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1997屆校友畢業二十年返校活動圓滿落幕
歲月如歌憶往事 薪火相傳譜新篇
發布日期:2017-07-21 供稿:曹安琪 編輯:郭俊芳 審核:薛正輝 閱讀次數:
2017年7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五系97屆校友重返母校續情緣,于10號教學樓202報告廳舉行畢業二十周年返校座談會,老校長王越院士、匡鏡明教授、趙顯利教授,學校校友會主任付大軍,97屆當年的教師李紅兵、張笈、李智勇、梅文博、程震先、李鴻屹、惲雪茹、沈庭之及李印霞等領導和老師出席了座談會,信息與電子學院副院長何遵文老師代表學院參加了活動。
重聚一堂 師恩難忘情誼深
上午9點30,伴隨著暖心回憶視頻,座談會正式拉開帷幕。主持人97屆校友李海介紹與會嘉賓。何遵文代表學院致開幕詞,介紹近幾年學院的情況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學院獲得了國家級科研獎2項,省部級將18項,年人均科研經費突破了100萬,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如此輝煌的成果,使每個北理工人都由衷感到自豪,學校的繁榮發展,更離不開每個校友的努力。
97屆輔導員李智勇和張笈親切地與同學們聊起了當年的崢嶸歲月,時隔二十年,依舊能記起每個同學的名字和趣事,滿堂歡聲笑語中,傳達的是對當年同窗歲月的無限懷念和對彼此緣分的滿懷珍惜。趙顯利教授為校友與學院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同時也歡迎與希望校友去珠海學院參觀與宣傳。匡鏡明教授對同學們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在匡鏡明眼里,40歲的年紀正是人一生中精力、經驗結合的最完美的時刻,乘逆風而快上,迎激流而勇進,在之后的幾十年,同學們一定能在各自行業里做出巨大成果。談到這里,匡鏡明很認真地告訴大家:“你們這里未來可是還要出幾位院士呢。”
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王越院士,依舊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如同二十年前拍畢業照那天。與20年前不同的是,今天,王越院士在授業之余,更多地講述了他的人生之道。從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到牛頓對文化界的影響,從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到施特勞斯記在襯衫上的《藍色多瑙河》,王越院士生動地講述了任何事物都是瞬時統一的矛盾對立體,科學研究工作不僅僅有成功,更多的是無數次失敗和心底磨礪之后的一次次崛起,如何樂觀面對困難,不斷激勵自己,保持前進的動力,有時僅靠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些人文的精神來激勵。而對于人類如何傳承,如何更好發展這一更廣闊的問題,王越院士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科研人員不能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領域,更要努力將科研精神上升到人類的文化層面,把這種科學文化作為人類的瑰寶代代相傳,從而更好地幫助人類發展。
之后校友為參會的14位嘉賓獻花,師生笑談風生,場面十分溫馨。校友代表周才華十分感謝學院與老師對97屆校友的栽培,懷念在校的那段時光,1993年入學,2017年畢業二十年回家,大家有緣能重聚一起真是無比幸福與感動。校友們也希望能與學院保持密切聯系,群策群力,共推母校發展。之后51931的班主任程震先老師對校友說了簡短卻滿懷希望的八個字,希望校友好好努力,事業有成,簡約不簡單。
李紅兵局長表達了希望校友能與學院保持緊密聯系的愿景,學院同時搭建交流平臺,更好地凝聚校友和社會資源,推進校企合作,加強校友企業與母校合作聯系,支持和鼓勵在校學生創新創業。
付大軍也代表學校向與會嘉賓與97屆校友再次表示了歡迎,希望大家可以常回來聚聚。座談會結束后,嘉賓與97屆校友赴延園餐廳共進午餐續情緣。
同窗情 再聚首
7月15日下午校友漫步中關村校區,回味當年往事,97屆校友胡偉東在溫哥華轉機中還為上午的座談會賦詩一首《畢業二十年》:京華相聚笑匆匆,工作方覺學問窮;飛上峰巔開拓難,鴻鳴九皋阻撓重。前車已去二十載,途后須記眾友童;正是人生佳季節;好山好水好英雄。滿滿的同窗情讓人感動,16日上午校友參觀了良鄉校區,對于學校的變化和發展表示感慨,并衷心祝愿母校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