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她,讓思政課“虹”起來!
發布日期:2022-03-15 供稿:黨委宣傳部 王媛 攝影:本人提供
編輯:吳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編者按】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專題報道,全面展現學校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取得的成績,生動講好北理工人的奮斗故事,廣泛凝聚學校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二十大召開。
300人的網課,點擊量和留言超過20萬。課堂上,同學們一個比一個來得早,就為了搶一個前排的好座位,結課后,同學們說:“虹姐的課我可以再來一次”。同學們口中的“虹姐”是北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張虹,她成功掌握了思政課的“流量密碼”,讓我們一起走進張虹的教學故事。
上好課,要比學生更刻苦
張虹為學生授課
“聽虹姐的課,讓人如明月浸水般內心清澈?!?span style="text-indent:2em">“語言表達能力極強,世界觀極其端正,課程進度把握極其精準。”這是上過北理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生的留言。課程的主講教師是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張虹。同學們都說張虹老師“課佳人美”,張虹卻說:“一名教師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個人,而在于課堂”。
2018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張虹入職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承擔《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的道理,在上博士期間,就深深烙印在張虹的心里。為了上好每一堂課,張虹做足了功課。她專門同獲得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思政組一等獎第一名的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蕉取得聯系,每周風雨無阻地到清華大學聽李蕉老師講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觀察學習其他優秀老師的授課方法,根據北理工學生特點,融入自己的講課風格,張虹第一次站上講臺便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第一堂課。
課后,張虹對同學們說這是自己第一次站上講臺給學生講課,學生們都很驚訝,第一次講課怎么會不緊張呢?怎么會講得如此精彩、流暢?張虹回答道:“其實我很緊張。雖然,我是第一次站上講臺,但這堂課的內容已在我心里上過了很多遍?!?/p>
張虹認為,上好思政課需要“大寫意”與“工筆畫”兼備。“大寫意”即要幫學生對歷史建立完整的框架,“工筆畫”則要對具體的問題在各個維度上講清講透。作為一名思政課老師,需要對整體的歷史脈絡清楚掌握,也要拓寬知識領域,從不同維度去分析看待歷史。有時為了回答學生提出的“冷門”問題,張虹遍閱資料不厭其煩,去請教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力求真正做到為學生答疑解惑。
讓課堂有厚度、有溫度、有寬度
張虹與學生們合影
“在我的課堂上,抬頭率是非常不錯的,學生們基本能全程與我互動?!睆埡缯f道。結合自己學生時的經歷,加上平時對學生們的觀察,張虹在上課時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點和薄弱點切入,充分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興趣點就是同學們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比如,在一部最近熱映的電影中提取問題,激發大家討論的熱情;薄弱點則是學生腦海中“似是而非”的內容,張虹發現大部分學生在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時會有這樣一種想法,即“老師講的我都知道”,可一旦深入展開,便又一臉迷茫。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外國友人曾到訪延安,大家是否知道?”一次,張虹在課堂上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都說:“知道?!?張虹繼續問道:“曾到訪延安的外國友人中,有名有姓的一共有140多位,你們知道幾位?”問題一出,教室一下子安靜了,同學們支支吾吾了半天,只答出來三兩個名字,看著講臺下有點“懵”的學生們,張虹知道這個問題把他們“擊中”了。在第二次上課時,張虹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回大家都積極踴躍地回答,答案寫了整整一黑板!
疫情期間,學生們在家通過網絡上錄播課,無法面對面授課,如何能保證學生完整的把這門課跟下來呢?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在張虹的教學設計中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底蘊,也有生動的人物特寫和最新的國際視野。課程錄好后,張虹會準時守在錄播課的屏幕前,全程和學生們一起聽課,及時在微信群里提問、答疑、互動。這門課總共有300多名學生上課,最后卻產生了超過20萬的留言和點擊率。不少學生會跟他們的“虹姐”吐槽課程信息量太大,要“連滾帶爬”才能跟上,但結課的時候又說:“虹姐的課我可以再來一次”。
守正創新,打造“最優講臺”
張虹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獲獎
作為一名剛剛從教三年的年輕教師,張虹十分注重向前輩們學習。在北理工,郭麗萍、楊才林等老師的思政課一直廣受好評,張虹便成了他們課堂上的???,“聽這些前輩老師們的課讓我獲益良多,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他們對課堂的尊重以及職業使命感,他們的授課方法、對教學的熱愛,都給了我很多啟發和動力?!睆埡缯f。繼承前輩教師們成熟的授課方式,同時融入自己的創新性想法,這是張虹在授課方法上的守正創新。
在授課形式上,張虹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們一起探索使用新的技術手段,比如,應用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收獲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同時,張虹也十分注重在傳統學習習慣上對學生的培養,推薦閱讀書單是張虹課堂上的必備環節,在張虹的鼓勵和督促下,很多同學自發地成立了讀書小組,這讓張虹十分欣慰。
另一個激勵張虹不斷守正創新的動力來源是“以賽促教”。2021年上半年,是張虹教學任務最密集的一個時期,也是她參加“北京高校第十二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最緊張的階段。即便如此,張虹并沒有將比賽與教學脫離開,每次比賽回來她都會向同學們“匯報”比賽情況,學生們對她比賽情況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張虹自己。張虹笑著講道:“孩子們好像在和我一起比賽,還會給我出主意”。張虹認為,教學比賽是一個不斷打開邊界、實現共享、卓越教學的過程。正是在這種“以賽促教、反哺課堂”的正向循環中,張虹與學生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始終對學生們說,我和你們是共同體,課堂不僅是學生單方面的成長,也是老師成長、收獲的地方?!睆埡缯f。
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北理工把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一大批像張虹一樣的思政課教師立足本職、孜孜以求、潛心探索,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鑄魂育人的使命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