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吉:進北京,為新中國建設新型重工業大學
——迎接建校80周年“北理故事“系列報道之二
發布日期:2020-06-08 供稿:黨委宣傳部 姜曼 編輯:姜曼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
【編者按】2018年,為搶救、挖掘寶貴的校史資料,黨委宣傳部組織力量啟動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委托圖書館具體實施。兩年多來,采集工程共記錄保存80位離退休教師口述史資料15058分鐘,形成文字資料160萬字。為紀念學校建校80周年,黨委宣傳部、圖書館結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劃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希望廣大師生校友能從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1948年華大工學院部分師生合影
自1945年離開延安后,北京理工大學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迎來歷史上“輾轉華北”的辦學階段。
1948年8月,在與北方大學工學院合并后,學校重要辦學前身華北大學工學院在井陘礦區成立 。
短短不到四年中,華北大學工學院遷入北京、完善學科;建強師資、擴大校園;廣錄英才、規范建設,奠定理工并重的發展條件。完成為新中國建設第一所重工業大學的各項準備,也具備了今天“北京理工大學”這一高等學府的重要基礎。
“北理工故事”講述者:匡吉
原圖書館副館長、曾任教務處副處長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后,黨中央為了奪取全國勝利,加速人才培養,決定將自然科學院向東北轉移,配合開辟新解放區,創辦新型的東北大學。毛主席特別叮囑學校領導:“要建設一個團或師比較容易,要建設一個大學從領導班子到隊伍很不容易。在行軍過程中,各地可能找你們要干部,你們不能把班子人員輕易搞散,要千方百計的把學校搞好。”11月13日,毛主席接見了自然科學院的全體教師和領導,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和每個人都握了手。11月15日,自然科學院師生員工離開延安,向東北解放區轉移。
這支“不帶槍的八路軍”經過46天的長途行軍,于年底到達張家口。此時解放戰爭已經打響,考慮到時局變化和邊區需要,中央決定將自然科學院留在華北繼續辦學,定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為邊區提供技術干部和專業人才。此后,雖時局緊張,但學校始終緊跟黨的腳步,輾轉多地辦學,為黨和國家建設保留住了這一誕生于延安的根脈。1948年,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已經進入戰略反攻階段。6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8月,華北大學工學院在井陘正式成立,直屬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領導。成立伊始,就面臨著加速人才培養、迎接全國解放的繁重而光榮的任務。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1948年7月,21歲的匡吉完成了在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文學院的政治學習,即將畢業。一年前,匡吉還是清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曾參加過北平進步學生運動,后經地下黨組織介紹,匡吉來到解放區繼續學習。時任北方大學工學院副院長的曾毅即將調任華北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提出要帶匡吉一同參加華大工學院的建設工作,匡吉表示服從組織安排。
華北大學工學院的師生,都是由經歷過革命戰爭的革命干部組成,從成立起,就是要為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培養工業技術人才。華北大學工學院的首任院長為原晉察冀軍區工業部部長劉再生,副院長是惲子強和曾毅。
華北大學工學院是一所具有獨立辦學資格的新型工科大學。據匡吉回憶,曾毅副院長曾多次提到,華北大學工學院不是一般的干部學校和培訓班,“我們將來要做工程技術的管理和改進”。因此,學校設立大學部(機電班、化工班)、高職部(機械、電機、化工、土木班)、補習班(學習半年后進入高職部)。在建院初期,匡吉和同事們按學生的學歷、文化水平進行分班,“年歲比較大一點、有高中程度的進大學班,初中程度的進高職班,另外辦了幾個補習班,每個班30來人。”
為滿足人才培養需要,華大工學院的教師們日夜改編、修訂教學大綱、教案和講義,不斷加強學生基礎課程教學。匡吉先后被安排到補習班和高職班講授中學數學與解析幾何,班里主要是老區來學習的干部,長期的戰爭環境,讓這些干部沒有機會進行系統的文化課學習,這些基礎課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必要而且及時。
在華大工學院教師們的努力下,學院教學改革逐步推進,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嚴密性和基本理論教育不斷加強,很好地把革命勝利的形勢與學習工作需求有機結合起來。
一聲令下,接管平津
1948年12月,平津解放在即,中央急需大批干部參加北平、天津的接管工作。在華北人民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學校抽調了150名師生參與接管平津任務。師生們接到命令后,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打起背包,當晚就出發到石家莊等待具體任務。第二天,兩批師生分別赴天津和北平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學習相關政策,馬上投入到平津接管工作中。
除此之外,曾毅副院長帶領院辦秘書史爾公,青年教師項揚、嚴沛然、匡吉,奉命到北平市軍事管理委員會報到,準備接管中法大學。
由華北大學工學院接管的中法大學校舍(北京東皇城根)
中法大學是由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等倡導、創辦的,成立于1920年, 是一所具有一定規模實力和國際化辦學特色的大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解放戰爭期間,中法大學的學生大量奔向解放區,在校學生人數銳減,學校經費也出現困難,時任校長李麟玉曾兩次致函軍管會申請接管中法大學。
當聽說要參加中法大學的接管工作,匡吉馬上想到了一個老熟人——中法大學教務長吳文潞。原來,匡吉的父親曾經在中法大學任教,抗戰時期中法大學南遷,父親曾委托吳文潞把匡吉從北京帶到昆明。
匡吉問曾毅,能不能先去看望一下吳文潞,別等到明天接管了才見面,反倒不好了。曾毅立即說,當然要去,那是你的長輩。實際上,匡吉還有另外一個考慮,他希望對方不要對黨派來的接管干部心生芥蒂,以免影響接管工作,“去一下實際上也是給他個定心丸。”
接管工作雖然千頭萬緒,但匡吉和接管小組的成員們信心十足,因為經過多年的動蕩,早已“人心向黨”。得知接管小組來了,中法大學的教職員工都十分高興。按照分工,嚴沛然負責清點圖書館和工廠,史爾公負責做組織工作,項揚做群眾工作,匡吉負責清點化工系和生物系的辦學資產。
“當時人心向黨,接管根本就只是個手續。”匡吉說,當時接管工作主要是清點財產并上報,然后重新配備干部,中法大學原有干部基本留任。
后來,有的教授夸贊匡吉他們真不簡單,幾個人就能辦這么大事。匡吉卻認為,這實際上全是依靠共產黨的力量,“大家信任共產黨,歡迎解放。”
年青的匡吉,也是在這次經歷中第一次體會到了“我們是代表共產黨、人民解放軍來工作的”,真正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意義,為自己樹立人生觀、世界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遷址北京,蓄勢拓新
1949年8月,華北大學工學院奉命遷入北平。初入北平,校舍、師資、設備等各方面都極為緊張和困難。史爾公代表學院到處聯系買房,最終在錢糧胡同、南鑼鼓巷、前門等地購入一批房產,但依然難以滿足教學和住宿需要。不過,條件雖然艱苦,但師生們仍然刻苦學習、踏實工作。
10月1日,300名華工師生組成的方隊作為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的干部,列隊在金水橋邊,天安門前,見證了“開國大典”的光輝時刻。
1949年11月1日,中央重工業部成立,原本就隸屬于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的華北大學工學院,也直接劃歸重工業部管理,學校采用五年制,開始全面準備,為國家重工業建設培養專門人才。
華北大學工學院大禮堂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停辦中法大學,并將其校本部及數理化三個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文史系、法文系并入北京大學,經濟系、生物系并入南開大學。9月16日,在原中法大學禮堂,華北大學工學院舉行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開學典禮。
中法大學共轉入華北大學工學院學生111人,專任教師21人,校長李麟玉、秘書長范蓮青、教育長吳文潞、總務長楊夢游等校本部職員25人。這些大師名家的加入,有力地加強了學校的辦學力量,特別是加強了基礎理論教學,使理、工更好地融合發展。
中法大學辦學力量的并入,也讓學校在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實驗室得到很大充實。普通物理實驗室重點擴建了電磁學、光學和近代物理部分。在化學方面,建立起普通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工業化學分析等實驗室,另建有從事燃料生產的試驗化工廠,有效地緩解了學校遷入北平后缺乏校舍和實驗室的困難。
中法大學嚴謹、求實、科學、民主的校風及良好的辦學傳統,也增強了華北大學工學院的辦學實力,為學校的大規模、正規化建設做好了準備。
這一時期,為適應新的形式與任務,華北大學工學院與重工業部一同組織各方力量,在全國范圍內誠聘優秀師資,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和效果之高,在學校發展歷程史上無前例。截至1951年年底,全校專任教師從20余人迅速發展到305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24人,講師83人,教員3人,助教130人。其中包括一大批國內知名專家:
張翼軍 數學、力學教授,早年留學法國,曾任中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大學教授、長春大學校長;
陳藎民 數學教授,留法數學博士,曾任英士大學工學院院長、北洋大學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趙進義 數學、力學教授,留法理學博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兼數學系主任、西北大學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
胡庶華 冶金工程教授,早年留學德國,曾任重慶大學校長、西北大學校長、湖南大學校長、上海同濟大學校長;
楊尚灼 冶金工程教授,留美理工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王俊奎 機械工程教授,留美航空工程博士,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李壽同 航空工程教授,早年留學法國,曾任四川大學教授兼四川大學工學院院長;
周發岐 化學教授,留法國家物理科學博士,曾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化學所所長、中國化學會理事、中法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張漢良 化工教授,留法理化科學博士,曾任成都大學教授、中法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四川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馬士修 物理學教授,留法理論物理學國家博士,曾任中法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聞 詩 物理學教授,早年留學法國,曾任英士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北洋大學教授兼教務主任、英士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兼校務委員會主任、河南大學教授兼數理系主任;
田 渠 物理學教授,留法物理學博士,曾任云南大學教授、貴州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湖南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林漢藩 機械工程教授,留學美國,曾任武漢大學教授、湖南大學教授兼機械工程系主任。
不僅如此,還有一批剛從美國、英國歸來的學有所長的進步青年學者加入到華大工學院的教師隊伍中,如丁忄敬、吳大昌等,他們中的大多數很快成為各專業的骨干力量。
1951年,華北大學工學院提出“逐步把工作正規化,以完成新型高等工業教育的任務,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迅速培養具有全面基礎的高度專業化的重工業建設干部的目的”的工作任務。
華大工學院的飛速發展,讓兄弟高校驚訝,甚至是羨慕。當時,在京高校中,只有華北大學工學院和人民大學實行了供給制,不僅是教師,連學生都是供給制。所謂供給制,是建國初期國家對部分工作人員實行的免費供給生活必需品的一種分配制度。當時,華北大學工學院能為學生提供食宿費、包干費、服裝費、醫藥費、學習費、保健費、技貼費、過節費等。建國初期,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華北大學工學院的學生能夠享受供給制,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學校特別的重視和支持。
1951年6月,教育部決定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華大工學院計劃招收本科生600名,專科生200名。在考生可從多所錄取高校擇一報到的背景下,截止到9月開學,報到學生651人,報到率達到高達91.74%,報考華大工學院的學生數量占全國報考工科大學考生總數40%。全校錄取平均成績位列全國高校首位。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工作繁忙,匡吉就從北京的親戚家借了輛自行車,每天往返于各地辦事。學校搬到車道溝和巴溝后,他還是騎著車,從東皇城根校區往返。匡吉見證了學校在新中國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每每提起那段經歷,他都覺得,雖然忙碌,但干勁十足,“當時剛解放,就是一股熱情,大伙兒想把工作推開。”
至1951年年底,學校已建立了航空工程、機械制造、汽車工程、電機工程、鋼鐵冶金、化學工程、采礦工程等7個系、8個科(班)和1個研究所,設立25個專業教研組和專修組,建立了實習工廠和圖書館。學校初步建設成為一個專業設置比較系統、辦學資源較為齊全的重工業大學。
華北大學工學院階段雖然辦學時間短暫,但在學校發展史上卻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對學校產生了深遠影響。
回望八十載崢嶸歲月,點點滴滴均是勤奮不輟。面向未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北理工人永遠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