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教育家精神系列報道之五】劉莉:寓情于教,身體“莉”行
發布日期:2023-12-07 供稿:黨委宣傳部 吳楠 攝影:本人提供
編輯:吳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上,希望全國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弘揚教育家精神,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踐行教育家精神系列報道”,展現北理工優秀教師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培根鑄魂的生動事跡,激勵鼓舞全體教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貢獻力量。
2023年9月8日,在北理工“師緣·北理”慶祝教師節暨教師表彰大會上,宇航學院教授劉莉心中滿是激動與喜悅,當她接過“懋恂育人”標兵獎牌時,臺下響起熱烈掌聲。
劉莉,宇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教學名師。1991年入職北京理工大學,曾任飛行器工程系總體設計教研室主任、飛行器工程系副主任、機電工程學院(宇航學院前身)副院長,現任教育部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飛行器總體設計、飛行器結構分析與設計、新能源飛行器技術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在三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劉莉為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的發展傾盡心血,投身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學科專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作為一名教師,她堅持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潛心教育教學,攻克科研難題,為培育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領導人才而矢志不渝。
投身學科建設,構建人才培養平臺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堅守立德樹人使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這是劉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13年,教育部首次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劉莉勇擔重任,牽頭負責學校的申報工作。
“既然學校這么信任我,把這么重要的工作交到我手上,我必須要保質保量完成好。”即便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劉莉依然迎難而上。接到工作任務后,劉莉在家閉關三天,逐步理清申報材料的思路和框架。“申報材料的整體框架定下來后,我和團隊成員開始加班加點準備材料,大家每天一起在求是樓工作到半夜或者凌晨,下班的時候樓門都鎖了,大家再一塊翻窗戶出來。沒人喊過苦和累,大家擰成一股勁兒,一門心思要把這項探索性的重要任務完成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莉至今歷歷在目。
“學校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支持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也應該回報學校,為學校的發展建設、人才培養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人心齊泰山移,2014年,“武器系統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成功獲評第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為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莉指導學生實驗
2017年,在胡海巖院士的大力推動下,按照“學科交叉與本碩博貫通”培養的“工程科學試驗班”正式開班,面向國家航天領域急需,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試驗班的培養目標就是未來工程科學家。我們將飛行器設計和工程力學課程有機融合,開設六門貫通課程,重新撰寫教材,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融會貫通,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劉莉深度參與到試驗班的建設當中,“試驗班從頂層設計入手,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要素,通過開設高水平基礎課、學科貫通課以及大三年級進入實驗室等舉措,全面培養學生理工融合的戰略思維、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
30余年來,劉莉為專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平臺構建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擔任專業責任教授期間,“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被教育部先后批準為特色專業、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建設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在擔任學科帶頭人期間,“飛行器設計”二級學科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特色學科;作為團隊帶頭人,“飛行器綜合設計本科育人團隊”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作為實驗教學中心主任,“航空航天工程”獲批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武器系統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一項項成果,為飛行器設計領域高水平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方位的優質條件,一批批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這個平臺上從有志青年,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
潛心教育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良鄉工訓樓的一間實驗室里,正在進行著公選實驗課《綠色能源飛行器總體設計》的課堂教學,四次理論教學課程后,同學們就可以上手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飛機。“把課堂搬進實驗室,學生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前沿科學內容融會貫通,既增強了對科技前沿動態的了解,又鍛煉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實現課堂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積累的雙重收獲。”劉莉分享道。“要想上好一門課,一定要有理念、有思考、有積累,老師只有全身心沉浸在其中,才能把這門課程悟透,再交給學生們,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
劉莉為學生授課
“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單純以成績作為學生成才的評價指標,要實施個性化培養,有教無類,寓情于教。”培養學生,劉莉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學術上,劉莉悉心指導學生精進學業;在生活上,劉莉給予學生母親般的關心和愛護。她對學生的關愛細致入微而又深厚寬廣,與學生之間的師生情誼早已變成了深厚的友情、溫暖的親情。
“教學不易,育人更難。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要切實從學生的成長出發,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劉莉心中始終裝著學生、想著學生,對待學生寬嚴相濟,堅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如今,劉莉指導過的很多學生都已成為領域的骨干力量,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莉為學生答疑
堅持講授好每一門課,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學位論文,在實踐中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通過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將專業知識、領域前沿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貫通式訓練渠道……多年來,劉莉深耕教育教學,碩果累累。2013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排名第二),2016年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20年《綠色能源飛行器總體設計》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主講教師),2022年《新能源飛行器能源管理與控制》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主講教師),2022年指導的研究生團隊榮獲“航天三江杯”第八屆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二等獎。
永攀科技高峰,科研反哺人才培養
多年來,劉莉主持承擔我國“探月工程”“火星探測”“新一代衛星平臺”等重大航天工程中多項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不僅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還為“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3)、省部級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1)。2009年以來,劉莉在新能源飛行器技術領域開展了前沿探索工作,研制了輕小型氫能、太陽能無人機,發表的相關論文分別入選2021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和航空航天領域頂級期刊CJA封面文章。
學生使用全虛擬實驗平臺進行新能源飛行器實驗
在做好自己科研的同時,劉莉十分注重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課程和實驗平臺。在“虛擬飛行仿真”與“真實能源動力”深度融合的實驗平臺上,學生正在模擬新能源飛機的飛行……在面向全校工科學生開設的實踐通識訓練課程《新能源飛行器能源管理與控制》課堂上,根據任務需要,學生不僅可以完成新能源飛行器的能源管理與控制實驗,完成飛行器單獨使用太陽能、氫能或兩者混合動力的實驗,還能通過半實物仿真實驗檢驗飛機的性能參數,深入感受、理解其中的工作機理。
作為“新能源飛行器課程群”的負責人,劉莉長期致力于新能源飛行器的研究,立足在輕小型太陽能、氫能無人機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先后開設了《綠色能源飛行器總體設計》(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課程)、《新能源飛行器能源管理與控制》(北京市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開發了適用于實驗教學的新能源飛行器能源管理與控制實驗教學平臺,該平臺在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師自制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創新大賽中榮獲自由設計類一等獎。
“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實現了科研優勢對教學‘反哺’,同時也推動了教學過程緊密銜接科技前沿,通過高質量的實驗教學可以讓‘科’與‘教’實實在在的‘融會貫通’起來。”劉莉說道。
開展外場飛行試驗
此外,劉莉還將運載火箭典型結構分析轉化為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結構力學》教學中的綜合訓練項目,實現專業基礎知識與工程實踐的有機融合,將科研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科研反哺教學的另一方面,是專業教材的建設。”基于多年的科研實踐和教學成果,近年來,劉莉還先后主編出版了科學出版社“十四五”規劃教材、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規劃教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三十余年來,劉莉始終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忠于黨的教育事業,潛心育人,砥礪奉獻,懷著對北理工深沉的熱愛和滿腔的赤誠,在教師這個平凡又偉大的工作崗位上,書寫著北理工師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