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青春向黨,我與共和國同成長
——北理工“五老”進課堂講授思政課
發布日期:2023-06-05 供稿:辛麗春、張爾葭、陳沖宇 攝影:周憑眺、郭耀文、袁婷婷
編輯:谷琳 審核:鄒銳、劉存福、劉曉俏 閱讀次數:“改革開放響春雷——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27萬青年人被錄取上了大學,改變了人生命運。我就是其中的幸運兒,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學習光學專業。這是我刻骨銘心的難忘記憶,也是我歷久彌新的美好回憶。大學時代的我們,非常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在學校紅色基因的浸潤下刻苦學習、全面發展,把能夠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用人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5月30日上午,學校關工委“五老”韓寶玲教授走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的講臺,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對同學們深情講述。
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5-6月期間,北京理工大學關工委、離退休工作處/離退休教職工黨委、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開展“青春向黨,我與共和國同成長”——“五老”進課堂,參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改革開放”篇章的教學,為學校300余名大一學生講授一堂精彩的思政課。
“五老”現身說法,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設計‘五老’進課堂活動,旨在突出‘五老’優勢,發揚他們‘懂教育、愛學生、肯奉獻’的精神情懷,以老學長、老教師的親身經歷和奮斗感悟,用鮮活生動的故事案例、平實接地氣的語言、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助力北理工精神薪火傳承。”活動主要策劃組織者、學校關工委辦公室主任、離退休工作處/離退休教職工黨委辛麗春談道。
“五老”韓寶玲教授和唐勝景教授分別以“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的春天,時代的選擇”和“改革開放與北理工航空宇航學科專業的發展”為主題,三次走進課堂,用老一輩北理工人的奮斗故事感染青年學生,生動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如何熱愛所學專業”“青年學生能為中國航天事業做些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取得了熱烈教學反響。
“傳統的課堂都是由任課老師單獨講授,本次活動讓‘五老’走進課堂參與授課,利用‘五老’理論、經驗和情感優勢,通過榜樣示范和立體浸潤,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和豐富感人的故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故事走進學生的內心,觸動情感,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既豐富了授課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氛圍,這是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效嘗試。”活動主要組織者、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張爾葭說道。
“五老”浸潤式講述,讓學生反響熱起來
“勵志而不要空談”。韓寶玲回憶了自己作為北理工1977級509名大學生中的一員,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學習上如饑似渴、只爭朝夕、頑強拼搏、勇攀高峰,在生活中吃苦耐勞、堅定沉毅、心態陽光、積極向上的成長歷程和學習往事。她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大學時期的《應用光學》課程設計作業,鼓勵同學們把握機會、勤奮學習,將小我匯入為國奉獻之大我,擔負起北理工青年學子的時代使命。
唐勝景通過大量人物、成果事例,講述了自己作為北理工1978級的大學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見證和參與了學校航空宇航學科專業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發展壯大的歷程和自己堅定的科技報國信仰。他說,“中國發展要靠廣大青年一代挺膺擔當、接好接力棒,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進成長,成為未來的領軍領導人才。”
同學們和“五老”積極互動,踴躍提問,熱烈討論。“吾輩當自強,我們要向老學長和老教師們學習,樹立崇高志向,利用好學習資源,珍惜韶華、腳踏實地、發奮讀書。”2022級求是書院陳良軒談道。“從紅箭、遠程火箭到深空探測,我了解了學校航空宇航學科專業的發展歷程和巨大成就,這背后凝結了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奮斗和奉獻,我無比感動和自豪,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矢志科技報國。”2022級睿信書院劉益辰說道。同學們紛紛表示,要賡續紅色血脈,奮發進取、追求卓越,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五老”嵌入助力,讓思政課教學新起來
此次“五老”進課堂活動從最初策劃到進入課堂,歷時六個多月,學校關工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聯動,多次召開集體討論會推進此項活動。學校關工委組織“五老”認真備課、多輪試講、反復完善,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專業教師團隊集體指導,確保授課質量和效果。
“‘五老’進課堂活動,立足于學生成長需求,結合北理工校史校情,優化了思政課教學資源,豐富了思政課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效果。”參與活動指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郭麗萍教授談道。“‘五老’進課堂是繼‘老少共學百年黨史’之后,學校關工委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又一次工作協同創新,與此前‘延安兒女進課堂’一起構成學校的特色大思政教育,豐富了思政課的教學樣態,有利于發揚紅色育人傳統,值得進一步探索。”參與活動指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楊才林教授談道。
今后,學校關工委將進一步挖掘和發揮“五老”歷史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的優勢和作用,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助力學校“大思政課”建設不斷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