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二可:49.75兆赫,院士本科畢設做出“新中國第一個電視頻道”
——迎接建校80周年“北理故事”系列報道之六
發布日期:2020-08-19 供稿:黨委宣傳部 姜曼 王征 編輯:趙安琪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
【編者按】2018年,為搶救、挖掘寶貴的校史資料,黨委宣傳部組織力量啟動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委托圖書館具體實施。兩年多來,采集工程共記錄保存80位離退休教師口述史資料15058分鐘,形成文字資料160萬字。為紀念學校建校80周年,黨委宣傳部、圖書館結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劃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希望廣大師生校友能從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在科技騰飛的今天,電視機似乎早已隱入互聯網的背后,而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用無線電傳輸圖像實現電視的發射接收還是一片空白。直到1956年,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四個年輕學子的畢業答辯不經意間創造了中國電視的歷史。
講述者:毛二可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1949年,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跟隨黨中央遷至北平,并直接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學校匯聚優秀師資、整合力量,籌備建設新中國第一所重工業大學。
1951年6月,中央教育部決定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華北大學工學院計劃招收本科生600名、專科生200名。經過近兩年的著力籌建,學校辦學實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當年報考學生達4321人,占全國報考工科大學考生總數的40%,錄取平均成績位列全國高校首位。
在這批新中國第一屆全國統考入學的大學生中,年僅17歲的毛二可滿懷壯志,來到華北大學工學院,開啟了他一生摯愛的科研事業。
從小就喜歡擺弄無線電的毛二可入讀了電機制造專業,這個專業讓他感到如魚得水,每天都沉浸在對專業知識的無限渴求當中。同時,學校高年級同學大多來自革命老區,無微不至地關心,很快就消除了新生們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陌生感。充實的學習、嚴格的管理、溫馨的校園都讓毛二可如沐春風,一個聲音在他的心里愈發強烈起來:“過去自己是老百姓,現在終于參加革命隊伍了,成了國家的人。國家培養自己,自己也當然要為國家做事。”
1952年1月1日,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52年3月8日,學校授命調整辦學方向,開啟建設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的歷史新征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全力建設新中國第一批正規兵工專業,培養新中國第一代“紅色國防工程師”。
1953年,學校建立了雷達設計與制造專業,成為我國首批從事雷達、遙控遙測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單位之一,開始為新中國的雷達事業培育紅色人才。毛二可所在的專業也在這一年調整到雷達專業,他也由此成為北京工業學院雷達專業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學校建立了專業教研室,制定了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雷達系的專業建設開始走上正軌。年青的毛二可和同學們,對這個國家寄予厚望的新興專業充滿了熱情。
興趣小組——開啟科研航程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工業學院在建設新中國第一批兵工專業的同時,瞄準國家對高水平國防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大力度做好人才培養,特別是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創新實踐。在這樣的背景下,雷達專業的毛二可和同學們也經常利用系里接收的一大批美軍無線電器材,利用業余時間修修改改,做成實驗器材。日積月累的“小打小鬧”,也為他們日后“干大事”奠定了基礎。
有一次,蘇聯專家庫里可夫斯基用兩個示波器演示了電視信號收發的原理,這引起了毛二可的極大興趣。雖然,當時電視已在歐美國家研制成功,但在我國尚屬空白,大多數中國人連電視的模樣都沒見過。當庫里可夫斯基詢問他們是否愿意加入這樣的興趣小組,做一個電視原理設備時,一心想著“為國家做事”的毛二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在當時,像這樣的興趣小組在學校里有很多,為更好地建設兵工專業,響應黨中央“向現代化科學大進軍”的號召,北京工業學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先后成立了100余個學生課外研究小組,并于1956年4月21日成立了“京工學生科學技術學會”。
毛二可參加的儀器系課外研究小組關于“我國第一臺電視發射中心”的研制備受矚目,項目一成立就有20多個同學參加,項目分成了“掃描及視頻放大器”“機械”“光學”三個小組。此時,雖然電視技術并不是學校培養計劃中的課程,但是學校對同學們的創新研究,投入大量經費,給予了充分支持。
科研興趣小組成立后,毛二可和同學們干勁十足,首先制定了第一步研究目標:做一個較大的示波管用于掃描圖像顯示。他們不僅自學俄文教材《電視的技術基礎》,還到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從頭學起。雖然理論知識并不難懂,但是真正動手做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由于國內尚沒有電視機顯像管,同學們就利用雷達顯示管做了一個掃描電路。為了解決沒有攝像管的問題,他們就采用光電管,用單個亮點逐點掃描,把每個亮點在不同時間不同行度的狀態傳輸到顯像管進行測試,實現了飛點掃描。就這樣,他們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因地制宜,成功的做出了一個初級的電視發射和顯示系統。
這個成果讓大家非常興奮,下一步他們要進一步改進技術,真正解決圖像動起來的問題。于是,同學們到處搜集實驗器材,最后利用在原中法大學校舍里找到的一個舊電影放映機,用手搖方式控制信號輸入,信號經過放映機放大,讓傳輸圖像動了起來!由北京工業學院的同學們自主研制出的電視發射及接收裝置的雛形誕生了。
49.75兆赫——畢設拿下新中國“第一頻道”
興趣小組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激勵了毛二可等人,1955年底,毛二可、鄧次平、黃輝寧和王浩四位同學在征得學校、老師同意后,將自己的畢業設計題目確定為“電視發射及顯示系統”(當時學制為五年制)。這一次,他們要在興趣小組取得的成果基礎上,做出一個相對完整的電視收發系統。
為了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四位同學做了具體分工,鄧次寧負責天線,黃輝寧負責接收機,王浩負責發射機,而毛二可則負責定時器,完成系統的統一運作。很快,他們便爭分奪秒地干了起來。蘇聯專家庫里可夫斯基對這個項目也很重視,每天上班以前,他都會到實驗室看看每個人的工作進度。有一次,他看到設備接線雜亂無章,很不正規,就找出一個接線盒,讓毛二可把線整理好。毛二可沒有多想,加夜班把接線一根一根整理好。第二天庫里可夫斯基看到后非常高興,說“終于有點設備的樣子了”。原來,整理接線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是專家在教學生們養成嚴謹的工程思維和規范的操作習慣,這種科研品質的言傳身教,讓毛二可和同學們受益終身。
在毛二可的印象里,為了完成系統研制,這樣加班加點的事情還有很多,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幾乎是天天睡在實驗室里。盡管科學研究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但那句“為國家做事”的樸素心愿,始終是照亮前路的光,指引著他們朝勝利不斷前行。
在研制過程中,他們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除了在財力物力支持外,學校還為項目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
電視系統要通過無線發射信號,這必須要向國家申請正式的頻道,為了支持學生們的科學技術創新,學校特別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向國家郵電部提交了申請。1956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在《關于同意你院教學實驗電臺登記的公函》((56)無管字第30號)中做出批復,同意北京工業學院儀器系制造設立教學上研究的實驗專用無線電臺,電視發射機頻率49.75兆赫。自此,“中國電視第一頻道”永久落戶北京理工大學。
在學校主樓頂端矗立的電視發射天線
1956年夏天,這項“遠近聞名”的畢業設計答辯吸引了校內外許多人的關注,除了蘇聯專家、本校教師,甚至還包括了清華大學等外校教授,陣勢都超過了今天的博士生畢業答辯。畢業答辯進行得很順利,毛二可和同學們研制的系統運轉正常,完全做到了信號的無線傳輸。這是一個光榮的歷史時刻,中國第一套電視發射、接收裝置就在這間普通的教室里誕生了。
此后,北京工業學院主樓頂上的電視發射接收裝置一度成為學校橫跨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為學校留下一座人才培養的豐碑。
從知識學習到實踐創新,青年毛二可們在真刀真槍的研究中體驗到科研的樂趣,并為自己的京工學習生涯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學校對學生的精心培養和付出,也深深感染并激勵著這些年輕人勇攀高峰,結出了豐碩成果,這種創新包容的精神也融入到北理工的精神文化中,代代傳承。
1956年,毛二可大學畢業留校工作。有了課堂上打下的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課外科技活動的實踐訓練,毛二可迅速成長為學校優秀的青年教師,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學習成長,讓他樹立起畢生從事雷達事業的遠大志向,投身雷達專業建設工作。
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
1964年,為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毛二可與同事們一起組建了學校雷達研究所,并參與研制了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研制大型先進雷達的國家之一。
1995年,毛二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毛二可,仍然戰斗在我國雷達領域教學科研的第一線。
從立德樹人的“體驗者”到“實踐者”,毛二可親歷了北京理工大學半個多世紀來,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紅色育人路”,踐行著自己“為國家做事”的諾言。
“幾十年一直安安心心搞雷達事業沒離開,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收獲。”毛二可欣慰地說。
如今,盡管傳統電視已不再是前沿技術,但老一輩北理工人勇于創新、矢志強國的精神卻永載史冊。49.75兆赫的頻率穿越時空,始終指引著一代代北理工人奮斗向前,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