現了北理工學子的良好風采。作為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一直是法學院育人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是教育教學一體化的突出體現。在未來的工作中,法學院將繼續秉承“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理念,不斷完善學生實踐工作體系,銳意進取,尋求突破,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