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原北理工校長王越院士:從大工走出的雷達骨干
發布日期:2013-12-17 供稿: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 編輯:黨委宣傳部 趙琳 閱讀次數:
人物檔案:
王越,我校電訊系50級學生,原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雷達與通訊系統專家,1932年4月生,江蘇丹陽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稱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越,我校電訊系50級學生,原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雷達與通訊系統專家,1932年4月生,江蘇丹陽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稱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刀光劍影”的現代武器,支持現代化的高科技之戰,是他不斷努力捕捉的動態目標。每當經他之手問世的火控雷達導引著火炮、導彈呼嘯著擊中目標,展國威軍威之際,更有欣慰和一絲自豪,他就是王越,我校電訊系50級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國恥激發出來的強國夢
王越是我校50級學生。1950年,王越在報考學校的時候只選擇了一個學校一個專業——大連工學院電訊系。他的這次選擇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也決定了他將為國家雷達通訊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我的名字與那悲慘的年代有關”。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蘇丹陽,那是“九一八”國恥日的第二年。他的父親是位進步、開明的知識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難年代的漫長,就給兒子取名王越,希望兒子早日越過這段災難的年代,同時也是激勵兒子超越自我,多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
抗戰爆發后,王越全家搬進天津的英國租界。出入租界一定要向日本兵鞠躬,這亡國的恥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在上小學、初中的那段時間處于日本侵略階段的中國人民過著亡國奴的生活,老百姓水深火熱,1942年,缺乏鋼鐵的日本開始搜集銅毛筆筆套、鍋等用于制作炸彈和彈殼,要求老百姓上繳家里能煉制炮彈的器物。
其實,日本當時在東南亞的戰爭已經節節敗退,為了屏蔽戰爭失敗的信息,日本人把老百姓家里的收音機短波段都貼上了封條以達到封閉遠處盟國及中國信息的目的。恰巧的是王越父親同事的收音機封條貼歪了,王越父親便通過同事的收音機收聽到關于戰爭的一些信息。得知日本在東南亞地帶節節敗退的消息,王越父親便把這好消息告訴了王越。上初中二年級的王越在“壓迫”下產生希望,當時便產生對無線電波的濃厚興趣。“當時覺得無線電很偉大”,王越一顆愛國心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
青少年時期,王越便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無線電知識。高中搬到上海讀書,王越依然保持著對無線電的興趣。1950年,大學開始分片招生。當得知大連工學院是全國第一家開設電訊系專業的學校,王越毫不猶豫地選擇報考大連工學院。“大連工學院電訊系在上海只招收21個學生,我只報考了一個學校一個志愿,就是當時的大連工學院電訊系,名列第七名”,王越回想當時的情景說。
1950年,被錄取的學生信息刊登在報紙上登報,同學相互傳遞信息。乘上北上的火車,走了六天,王越便從上海來到大連,開始了在大連工學院求學的經歷。
回想起往事,王越輕松地說:“我喜歡這個專業,我就奔著這個專業來的。”其實,國之恥激發了王越內心的那顆愛國心和強國夢,也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條求學路。
成就歸于“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
雖然當時學校辦學艱苦,但大連工學院的老師們卻有一種不服輸的較真勁。王大珩教授、畢德顯教授等一批優秀的教師在艱苦的教學環境身傳言教,讓王越收獲頗豐。
王大珩教授當時作為應用物理系的主任,親自上課,要求非常高。“當時用精密天平實驗,不準用手捏天平砝碼,碰一點都不行,因手上的汗漬附在砝碼上會改變毫克砝碼的精確度。學生急的時候用手拿了,王大珩老師堅決不客氣地把他們請出了教室。” 對于考試不認真的學生,王大珩老師也毫不客氣,會直接在試卷上寫“湊答數 騙老師 不給分”。王大珩教授的身傳言教讓王越懂得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實驗。
作為王越重要的老師,畢德顯教授的修養和德行在無形中影響了王越。作為畢德顯教授的課代表,王越記得很清楚,畢德顯教授在上電磁學的時候思路清晰,深入淺出,讓學生聽起來沒什么困難。而實際上,畢德顯教授已經把基本規律講得很透徹。“回來一翻講義,二三十頁都過去了,這就是他講課的本事。”王越深有感觸地說。
王越清楚得記得,在講靜電磁學的時候,畢德顯教授講課結束后留下了三個題目,下午三節自習都過了兩節,學生還是沒能做出來。作為課代表,王越心里很是著急,去找畢德顯教授。但畢德顯教授并沒有直接告訴王越答案,而是讓王越給他提供物理定理,第一次提供畢先生說“不好用,另提!”。實際上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輔導,二十分鐘后畢德顯教授用講過的原理解出了全部習題。
1952年,隨著院系的調整,王越到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學習雷達技術。
王越把今天自己的成就歸結為大學激烈的優勝劣汰競爭的結果。全班入學時有52人,畢業時僅剩25人,一半人被淘汰。“政治審查不合格、沒有參加考試或者考試有一門沒及格,這些都會被淘汰。”,王越說,幾年下來,一多半的學生被淘汰。那時候的學生學習熱情非常高,王越回憶說,周末連電影都不看,害怕耽誤學習。“考試回答得不到位,老師一下子就能聽得出來。當時考試是5分制口試,基本規律或者概念錯誤成績就會被定為2分(不及格),而不及格就要被淘汰。”作為全班的佼佼者,王越順利地通過了一次次的篩選、淘汰關,并每每以思維快捷而受到教師的關注。畢業后,王越成為解放軍的一名中尉,分配到軍工廠工作,開始了他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漫漫生涯。
國產雷達守衛祖國天空
作為我國著名的雷達系統專家,王越曾先后任301系統總體設計師、201系統主管設計師、306系統總設計師和行政指揮……我國國產第一代岸炮雷達、第一部全晶體管化炮瞄雷達,都是以他為主設計的。為此,他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兵器工業功勛獎等。

王越在山溝里當了13年某研究所所長,他注重研究所的整體化建設和科技水平的發展。他的奇思妙想使該所由只能研制單一型號產品的純科研單位,逐步發展成可同時擔負多型號多項目及產品的研制任務,指令性項目與其他任務形式相結合,軍品民品科研生產、開發與經營齊頭并進的新型科研單位。
或許是從那個任人宰割的恥辱年代走來,王越便有著勾踐一般臥薪嘗膽的大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以我為主。”他說,“在高科技領域,要想獲得尖端技術,即使有錢人家也不一定賣給你,還得要靠我們自己干。”在領導某項重要國防項目時,他力排眾議,提出了走功能研制道路的指導思想,反對一味跟隨國外的設計。他的這一思想和行動,得到了國防科工委領導的首肯并起到良好效果。
對待工作,王越有一句口頭禪:“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卻悄悄地來”。他參加工作不久,廠里有一項產品設計改進任務沒有一個人愿意接,這是塊硬骨頭,王越卻偏偏接了下來。他穿著皮衣幾次到大冰箱里觀察實驗情況,實驗室整夜燈火通明,廠長怕累壞了大家,每天專門送來一桶紅燒肉。那時三年自然災害剛剛好轉,這種金貴的食物實在是難得。任務最終提前完成,接著他又帶著一支隊伍到東北的基地進行實驗,一干就是4個月。
天上飛著的國產戰鷹首次裝上了國產的火控雷達,那就是王越的功勞,王越因此當選為全國青聯四屆二次大會代表。
為了研制、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苦思冥想,設計方案。一些重要軍工項目常常折騰他思考整整幾個月,人影消瘦,這更增加了成功后的喜悅。
1993年,王越擔任了北京理工大學校長,當時提出通過20年到30年的努力把北京理工大學基本建成具有軍民結合特色,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并要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達到或接近世界同類學校的先進水平。自己多年來堅持為本科生、研究生上專業基礎課。曾經執掌一所高水平的大學,王越認為學校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而大學生要承擔起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要思考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而目標不只是為了找份工作。王越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分享到: