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李金明:站上大學講臺的“檢察官”
發布日期:2022-12-05 供稿:黨委宣傳部 臧瑞楠 攝影:本人提供
編輯:吳楠 審核:張瑜、劉曉俏 閱讀次數:他立足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發現問題中收獲成長;他鼓勵創新思維,指導學生在模擬法庭競賽中屢獲佳績;他與學生亦師亦友,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他熱心助人,長年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做最有溫度的法律教育工作者……他就是法學院副教授李金明。
實踐出真知
“被告人陳某、王某為牟利,明知是犯罪所得,仍先后提供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給他人接收、轉移資金,并配合刷臉驗證,掩飾、隱瞞犯罪所得218541元,非法獲利500元,請問,被告人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在《刑法實務》課堂上,李金明常常援引真實案件讓學生們分析討論。注重實踐、案例豐富、討論熱烈是李金明的課堂寫照。
2001年,李金明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后,到北京理工大學法律系任教,在此之前,他曾在地方基層檢察院當了八年檢察官,有著豐富的辦案經驗,這為他后續推進實務法律教學奠定了基礎。“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學好、講好,更要用好,實踐才能出真知。”李金明說道。
“《刑法總論》《刑法分論》是處理刑事案件的理論基礎,《刑法學》側重法律制定和運用的深層邏輯,《刑法實務》則是以案例分析為主的實務型課程,《法律診所》更是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2009年,李金明率先開設實務類課程,開始推行實踐教學,多年來,一門門課程串聯起了法學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了“法律條文+理論視野+實踐應用”的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
李金明開設的第一門實務課程就是《刑法實務》,充分運用大量的實際案例進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活學活用。“這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實務案例非常多,很有啟發性和實踐性,這讓我對刑法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也成為了我從事刑法研究的起點。”曾經上過《刑法實務》課程的2017級學生龍天鳴說道。“理論與實踐并重,以探討分析為主,言之有物,又很生動鮮活,我覺得非常受益。”2022級法律(法學)專業學生劉家豪說。
2014年,李金明帶領學生去房山區法院與法官座談交流
為拓展另一門實務型課程《法律診所》的案源,在李金明的積極推動下,學校法學院與北京市海淀區司法局、房山區司法局達成協議,共建法律援助中心,構建了學校、司法單位、法律工作者“三位一體”的法律人才校內外聯合培養機制,實現教書育人與服務社會雙促進。該中心成功申報了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項目,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參與辦案29起,實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活潑生動、實務豐富的授課方式讓李金明的課程大受歡迎。2011年,李金明獲評第六屆北京理工大學“我愛我師”十佳教師。2012年,他承擔的教改項目《理工類院校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教改項目《法律碩士“校內外聯合培養機制”的構建》獲第一屆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研教改成果獎二等獎。
打開法學迷宮的鑰匙是問號
“通過審理,本院認為被告人搶劫一案證據不足,宣判無罪。”隨著法槌落下,作為辯護方的北京理工大學代表隊歡呼著涌向旁聽席,和李金明老師一起慶祝勝利。這是2019年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第十一屆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決賽現場,李金明副教授作為指導老師帶領法學院的同學們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了一等獎、最佳書狀獎以及優秀指導老師獎。
什么樣的人才是新時代需要的法學人才?二十年的執教經歷讓李金明深刻認識到,法律思維對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法學教育不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特的批判性和創新性的法律思維。”李金明表示。
在指導學生參加模擬法庭競賽時,李金明注重引導學生去分析案情、挖掘案件線索,找出證據鏈漏洞。2019年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決賽的題目是一起搶劫案,這一題目對辯護方不利,而偏偏李金明帶領的隊伍抽到了辯護方,同學們情緒低落,都認為無罪辯護很難。“只注重法律解釋,不注重事實認定,解釋得通不等于案件事實。”正當同學們一籌莫展時,李金明一句話打開了同學們的思路。
“不能只看被告人的供述,而要看被告人供述和其他證據的關系,全面了解案件事實。”法學院2018級參賽學生劉梓涵說,“每次我們的思路走到了‘死胡同’,李老師就會提醒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正是有了多角度的思考和論證,北理工代表隊沉著應戰、穩扎穩打,通過一個證據鏈完整、有理有據的事實依據贏得了比賽。
第十一屆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頒獎典禮與學生合影
多年來,李金明指導學生在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中四次獲得冠軍和一等獎,三次獲得二等獎,他本人也四次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他啟發式的指導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競賽中發揮最大優勢,獨特的思路視角讓學生受益匪淺。“李老師就是我的伯樂!”多次參加模擬法庭競賽的劉梓涵對李金明的感激溢于言表。
“李老師常常說打開法學迷宮的鑰匙是問號,讓我不要迷信學術權威。”對于研究生來說,質疑精神顯得更為重要。龍天鳴在跟隨李金明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常常就學術問題與老師進行激烈討論。“每當讀到新觀點與新理論,我都會第一時間找李老師分享,他會先肯定我的鉆研精神,再提出一些問題讓我繼續思考,并鼓勵我多讀一讀其他理論視野下的文章和專著,多閱讀、勤思考,不偏聽、不偏信,博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獨立觀點。”
在碩士畢業論文的寫作上,龍天鳴因選題上的約束而難以推進,李金明沒有直接給他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刑法分論與刑法總論的關系是什么?”這個問題啟發了他通過分論去研究總論的思路,“這種研究方法直到我博士就讀期間都適用”。2019年,龍天鳴的碩士畢業論文獲得了北京理工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李金明也獲得了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獎。碩士畢業之后,龍天鳴到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刑法學的道路上追求著學術理想。
法律是有溫度的
“我學法律的初心是幫助更多的人,做法律援助既能幫助師生們解決法律問題,又能讓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何樂而不為?”2009年以來,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李金明一直在學校工會為全校師生提供法律援助。
緣何開展法律援助?這還要從李金明擔任檢察官期間辦理的一樁案子說起。刑事案件的檢察官平時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犯罪分子,但在李金明看來,一些“犯罪分子”只是行差踏錯,頗為可惜。他曾經辦理過一樁搶劫案,一群青少年到北京務工,因法律意識淡薄,搶劫了一家手機店,兩名主犯各自面臨十年有期徒刑,而他們還都不滿十八歲,李金明深感可惜,這也促使他開始思考“法律的意義”。
2020年在法律援助中心與研究生合影
“法律的存在是約束,更是為了引導和教育,法不外乎情理,法律是有溫度的。”帶著這份“初心”,李金明每年都要接手幾十起法律咨詢案件,從離婚案件、繼承案件、鄰里糾紛等家長里短,到故意傷害、電信詐騙等刑事案件,李老師認真對待每一位當事人。對于房屋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案,他不厭其煩,多次與當事人協商,以達到和解的完美結局;面對電信詐騙、故意傷害這類刑事案件,他會反復奔走、調研,為當事人爭取最大利益。
“李老師平和近人,和他在一起如沐春風。因為他的專業素養和實務經驗,我一有刑法上的疑問,或者碰到棘手的案件,第一個就會向他請教。他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給出非常專業的答復。”同為法學院教師的張江濤說道。
在工作之余,李金明最喜歡打籃球、跑步等運動,每年都會參加校園馬拉松賽,“保持健康的身體和昂揚的精神,為國家健康工作50年!”李金明笑著說道。
“法學教育是法律教學,要讓學生掌握法律職業技能;法學教育也是法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用法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未來,李金明老師還將繼續深耕實踐教學,為培養優秀的法科學生而努力;更將堅守初心信念,踐行言傳身教,做有溫度的法律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