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江洋:搭建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發布日期:2020-12-18 供稿:黨委宣傳部 趙琳 攝影:來源于本人
編輯:吳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江洋(左三)與她的學生
“我希望能夠搭建一座科學和人文之間的橋梁,讓更多人理解科學的人文內涵,思考現代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這就是我的學術追求。”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洋,用自己深厚的科技史、科技哲學專業素養以及對教學事業的熱愛,帶領著一屆又一屆學生去追尋科學的歷史,探索科學的本質。
江洋的本科專業并不是人文社會科學,而是應用數學。之所以在研究生階段轉為在外界看來頗為冷門的文理交叉專業科技哲學,江洋說,這一切緣自于對“溝通科學與人文”這一學術理想的追求。2010年,江洋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來到北京理工大學任教。
“人類社會已經被現代科技深刻影響和塑造,如何處理現代科技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我的教學和科研始終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江洋用十年的時間為全校理工科研究生開設《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面對自然,科學的基本預設是什么,哲學意義上的科學方法論,如何指導具體的科學研究?科學是無涉利益、價值中立的嗎?科學家需要為其研究成果產生的社會影響承擔責任嗎?……江洋的課堂內容豐富,環環相扣,通過問題的提出、辨析和拓展,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我們要從歷史、哲學、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審視、思考科學以及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關系。”
“自然辯證法概論”,乍聽起來,很多學生都會認為這是一門非常枯燥、乏味的課程。但在江洋的課堂上,同學們會改變這種看法,甚至還會吸引一些同學來“蹭課”。“聽江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江老師的課能夠讓我產生深度思考。”“我學會了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科學,看待問題的思維和視野也得到了拓展。”“課程雖短,但課程給我們長的見識不短。”許多上過《自然辯證法概論》的學生都感覺受益匪淺。
這些評價背后,是江洋深厚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獨具風格的授課魅力,更是她對待教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付出,真摯熱愛。無論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站上講臺,江洋永遠熱情洋溢,激情澎湃。即使剛剛做完手術,她也會堅持在講臺上高質量完成授課。每學期課程結束,她都向學生深深鞠躬,表達感謝。“敬畏講臺,尊重學生”她說,這是作為教師必須恪守的原則。
“價值觀輸出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涵”,作為人文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江洋積極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突出課程思政育人。如江洋所教授的《科學史與人類文明》課程,雖然討論的是科學的歷史演進,但實際上卻立足當下中國社會,解讀時代困惑,回應時代關切。“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江洋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對中國古代獨特的知識傳統和自然探索進行深入理解,對當代科技問題進行反思,進而思考中國文化傳統如何為當代科技創新貢獻智慧資源。她認為,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要讓學生先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
一流的教學,必須有前沿的學術研究做支撐。近年來,圍繞科技傳播、科技治理、科技與社會等方向,江洋主持開展了多項研究。2014年,作為牽頭人,承擔科技部“十三五”科技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十三五”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被納入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探索科學的本質,讓更多人以人文視野和人文情懷去理解科學,是江洋一直以來的學術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年在她的課堂上“蹭課”的學生,現在已是科學學領域頗有作為的年輕學者;她指導的研究生,也紛紛進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繼續深造,相信她的學生們會一直被江洋對科學的追問所深深地影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